周公解夢夢見腳踏入泥潭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被推上熱搜的黑色標牌只是一個窗口,最底層的原因是,“李寧”準備好了,並且從誕生那天就開始準備了。

李寧終於等到了好時候。

“該面料采用新疆優質長絨棉,配合獨特織法工藝,賦予面料優異性能。”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沒有太多人留意到李寧T恤上的這張黑色標牌。然而,當“新疆棉花事件”持續發酵,人們忽然發現“李寧原來一直有把采用新疆棉寫在標簽上”,進而交口稱贊。

然而比這更難被察覺的是,不知從何時起,人們不再區分“李寧”和“李寧公司”。

在沈浮多年之後,品牌被人格化,凝結著同名者的意誌。

1988年6月底,《人民日報》收到多封撤稿意見。

起因是,報紙即將刊發評論,全面肯定報告文學作家趙瑜的新作,《強國夢》。

《強國夢》的單行本很薄,副標題為“中國體育的內幕”,封底的摘要則是:本書作者把觸角直接伸向了一個體制改革中熱鬧而冷清的死角——中國體育界,揭開了它神秘的內幕。

正文中,趙瑜筆法冷峻,對即將開幕的漢城(今稱“首爾”)奧運會做出了一個大膽預測,“如果參賽國齊全,中國將只有4枚金牌入賬”,這樣的說法,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

彼時,正值中國隊備戰漢城奧運會的最後階段,那是中國人的第二次奧運征程,比起詰問,人民更需要鼓舞。

然而,趙瑜的這一小盆冷水並沒有澆滅舉國上下對奧運會的空前熱情,因為就在4年之前的洛杉磯奧運會,中國人第一次接觸競技體育,便嘗到了甜頭。

1984年,新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賽前,電影制片廠拍了一部紀錄片《零的突破》,開篇便是“奧運五環”的圖案,旁白問道:“朋友,你可理解每一個零對新中國來說,有著怎樣的意義?”

對於當時的國人而言,能夠在奧運會摘金,無疑是一針興奮劑。在那支滿載15枚金牌的璀璨軍團裏,“三冠王”李寧成了最閃耀的一個。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李寧奪冠

1984年,在出征洛杉磯奧運會之前,李寧收到了父母來信,他們囑咐兒子“不要辜負人民的希望”。這句話讓他久久不能平靜,在每一個奪冠前的夜晚,都要三四點鐘才能入眠。

在他橫空出世之前,由於訓練條件簡陋,導致訓練成果不盡如人意,在國際大賽中,每當中國體操隊員走上臺,裁判常常低頭喝汽水,然後再隨便打個低分。

諸如此類的故事,年輕的李寧聽教練講過無數次,漸漸的,“通過自己的表現向全世界證明自己的祖國”成為刻進他骨子裏的使命。

1984年,在體操團體、全能都落敗後,李寧一人獨得三金、兩銀、一銅,成為獲獎牌最多的運動員,被西方媒體譽為“力量之塔”。

那是前所未有的好成績,那一年,全國所有的輿論工具共同演奏著轟轟烈烈的歡樂頌,李寧坐著敞篷吉普車走遍了家鄉柳州的大街小巷,那些搶著摸他獎牌的人高聲喊他“體操王子”。

然而,一夜之間被喚醒的民族自豪感,讓人們選擇性忘記了彼時的李寧已經21歲,對於一個體操運動員來說,已近高齡。

1986年,飽受傷病困擾的他曾經提出退役,但是面對那支青黃不接的中國體操隊,李寧一個人的奧運成敗,成了天大的事。他別無選擇,兩年之後的漢城,是一次只能勝利不能失敗的任務。

1988年出征前夜,李寧走到了長城。這是他在大賽前夜的例行流程,在他看來,黑暗中沿著這個國家最古老的城墻攀登,可以增強他的使命感。但是這一次,天亮之後,勝利卻沒有如約而至。

那年夏天,壞消息不斷傳來:《中國射擊隊為何跌跤》《許海峰為何失靈》……

當時,因為奧運會而聚集在韓國的中國記者時常湊在一起嘀咕,“3天了,讀者見不著牌兒,你說叫我們幹嘛來了”。

奧運會第4天,1988年9月20日,李寧帶著“體操王子”的光環步入賽場,記者們又重新燃起了希望,然而,日新月異的電視轉播技術,讓失敗的畫面先於他們的報道傳回國內。

意外發生得很突然,一連串穩健的動作之後,吊環上李寧的雙手微微顫抖,突然失力,無法平衡自己的身體。

那天,他摔在墊子上,一只腳險些掛在吊環上,以一種有些滑稽的姿態,得到了自己在重大國際比賽上的最低分。

事情到了這裏,還有一絲挽回的余地,人們開始寄希望於之後的跳馬比賽,然而歷史重演,屁股著地,英雄落馬。

接下來的團體賽上,又因為李寧表現失常,致使全隊成績跌出前三,無所斬獲。回到休息室,李寧頭一句話是:“弟兄們,我對不起大家!”話畢,淚如泉湧,

1988年的漢城,李寧抱著師弟們關上門一起痛哭,教練從過道裏聽得清清楚楚,可是在不算遠的國內,觀眾的臉上開始流露出煩躁。有媒體發出評論:現在,需要把《強國夢》從廢紙簍裏撿回來了。

那一年,在特殊的時代語境中,25歲的李寧,被打上了“晚節不保”的烙印。

1988年秋天,讓全國人民失望的李寧收到很多信件、郵包,他只拆開了一部分,因為在陸續收到刀片、上吊繩、子彈之後,其余的也不難猜想。

彼時,報道李寧的標題大多用灰色,壓抑和憤怒在人群中蔓延開來。

“那個年代,中國人需要的是金牌,不是體育。”李寧說。

他或許永遠不會忘記,回國那天,金牌選手坐在頭等艙,他坐在後面的經濟艙,飛機降落時的歡呼與他無關,直到所有的人都下了飛機,他才繞開大廳的人群,倉皇離去。

但是,一名機場工作人員還是認出了他,用一種剛剛好的聲音說道:“哪裏不好摔,跑那摔去了。”

李寧腳下一頓,加快了步伐,空曠的機場通道好像格外漫長,在通道的盡頭他看到了一個高個子的長者,微笑著遞給他一束鮮花。

那個人,是李經緯。

健力寶創始人 李經緯

李經緯是健力寶飲料公司的董事長。在80年代,隨著中國女排的崛起,健力寶作為贊助商,被海內外媒體戲稱為“東方魔水”,一時間風頭無兩。

李寧與李經緯早在健力寶飲料研發過程中便已相識,李經緯的科研所在李寧住所樓上,一來二去,兩個人就成了相差24歲的忘年交。

李經緯是孤兒出身,沒讀過書,草莽歲月讓他身上充滿老江湖的溫暖。

李寧說:“沒有李經緯,就沒有後來的我。”

1988年12月16日,在健力寶的贊助下,李寧的告別晚會得以體面。當時有一位記者問起李寧的打算,李寧回答:“無論我將來到哪兒,做什麼,我都不會離開體操。我想建一所體操學校。”

在殘酷謾罵聲中,體育還是賦予了從事它的人一些珍貴的品質,比如超常的堅韌與清醒。經過幾個月的冷靜,李寧心中漸漸清晰,後備力量匱乏,是兵敗漢城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樣的想法,他也與李經緯交流過。但李經緯建議說:“一定要有經濟做後盾,這樣才是穩定的、長遠的發展思路,你可以搞經濟來發展體育。”

意料之中的提議,讓李寧忽然正襟危坐,那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但他的確心動了。

1989年,李寧為健力寶飲料拍攝廣告

那個年代,中國運動員出國比賽的服裝大多是體育公司贊助,但幾乎都是國外的品牌,比如美國的耐克、德國的阿迪達斯、日本的美津濃……

“當時我有一個夢想,希望中國的奧運冠軍能穿著自己的服裝站在奧運會的領獎臺上。”李寧回憶。

“我是因為激情做事。可能跟運動員時期的經歷有關系,一想就想大了,覺得應該做一個能代表中國的體育品牌。”運動員的經歷,讓他習慣將個人和家國聯系在一起。

“新產品就用你的名字。”李經緯對李寧說。

“不,這有自我宣傳之嫌。”對此建議,李寧一楞,繼而猶豫:敗軍之將,怎敢再張揚?

然而,事實證明,即便是“敗軍之將”,快速爬起的李寧,還是感染了很多人。

1989年8月,李寧在三家報紙上同時登出征集商標設計方案的廣告,在之後的一個月裏,先後收到了超過10000封設計稿圖。這些方案大部分來自工人、農民、軍人等非專業人士,其中甚至包括類似紅綠燈的簡單圖樣,但是每個方案都配有非常詳細的說明,都表達了對李寧的支持。

這件事讓他充滿信心,又深感責任重大。

在李經緯的鼎力相助下,李寧以跑步的速度開始了新事業。不到8個月,一幢5000平方米的廠房就在廣東省三水市竣工,不遠處就是健力寶的生產車間。

屋頂上,一塊巨大廣告牌非常醒目:李寧牌服裝。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時至今日,李寧仍然會不自覺地哼起北京亞運會的主題歌,《亞洲雄風》。

這首歌創作於1989年11月,彼時,李寧服裝廠生產線上的設備還沒有安裝就緒,北京亞運會的籌備工作就已經接近尾聲。

初出茅廬的李寧沒錢做廣告,亞運會就是最好的廣告機會。

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是中國第一次承辦國際大型綜合性賽事,亞運會火炬接力處對承辦者開出了300萬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約合人民幣1434萬元)的高價,“李寧”根本承受不了。

與此同時,日本的富士、韓國的三星等國際公司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實力。

情急之中,李寧衝到了分管單位,嚴詞道:“中國運動員在家門口登上領獎臺時,怎麼可以穿印有外國品牌的運動服?”

在那個朝氣蓬勃的年代,這樣一句理想主義的說辭,從一個奧運冠軍的口中說出,反倒頗有一番現實意味。最終,李寧只花費250萬元人民幣便一舉奪魁。

那年8月,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身穿白色李寧牌運動服的李寧,從藏族姑娘達娃央宗手裏接過了北京亞運會火炬火種。

通過電視轉播,這個神聖的經典時刻定格在無數中國人的心中。

那一年,亞運會的賽場上少了一個運動員李寧,但一夜之間中國人都穿上了李寧牌。

亞運會閉幕的當月,剛剛成立的“李寧”就收到了價值1500萬元的訂貨單。

整個中國體育市場都是“李寧”的天下。鞋子生產後還沒進倉庫就被經銷商拉走了,每年銷售收入增幅都在100% 以上。擁有一雙“李寧”也成為那個年代時髦的象征。

2年後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中國奧運體育代表團穿著印有“李寧”標誌的運動服出現在開幕式上,結束了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穿著國外體育品牌服裝的歷史。

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女子10米跳臺冠軍伏明霞穿著李寧運動服領獎。

李寧激動地流下了淚水:“那一刻,我體會到了此生最大的榮譽,那種成就感超過了我以前獲得的所有獎牌的總和。”

然而比巴塞羅那更早半年,1992年3月10日,李寧29歲生日當天,他在佛山的體育學校成立。從三水的李寧服裝廠到佛山很近,開車不過半小時,只要一有空,李寧就會跑去看看學生,偷得半日悠閑。

1997年,在佛山市中心的繁華地段,一座“李寧體操學校拔地”而起,共耗資3300萬,落成典禮上,李寧感慨萬千:“奮鬥7年,夢想終於實現,3000萬元的籌集和調度,太不容易了……”

數載商海沈浮,1988年的告別晚會上,他與記者的一問一答,其實從未有一刻被放下。

一直以來,李寧自認是一個膽小者,做運動員時不怕後空翻,最怕前空翻,“因為看不到地”;就算已經成為世界冠軍,但在比賽中只有看到場邊的教練,他才敢放心做高難度動作。

這一點,在他從商之後依然可見一斑,大多數時候,李寧公司的步伐都是小心謹慎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2004年做了一個極為大膽的舉動。

那年夏天,在位於北京東四十條橋附近一家賓館的房間裏,李寧咬著牙,一筆一劃地在一份標書上寫下一個“天文數字”。

那份標書是是李寧公司提交給2008年奧組委的奧運贊助商競標書。標書經過精心設計和印刷,為防泄密,金額一欄是空白。

那天,等到李寧寫下最後一個“0”,距離出發前往北京2008年奧組委所在地,只剩下30分鐘。

所幸酒店距離組委會很近,步行只需要10分鐘。房間是李寧一早就租下來的,作為工作小組的臨時辦公室,以防投標當日出現堵車等突發狀況。

所有意外狀況都被考慮進去了,目標只有一個:拿下奧運。

據說,按照李寧公司當時的財力,幾乎無法支持標書的那個數字,但膽小的李寧像個賭徒一般壓上了整個公司。

作為一個體育品牌的掌舵者,北京奧運會的確是一塊巨大的面包,但李寧所表現出的激情,好像早已超越了商人的角色。

早在1993年,李寧便奔走各地,助力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彼時,傳奇女性鄧文迪正在耶魯大學攻讀,課余時間在距離學校不遠處的某國際體操學會做兼職。

學會的創辦者正是李寧,鄧文迪回憶,那段時間,她的工作裏總是有一項內容:在校園裏分發印有“北京2000”的宣傳單。

但是,那次申奧,中國最終以兩票之差敗北。

不久,李寧又進入新的輪回,為申辦2008奧運會呼告,即使離開賽場很多年,奧運會似乎依然是他人生的坐標。

在北京奧運會的周期,李寧已經將公司交給了職業經理人,自己則退居二線,鮮少出現在公司。也因此,當時的“李寧”公司裏甚至流傳著一則軼事:一天,當頭發稀疏、兩鬢斑白,身材微胖的李寧步入公司,卻被前臺小姐攔住了。他尷尬地解釋:“我就在這裏上班。”

但對於投標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李寧事必躬親。董事長親自出馬,這在競標奧運贊助商資格的企業中,非常罕見。

那一天,當他雙手遞上標書,仿佛完成了某個熟悉的儀式。

但是作為一個商人,他卻始終逃不掉被選擇的宿命,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贊助商最終花落阿迪達斯,毋庸置疑,他們開出了一個更高的“天文數字”。

公布結果當天,李寧投標團隊的很多成員默默落淚,他本人看上去很平靜,只是在很多年後回憶過去:

“2008年生意上不衝擊,情感上衝擊。歷史性的一次奧運會在中國舉行,覺得是中國企業的機會,後來發現是外國企業有機會。”

很多時候,他似乎很難做到在商言商。

轉折有時會在命運的另一端發生,2008年8月8日當晚,“勝利者”阿迪達斯把投訴電話打到了國際奧組委。

北京一夜,當阿迪達斯的負責人看到李寧繞場一圈點燃火炬的那一刻,也看到了自己的不甘。

“雖然我是練體操的,但其實我有恐高癥,站高一點我的手馬上就出汗、發涼。”李寧說。

那天落地之後,李寧思考良久:“如果做不好、做不成功,那就辜負了這一個機會。那時候我是把自己當做一個運動員來對待這事兒,這是國家的榮譽,歷史上第一次舉辦奧運。”

後來的一個月,為了保密,李寧每天0點出門,1點開始練習。總導演張藝謀曾透露,在空中做一遍全套動作一般需要休息一小時才能上第二次,“有時我們都下班了,在空中看到一個小小的身影,就是他一個人在那裏練習”。

8月8日當天,李寧很早就抵達了開幕式後臺,外面的盛況與他仿佛隔絕又緊緊相連。

按照原計劃,為了吊足口味,李寧將在音樂響起後幾秒鐘再開始空中漫步,然而激動的張藝謀下意識地以為出現紕漏,在對講機裏不停呼叫李寧。

一瞬間的混亂沒有影響李寧,“我眼睛始終盯著我的手,把我的世界壓縮得很小,我就只做我的動作。”

體操運動員的對手只有自己,500米,3分零10秒,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的的畫卷在他身後徐徐展開,當主火炬塔被引燃的那一刻,全世界數十億人的目光被吸引,張藝謀跳上了桌子,並一一和所有人擁抱。

那天夜裏,李寧公司的老員工為他策劃了一個慶功會,準備一醉方休,卻遭到了老板嚴厲的批評。

當時,李寧說:“我是代表中國人民去點火,代表所有的運動員去點火,不是代表李寧個人,更不是李寧這個公司——如果我和你們一起去慶祝,就是把這件大事的意義變成了小事和私事。”

於是,慶功酒會被退席,“李寧人”就在位於通州的李寧中心進行了小規模的非公開慶祝:在院子裏噴繪圖案,在廣場上懸掛照片。

第二年,李寧公司實現凈利潤9.45億元,同比上漲31%。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首次超越阿迪達斯。

時隔20年,“體操王子”的英雄光環,被註入“李寧”品牌之中。

而在那場聲勢浩大的“李寧熱潮”之外,由於高強度訓練導致腰傷復發,李寧被推進了手術室。

彼時,前來探望的人絡繹不絕,護士醫生都爭相合照,那時的李寧不會想到,在幾年後,他將面臨一場更加龐大的“手術”。

很多年後,回憶起2008年的那一夜,李寧對俞敏洪說:“走那一圈跟公司沒關系,公司靠這個也很難獲得發展。”

2008年的火炬為李寧公司帶來了高光時刻,但點火的人在暗處看得很明白,四周早已群狼環伺。

2009年是國慶60周年,天安門有花車大遊行,李寧作為奧運冠軍登上了其中一輛花車。

彼時的贊助商是安踏,李寧的老對手。

花車上的人都必須穿著安踏品牌的衣服。這一點,遭到了李寧公司上下的一片反對,大家認為李寧可以不參加,也不能穿安踏。

李寧堅持:“沒關系啊,穿安踏就穿安踏,我得去啊,我不去怎麼跟體育界交代呢?”

後來,是原國家體育總局裝備中心主任馬繼龍出面解圍,悄悄為李寧準備了一面國徽,蓋住了安踏的logo,才算把事情解決。

2009年,李寧身穿安踏服裝登上花車

這段插曲,或許可以視作彼時體育品牌市場的一個剪影,激烈的競爭,促使“李寧”將改革計劃提上日程。

2010年,在職業經理人張誌勇的主導下,李寧公司在一二線城市大量開店,直面耐克和阿迪,並在一年內多次提價讓產品高端化,結果訂單量下滑。與此同時,產品被重新定位在“90後”群體,但當時90後多沒有消費能力,此舉反而挫敗70、80後主流消費者的消費信心。

那一年的7月1日,“李寧”那句膾炙人口的“一切皆有可能”,被更換為“讓改變發生”。

改變,的確發生了。

2011年,李寧公司的業績在2004年上市後首次下滑,凈利潤同比大降65%至3.8億元,在本土頭部體育品牌中墊底。到2012年安踏以8.8億元的營收差額首次超越“李寧”。

“李寧”最終三年持續虧損,累計超過31億元。股東和元老們紛紛登門,請李寧出山,重回一線。

2014年,51歲的李寧一腳踏進泥潭。原計劃為期3年的轉型沒有如期完成,比虧損更令他憂慮的,是經營一家看不到未來的企業。

多年後,回憶這一段低谷,李寧說,“我拿冠軍是上個世紀的事了。”

他還記得,有一次,他與退役運動員劉璇、金晶一起到學校看望孩子們,主持人介紹劉璇和金晶時,孩子們報以熱烈的掌聲;輪到李寧時,主持人說:“這個大家都認識,就不用介紹了吧?”現場一片沈寂。

在場的孩子,沒有一個認識李寧。

“我原來太有名了,太有名以後呢,就會老在你的名氣下面去做。你看現在創始人有名的,哪個產品能賣得好?一定是它的渠道、供應鏈才使得這生意能行。所以不能依賴創始人。”

在經營策略上,李寧用一個“原來”,斬斷過去,在資金鏈幾近斷裂的情況,縮減行政支出、調整公司架構、清理庫存、改良渠道,一年關閉1821家門店。

那段時間,李寧把辦公室當戰場,每天熬到深夜,即使腸胃不好時,他會和經銷商一起喝酒。似乎又找回了當初在奧運賽場上拼搏的激情。

“2014年,我幾乎把我一輩子的辦公室都坐完了。”

而在營銷方面,他則逆勢向後,重新用回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口號,他認為這個口號“更符合公司品牌基因,可以激發所有人參與,包括消費者、合作夥伴,可以鼓勵我們追求夢想,超越自我。”

“運動員基因是我給公司註入的最大財富。我認為中國就應該有世界一流的體育品牌,我李寧當之無愧要勇往直前去做。”

“‘李寧’這個品牌有助於中國社會發展,有助於中國體育發展,這才是這個品牌的意義,否則有什麼意義?”

幾經風雨,幾經沈浮,李寧身上仍然有一份家國情懷,那是一種接近本能的擔當。

李寧公司坐落在北京五環外的光機電產業基地內,毗鄰京沈和京津唐高速公路,有的人說它不夠時尚,有的人說它偏僻。

但是,每一個走進園區的人,都會看到一面國旗,在建築群的最高處,莊嚴地,一絲不茍地懸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