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周公解夢夢見千年楠木樹叢的詞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布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註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驅車在浮北山間穿行,途中山巒重疊,山勢險峻,溪水潺潺,怪石遍布,景觀非常奇特。8月16日,記者來到景德鎮市浮梁縣西湖鄉采訪,受到該鄉黨委書記朱新安的熱情接待,聽說采訪該鄉的綠水青山及人文古跡,他的話題立刻活躍起來。

  西湖,古稱太湖,地處皖贛二省三縣交界地,這裏的產茶歷史悠久,自古為商人騷客雲集之驛站,當時客人匯聚、人聲鼎沸。清朝茶葉產銷進入全盛時期,當地商鋪眾多,貿易異常活躍。

  西湖的龍溪河,發源於雞冠山,河岸狹窄,兩岸高山聳立,溪水湍急,至今仍保留大片人跡未至的原始森林;境內的山高水青,雲霧繚繞,是滋潤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如今,這裏除茶葉仍然保持暢銷外,香菇、木耳、泉水魚等特色產業也得到迅速發展……

  這裏山水的風景迷人

  西湖的茶馬古道仍然保存完美。記者走進峽谷,便是曲徑幽深的石板路,路旁是一條蜿蜒起伏的溪流,溪中能看見小魚在遊耍,悠閑自得;頭上,是濃濃的樹蔭,密密層層,遮住了人們的視線,擋住了藍藍的天空。 走著走著,縷縷利劍似的陽光,從樹枝的縫隙中射下來,照在清幽的泉水中;群群小鳥在樹叢中飛舞,不時落在枝頭上歡歌,給幽靜的古道增添了許多生氣。

  據介紹,這是一條通往安徽的商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茶馬古道”。從下往上看,一級級的青石板,像懸在半空的雲梯。坡不陡,嶺不高,嶺頭上建有一座亭子,亭子三面安嵌著寬厚的木板,供路人歇腳……

  每個村子都有溪流穿村而過,為了方便村民往來,便建了許多石板橋,這也是西湖的一大特色景觀,其中可見許多古橋,造型古樸別致,若是身穿古裝走在古橋上,真的會給人一種時光穿越的感覺。

  漫步在西湖的古村落,所看到的景色,總給人有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這個地處浮北的古鄉古村卻有著皖南粉墻黛瓦的風貌,也足可見徽派建築的影響之深遠。

  這裏的村莊鄉愁濃厚

  記者走進茶寶村采訪,發現這裏的溪流特多,溪水清澈見底,當地的水充沛,自然這裏的古橋也多,每座古橋都有美麗動人的故事——

  茶寶村的五福橋,是明、清時期茶寶商人汪明宣為發展茶寶茶葉遠銷外地而建的一座石拱橋,他當時在上海賣茶葉,即賣茶葉也募捐,當時他的五個老婆婆手捧托盤捐銀五十兩回家建橋,後人為了紀念五位夫人,故取名“五福橋”。

  龍口橋是茶寶建造最早的一座石拱橋,比五福橋都早,建於明朝期間。龍口橋是汪氏龍脈的一個出口,橋邊有一大龍口石,石頭生長的十分壯觀,很像一條巨龍大口,故取名“龍口橋”。

  六一橋建於清末,是茶寶石橋最後建造的一座石拱橋。茶寶汪氏國源公年近60歲時,膝下無兒,但家業頗豐,經營著“美麗鑫”茶號。為了解決百姓出行方便,更為經營茶葉出行便利,在槽下組主路口建了一座石拱橋,建橋次年他61歲終生一子,故取名“六一橋”……

  這些古橋雖然失去往日繁榮,靜靜橫臥在河流上,只有裸露的青石和石縫中搖曳的雜草見證它的生命力,而古橋拱洞石壁上那斑駁模糊的銘文,依然會把走在橋上尋找鄉愁的人的懷舊情緒引入悠遠年代……

  記者沿著磻溪古村小道,尋覓那些保留下來的民居、古建築,感受著那一份歲月的悠長和文化的厚重,這是時光的積澱,也是光陰的印跡。

  磻溪村的汪氏祠堂恬靜地聳立在村中央,鬥拱飛檐、粉墻黛瓦,它的古風古韻中似乎在細細地述說著生生不息的往事,在秋日的陽光輕撫下猶如一縷縷淡淡的鄉愁。

  磻溪古村是以汪氏祠堂、古戲臺為中心的村落布局,承載著自然生態、悠久茶文化和古村落三者的完美。汪氏宗祠屬典型的徽派建築,座北朝南,氣勢恢宏,由前院、大門、戲臺、過廳、正廳和後殿組成——

  宗祠前院一對碩大的石鼓旗桿石十分耀眼,一鼓足有一噸重。宗祠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內部擡梁穿鬥式構架圍以高墻;中進過廳青石板鋪就,梁上精雕戲史人物,並配以祥雲,彩色圖案,鬥柱為標準南方式,節頭相坎嵌,配以象、獅、如意等木雕,繪以朱紅、飛金,人物栩栩如生;四周牌匾林立,一派雄偉富麗之勢……

  磻溪人自古踐行“農誦杜育之賦,工通陸羽之經,商富計然之策”,其茶葉商貿得到迅速發展,品質優良的磻溪紅茶和誠信經營的磻溪茶人,成就了浮梁茶葉貿易,也造就了一代代名震四方的茶商。最為有名的屬汪宗潛,他走九江入漢口,下廣東進南洋,獲得“茶王”之稱。後來汪孔杏,繼承父業,精於商戰,常年穿梭於茶商之間,“跡前人之所未至,開後世貿易之先驅”,在茶葉國際貿易中獲得很高聲譽,為磻溪人作出典範。

  磻溪村書記何梁告訴記者:“磻溪村背後還生長著一大片苦櫧、楓樹和一種叫閩楠的古樹……”據相關部門鑒定,這裏的閩楠古樹高20余米,大的一株胸徑2.4米,樹齡300至500年,兩處山坡隨處可見閩楠幼苗,這種散生的楠木尤為罕見。

  磻溪的古建築歷經千年而不敗,棟棟都是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它的青磚、石雕等都做工精細,讓人嘆為觀止。每一處古建築都是歷史的見證者;一個圖騰一個意境,一組雕刻一個故事,這些古文化向我們訴說著磻溪歷史的悠久與那些埋藏在歷史脈絡中的前塵往事……

  這裏的田野物產豐富

  西湖境內山巒重疊,清水潺潺,綠色資源豐富,優美的生態環境,育出了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其中動物有猴、蛇、穿山甲、相思鳥、獐等;植物有紅豆杉、古銀杏等上千種;土特產有茶葉、香菇、黑木耳、山蕨、水蕨、竹筍、紫薇菜、苦櫧粉、葛粉等無汙染的野生蔬菜。

  該鄉的知名茶葉品牌有西湖珍芝、茶寶雲尖等,其中西湖珍芝曾獲得省優稱號和國際大獎;其次是香菇年產30萬袋,木耳年產150萬袋,泉水魚、茶油及天然野生蔬菜也是遠近聞名。 記者來到西溪村采訪,村內古木成林,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昌江源頭穿村而過,西溪村民兩岸而居,猶如水上人家。

  西溪村與安徽新安鎮相鄰,田地相連,山水相依,兩地村民往來頻繁,結親的人家也很多。這裏是兩地有名的茶葉、香菇、木耳流動交易市場,銷售旺季,鄉道上車來人往,熱鬧非凡。

  西溪村書記劉新群介紹,近年來,該村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契機,積極配合新農村建設,先後完成了供電改造、鋪路修路、改水、改廁、改房、改溝建設,並新建了公廁、安裝了路燈,拆除了全村所有牛欄、空心房,修建了護村壩、進行了自來水改造等。

  利用當地自然資源,西溪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村裏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將來他們要繼續因地制宜,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大茶葉、香菇、木耳等特色產業發展。

  溪流是西湖鄉最為豐富的資源,每個村落都有大大小小的溪流經過,村民們在溪流附近選擇合適地點進行山泉水生態魚養殖或引用山泉水進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是非常不錯的養殖模式。

  記者在茶寶村采訪時看到,山間泉水源源流入清澈的水塘裏,魚兒成群結隊暢遊嬉戲;活泉水魚養殖場的人正在拖網捕魚,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據茶寶村書記王雙陽介紹,該村的活泉水魚養殖,是去年10月以來這裏實施的扶貧幫扶產業項目,兩畝多水面養殖活水魚3000公斤已初見成效。今年,全村將繼續擴大活水魚養殖項目,預計將增加到2萬公斤。

  茶寶村依托當地青山綠水資源,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和農民合作社,還先後建成光伏發電基地和高山有機茶基地,成立了茶寶村新能源有限公司和茶源建築工程勞務公司,為村民務工和壯大村集體經濟打下基礎。

  陪同采訪的該鄉武裝部長吳昆介紹,將來西湖鄉依托“陶文旅集團”的發展和當地綠色資源,各村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及泉水魚養殖產業,建設一批標準化生態企業、生態循環養殖基地。比如建成的生態泉水魚養殖產業,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經營,公司負責泉水魚養殖體系和硬件設施等建設以及終端銷售,合作社負責泉水魚養殖技術和日常管理工作,當地農戶負責提供鮮嫩草料、紅薯藤等魚食……

  在實施鄉村振興建設中,西湖鄉黨委、政府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思路,讓村民過上更加富裕的幸福生活。據了解,為了美化農村環境,他們結合鄉村環境整治積極開展“廁所革命”,把全鄉臟亂差的旱廁、豬欄改造成秀麗景點、美麗庭院。

  入夜,西湖街頭巷尾華燈初上,商場興隆,村民們紛紛來到文化廣場,大家三五成群,或跳起歡快的廣場舞,或暢談當前的新生活、新面貌,大家臉上都流露著幸福的笑容。

  記者感言:

  記者采訪的古街、古橋雖然已不能再現往日的繁榮,眼前那恬然景色卻還是讓人思緒綿綿;那些鮮活的往事、古老的畫面已漸行漸遠地成為記憶,成為村裏老年人時而娓娓道來的故事……

  對於生活在幸福美滿中的西湖人而言,那些古樹,古祠堂,古橋及古橋下流淌的溪水,永遠是他們難以忘卻的鄉愁。它們承載著一個村落、一個宗族過往的歲月記憶,是子孫們魂牽夢縈的成長符號,是世代生存繁衍追尋的圖騰,是他們祖祖輩輩無法割舍的情感。

(來源:景德鎮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