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木雕的龍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核心提示

臺山市汶村鎮汶村村(以下“汶村”均指“汶村村”),看似普通的南方村落,卻是一座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古城,這裏曾經有南明唐王朱聿鐥的行宮。隨著時間流逝,古城的許多故事逐漸被湮沒在歷史長河裏。幾百年間,這裏曾經經歷過什麼,又留下了什麼?近日,南都記者走進汶村古城,探尋這座古城的歷史遺跡。

A

歷史

始於宋朝

建村至今800多年

沿西部沿海高速行駛至汶村收費站出口,再沿汶海路東南方向行駛700多米,便來到汶村。汶村面積7.5平方公裏,常住人口8000多人,旅外人口1萬多人,與臺山鬥山六村、都斛鎮莘村、鬥山鎮浮石村、都斛鎮白石村被稱為“三村二石”。

汶村在明清時期屬海宴都,民國期間為臺山縣第九區光汶村鄉,1988年稱汶村管理區,1999年稱汶村村委會,2004年與太平村委會合並稱汶村村委會。汶村主要產業為農業和養殖業,村民依靠種植水稻和養殖生蠔和海水養殖產品為生。

汶村分為北東、北西、北上、北下、花廳、南薰、西康、沙坦、北坑、文華10個自然村區,村裏的石板路鋪設的小巷把它們彼此分開,穿梭其中猶如進入迷宮,縱橫交織,仿佛告訴人們,它並非一個普通的村落。

“汶村有800多年歷史,歷史可追溯到宋朝”,汶村村委會工作人員陳浪泉告訴南都記者。相傳宋乾道九年,宋朝進士諫議大夫陳輝(鳳臺)第四兒子陳愷,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汶村立村,從此開枝散葉,而後汶村又疊經戰亂、復興。目前,村中仍保留部分古巷道、古城墻、古牌坊、古祠堂等遺跡,等待人們去發現它的故事。

B

走訪

古城墻僅剩一堵殘垣斷壁

南都記者從汶海路進入汶村,一個巨大的牌樓聳立在村口,匾額上寫著“汶村東陽”四個大字。據歷史資料記載,明末清初舉人陳王道為抵禦土賊,率族人用土築起3米高城墻,外設“南薰”“北拱”“東陽”“西康”四門,東西、南北長各1000米左右,城墻外南、西、北面有3丈城壕圍繞。

南都記者來到汶村東上村村邊的古城墻遺址下,當年禦敵城墻只剩下一堵殘垣斷壁。在南明唐王朱聿鐥把汶村古城作為都城期間,將軍王興奮力抗擊清兵時,城墻被毀。

從東陽牌樓入村,路兩旁是一排排民居,集市上擠滿了趕墟的村民。在村民的指引下,南都記者來到一棵古榕樹前,據說已有幾百年歷史。一位白發村民告訴南都記者,汶村有4棵古榕樹,曾經有陽江來的老板出價每棵100萬元,村民都不願意賣,村民認為這些古榕樹是祖先留給後人的財富,不能毀掉。

南都記者還了解到,2010年臺山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隊曾在汶村北東村發現了一個古窯遺址。據考證,這些古窯建於明朝,主要是用來燒制磚、碗、杯、缸、瓦等的,供村裏人建房和日常生活使用。

村內有大大小小十多間祠堂

走訪期間,南都記者發現汶村有很多祠堂,陳氏祖祠、長房祖祠、四房祖祠、聞溪祖祠、文斐祖祠等大大小小十多間。

最大的一間是紀念立村始祖陳愷的陳氏祖祠。南都記者看到,鹹豐元年建的陳氏祖祠內一連三進,最後一進是“豐芑堂”。堂內梁棟木雕驚艷,有人物及麒麟、鹿等祥瑞動物,惟妙惟肖。左側是汶村村委會和長房祖祠,廊道上擺放了一些書畫。

相傳,陳愷39歲時南逃時停舟夜宿汶村三聖寺,夢見神靈讓他停止前進,醒來後他發現這裏正對笠帽山,周邊是平原,緊靠海邊,宜耕宜漁,於是定居下來。後來他的子孫在此地快速繁衍,迅速成為當地大村望族。

汶村內另一個頗有特色的古建築是東門的三聖堂,村人稱其為“大廟”,是汶村村民集會的地方。三聖堂內天井放置了一個大寶爐,兩側走廊懸掛大鐘大鼓,墻上砌有石刻碑文,記載三聖堂歷史,大多都保存完整。

唐王行宮僅有兩座普通建築

南明唐王朱聿鐥的行宮位於三聖堂西側,與王興的將軍府並排。與其他王不同,朱聿鐥的行宮沒有金碧輝煌,也沒有瓊樓玉宇,只有前後兩座簡單的建築,原來是汶村三房祠堂。行宮大門緊閉,不時有村裏的來人在門前停下歇息,很難想象這曾經居住過一位王。陳浪泉表示,作為落難的王,能有一個地方“有瓦遮頭”,就已經不錯了。

在南明王行宮與寢宮之間,有一口特別的水井,是朱聿鐥的禦用水井。然而,當南都記者跟隨村民來到這口禦用水井前,卻發現這裏已然成了村民的雞圈,井口被木板和鐵網蓋住,滿地雞糞汙物。村民表示,這口井的水當年只有朱聿鐥才能飲用。

據村裏文史研究者介紹,朱聿鐥是南明皇裔,明朝滅亡後逃亡,後來被王興找到,擁立為南明唐王,而王興是綠林出身,明亡後起義占據臺山、陽江、陽春、新會一帶,被唐王朱律鐥封為左軍大都督,掛虎賁將軍牌。

據歷史資料記載,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王興率軍占據汶村,朱聿鐥為唐王,改汶村城為“文安城“,招兵買馬,堅持抗清。清平南王尚可喜多次派兵進攻,都被王興打敗。數年後,汶村再次被圍半年,糧盡援絕,朱聿鐥自殺。王興妻妾16人也先後自縊而死,而後王興也放火自焚,至死不降。

C

風俗

汶村遭屠殺 留下“斬頭忌”

在臺山的不少村落都會有其獨特的風俗,而在汶村更有以“斬頭”為名的忌日,全村為數百年前發生在汶村的慘劇定下的紀念日子。

“在許多歷史資料裏,王興被描寫為反清復明的民族英雄,但在我們汶村人的心中,王興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村民陳喜涇介紹,當年王興攻打汶村時遭到了舉人陳王道組織的村民抵抗,雙方對峙了較長一段時間。1655年6月17日夜間,王興部隊趁村民困倦的時候,從南城門下水渠偷偷進入,打開城門,才攻陷了汶村。次日,一名叫趙陸的人對王興獻計:“欲取汶村為老營,務須要陳姓盡誅。”

王興接受了這個意見,以南明王朱聿鐥的名義貼出告示,假意勸導逃出去的汶村人。6月21日,王興派遣100多人挨家挨戶找出汶村人押回去。第二天將抓獲的汶村男丁斬頭,血流成河。

村民介紹,當年有一百余人逃出汶村,到附近的村落避難,獲海宴顏氏、容氏救助。直至王興被剿滅後,此前幸存逃生的汶村人才返回汶村。至此,汶村陳氏與海宴顏氏、容氏成為世交,每年農歷六月十八至二十二稱為“斬頭忌”。

十年一屆汶村廟會

汶村廟會2009年入選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清朝嘉慶二十二年創辦以來,已有200多年歷史,每十年一屆。汶村廟會於農歷二月初舉行,為期五天。那時,村裏戶戶張貼春聯,處處張燈結彩,彩旗飄揚,燈飾輝煌,海內外鄉親和親戚朋友雲集,呈現一派歡樂祥和的節日景象。

村民告訴南都記者,廟會是陳氏祖先南遷時從中原帶到汶村,旨在祈福驅災。歷史上,汶村常遭天災人禍,波及民生,村民寄托神靈庇護,於是擡起廟中“三聖”神像,在村內巡遊,俗稱“做福”。後來,村民認為擡“三聖”神像巡遊太過單調,於清朝順治年間(1660年),加上象征活力的舞龍隊伍跟隨,從最開始只有一條龍,到後來發展成多條龍共舞,逐漸形成汶村廟會活動雛形。如今每逢廟會,汶村村民舞龍舞獅、飄色地色,演奏音樂,看社戲,寫揮春,畫年畫,鼓樂爭鳴,歡歌嘹亮,歡聲笑語。汶村廟會成為臺山民間習俗文化的一個品牌。

采寫:南都記者曾育軍 羅忠明

攝影:南都記者 譚偉山 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