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抽屜裏的包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刀尖在西瓜上遊走,青色瓜皮上浮現出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鶴,一道簡單的炸薯條背後也有諸多門道……每名手藝了得的廚師背後是十年磨一劍的勤學苦練,也蘊含著“工匠精神”的代代傳承。

北京市勁松職業高中(以下簡稱“勁松職高”)的烹飪專業教師團隊便是這一“工匠精神”的播種者,他們用精湛的刀工、出色的技藝和育人的執著描繪出“匠人”可以做到的極致。

自1983年建校以來,在教師們的悉心指導下,青澀的學生成長為酒店行政總廚、烹飪大師,勁松職高也成為業內公認的培養餐飲人才的搖籃。

先立規矩 再下苦功

“包的拉鎖一定要拉好,否則刀滑出去就丟了。”“這把刀我在這兒纏著藍白色膠帶,不纏容易劃手。”9月13日下午,在勁松職高中餐烹飪專業的實操課堂上,中餐烹飪專業主任牛京剛從零講起,把自己保存刀具的經驗教給學生們。

中餐烹飪專業主任牛京剛給學生講解食品雕刻技術。圖/記者 李木易

牛京剛講授的是“冷菜食品雕刻課”,第一堂課從認識工具開始,20多名身穿白色廚師服、黑圍裙的高一學生,認真地聽他講解每把刀的名稱和功能。

另一邊的實操教室裏,從哪個國家的土豆適合炸薯條到某種土豆不適合烹飪哪些菜品,一道簡單的炸薯條被西餐專業老師閆文勝掰開、揉碎,講透了。

勁松職高是北京市第一所獨立設校的公立職業高中,1983年建校時便設立了烹飪專業,在38年的發展中湧現了一批在行業中堪稱“大師”的專業教師。2019年,餐飲服務專業群入選北京市首批特色高水平骨幹專業群。

烹飪專業一直沿襲著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每學期開始,學校都會舉辦“授帽儀式”,學生宣誓後,受邀而來的行業大師將親自為他們戴上廚師帽,而學校的老師們也會被稱為“師傅”。

“先立規矩,再苦練功夫。”牛京剛說,從刀具擺放到收拾臺面,這些看似最基礎的內容,師傅們都會一步步教授,並引導學生勤學苦練。

9月13日下午,在將一塊筍削片切絲之後,高二中餐專業學生周帥將菜刀背對著自己碼放到菜墩中間,挺直身板,等待師傅評價。他做的每一步都遵循師傅傳授的“規矩”。

在職高專業學習的三年中,第一年,學生們將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和訓練,40%的課程是實操課;第二年,實操和學習的課程比例提高到6:4;第三年,學生便會在學校的幫助下進入企業實習,進行真正的操練。

9月13日,北京市勁松職業高中常營校區,烹飪專業的學生領到了學校新發的刀具。圖/記者 李木易

為了能夠通過實操來鍛煉基本功,學生們早早就開始尋找各種兼職機會。今年暑假,高二學生嶽怡珊在天津老家的一家包子鋪兼職,一天得包幾百個包子。“包了一個夏天的包子之後,我現在才對自己包出來的褶兒有信心了。”嶽怡珊笑著說,在打工的時候,包子褶包不好真的會被老板劈頭蓋臉一頓批評。“這就是鞭策吧,師傅總告訴我們,基本功都做不好,更別提在行業中立足。”

為學藝跑遍全世界

是什麼激勵同學們拼命成長?在高二學生時啟衝看來,是師傅們的身體力行感染了自己。

不僅學生們勤學苦練,教師們也深知“藝無止境”,擠出時間在行業裏不斷學習、成長,他們廣拜餐飲界名師,精煉中西餐烹飪技藝,如今,在許多著名餐飲企業,都留下了教師們學習實踐的身影。

“我們專業老師都有一個習慣,充分利用假期進入企業實踐,每年至少要完成20天的企業實踐。”今年暑假,勁松職高餐飲服務群主任、正高級教師向軍和三位教師一起在北京一家頂級的五星級酒店學習、實訓。向軍說,要滿足行業對於專業人才的需求,教師必須了解餐飲行業新業態、了解最新的專業技術和先進的餐飲服務理念。

向軍是勁松職高中餐烹飪專業的第一屆學生,1986年留校任教,身為老師,35年如一日地潛心學習,先後師從國寶級烹飪大師王義均、康輝。

勁松職高餐飲服務群主任、正高級教師向軍。

川菜、魯菜、粵菜、蘇菜,向軍也都了如指掌,為學蘇菜,他曾去了15趟江蘇。他曾把菜品的制作過程都做成課程視頻,提供給學生。他印象最深的一次錄制,是2012年“7·21暴雨”那天,他帶著攝制組在學校從早晨7、8點鐘一直錄到晚上8點多,在送攝制組回公司的路上,車差點被淹。

隨著烹飪技藝的不斷提高,向軍先後取得中餐烹飪高級技師,高級烹飪理論講師、全國餐飲大賽評委等專業職稱和榮譽,還先後到瑞士、德國、奧地利、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學習工作,開闊眼界,“為了學習廚藝和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世界上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跑遍了”。

不僅僅是向軍,勁松職高的很多老師們都曾遠赴歐洲的著名餐飲院校和企業學習工作。多位老師被授予中國烹飪大師、西餐烹飪大師、國際烹飪名師、全國餐飲業30年傑出人物、中國美食工匠、中餐廚師藝術家等榮譽稱號。

拒絕“走出去”的誘惑,堅守教師崗位

在留校任教的這數十年,“大師們”也曾面臨“走出去”的誘惑,但他們並未選擇離開教師崗位。

為何要對學生傾囊相授?為何要堅持做教師?向軍說,這源於學生時代的一段實習經歷對他的觸動。

上世紀80年代,勁松職高建校初期,還是高三學生的向軍有幸到北京建國飯店實習,這是中國第一家標誌性的合資企業。改革初期,國外餐飲行業的先進管理理念等逐漸被引入國內。當時,建國飯店的中餐主廚是一名香港人,將香港特色的廣東菜帶到了北京,向軍很尊敬這名師傅,也非常希望學到新手藝。

“他有秘方,比如吊湯、調汁兒、擺盤,但是你學不到。”向軍記得,這名主廚有個小本兒,上邊寫了很多菜的配方,被鎖在抽屜裏。每次宴會,主廚會把每道菜的配比寫在一張紙上,貼到墻上,讓大家照做,但宴會結束後,他會立即撕掉這些紙,丟在垃圾桶裏並蓋上一層垃圾。

為了學到手藝,向軍每天下班後都借整理廚房的機會最後一個走,他把垃圾桶裏的碎紙片找出來,整理幹凈拼好,一張一張地學習。師傅做完了菜,他搶著刷鍋,就為了嘗嘗鍋底的汁兒,看是什麼味道,猜測用什麼調料調的。

“那時候就想,我以後當師傅,絕對不能這麼幹,我要不遺余力地將畢生所學傳下去。”向軍暗自發誓。1986年畢業,向軍以優異成績被學校挽留任教,一直堅持至今。

向軍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勁松職高已經為北京市餐飲業培養輸送了近萬名中餐技術人才。“北京市72%的星級酒店的廚師長都來自勁松職業高中”,向軍的言語間透著自豪。

與此同時,畢業生們也通過各種形式反哺學校。今年暑假,給向軍和其他老師交流的酒店最新的經營理念和餐飲技術便是該校2002屆畢業生李旭,他如今已是一家豪華酒店中餐主廚,“他18歲時在我們這裏學習,時隔18年再次相見,看到學生這麼優秀,我們都感慨萬千。”

勁松職高將為冬奧場館中西餐烹飪技能培訓提供場地、設備等支持,其中,負責對接培訓的人員中有兩名總廚是向軍的學生,他們將發揮專長助力冬奧。

“我們總是告訴學生們,想要學手藝,就要先做人。”向軍說,從勁松職高走出去的學生們優秀且尊師重道,正是源自師傅帶徒弟的這種“匠心傳承”。

創新烹飪教學 培養現代職業人

可用互聯網遠程操控的智能萬蒸烤箱、智能汽鍋、先進的分子技術設施設備……在勁松職業高中常營校區的綜合樓,13間實訓教室配備了先進的中西餐烹飪設備。

師傅帶徒弟的傳承,先進的設備,不斷創新的教學改革,成為勁松職高烹飪專業人才培養的巨大推動力,也激勵學生們努力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甚至成為領軍行業的開拓者。

在硬件層面,勁松職高也專註於教學改革,作為烹飪專業創新團隊帶頭人,向軍承擔了《北京市烹飪專業課程整體改革》《北京市烹飪專業重點建設實習實訓基地》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和編寫工作。

在校企合作、融合培養等方面,勁松職高的餐飲服務專業借力中國烹飪協會等行業協會及大批知名餐飲企業,打造國內一流餐飲文化創意中心,促進專業群深度產教融合。

比如,學校餐飲服務專業群和大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大董餐飲工程師學院”,和李錦記聯手開辦“希望廚師”公益班,在培養行業人才的同時,傳承工匠精神,同時也通過針對貧困地區學生的培養,帶動該地區的餐飲業。

此外,學校還通過引進國內外各項烹飪大賽,鼓勵學生參與比賽、服務賽事,學生也能親身領略到行業大師的風采。

從1983年到2021年,從當初的徒弟到如今的名師,在勁松職業高中一待就是38年的向軍,希望把一代代師生積澱下來的優秀傳統與價值堅守傳遞給在校學生,培養更多德技雙修、人文見長的現代職業人。

勁松職高

當上飯店經理、行政總廚、烹飪大師、私企老板的優秀畢業生遍及中外餐飲企業,勁松職高成為了餐飲界和職教界公認的培養餐飲人才的搖籃。

勁松職業高中校長郭延峰:工匠精神是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時代發展需要大國工匠,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更註重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此類人才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傳承者。勁松職業高中作為培養未來工匠的職業學校,我們把“工匠精神”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激勵青年學生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成就精彩人生。

勁松職業高中校長郭延峰。 受訪者供圖

匠人心聲

新京報:你在取得成就的過程中,是如何呈現匠心精神的?

向軍:在家庭經濟遇到困難,有一些國內和國外餐飲企業高薪聘請,待遇高於學校十幾倍時,難免會心動,抉擇是艱難的。但一想到是勁松職業高中培養了我,又想起當時為什麼當教師的初心,就婉拒了這些邀請。

新京報:你感覺你獲得的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向軍:桃李滿天下。看到我教的學生一個個成為餐飲行業的骨幹,成為烹飪大師、行政總廚、餐飲部經理或自己創業,事業有成,為家庭、為企業、為國家做著貢獻,是我最大的快樂。

新京報:你希望未來還取得怎樣的成就,對於未來有怎樣的期待?

向軍:用認真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去熱愛學生。用自我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力量來引導、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善於發現人才,讓他的潛能天賦閃光。

采寫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