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一匹白馬和一群羊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生物多樣性大會)白馬雪山上的“人猴情緣”

中新社雲南迪慶10月5日電 題:白馬雪山上的“人猴情緣”

中新社記者 繆超

清晨五點半,護猴員余建華起床,早餐後便帶著滇金絲猴的食物走進森林。“喔,喔,喔,阿瓜捏?(方言,意為:你們在哪兒?)”一聲聲悠長呼喚之後,昏暗的林間傳來滇金絲猴“喔,喔,喔”的回應。

這樣的“對話”,已持續了25年,風雨無阻。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白馬雪山腳下的響古箐村,由村民組成的護猴隊與滇金絲猴朝夕相處,人與猴的故事由此展開。

滇金絲猴生活在雲南、西藏、四川交界的雪山雪線附近的高寒原始森林中,被稱為雪山精靈。在余建華生活的響古箐,有10個家庭的70余只滇金絲猴展示猴群,是人類唯一可以近距離觀察滇金絲猴的地方。到指定地點投食,吸引滇金絲猴,讓人們觀察、研究,是余建華和護猴員的工作之一。

余建華投下食物後,迅速吸引來一個名為“紅點”的滇金絲猴家庭。“這個家庭的雄性家長叫‘紅點’,是最有‘女人緣’的雄猴,曾有8只雌性對它表示好感,它收了6只做夫人。”

余建華喜歡“紅點”家庭。他告訴記者,除了進食和休息,“紅點”大部分精力用在保護妻兒身上,因為在猴群中,稍有不慎,單身雄猴就會來挑戰“紅點”的猴王地位。在“男人們”打得死去活來時,“紅點”的“妻妾們”卻淡定的吃食甚至互相理毛。“在母猴眼中,有一天日漸老邁的‘紅點’也許會被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打敗,並被趕出猴群,這是猴群的自然規律。”

投食工作結束後,余建華與護猴隊走入森林,一邊巡邏防範人類狩獵與砍樹行為,一邊尋找回收過去獵人留下的鐵夾,同時還要觀察猴子的精神狀況。一旦發現有猴子受傷,他們就會聯系附近的野生動物救護站。

有一年,他們在林間發現一只受傷落單的母猴,將之送往野生動物救助站。救回母猴後,余建華一直牽掛著它,經常會去救助站看看,因此得以見證一段愛情。“名叫白臉的蒼老‘單身漢’滇金絲猴在救助站外徘徊一年之久,陪伴受傷母猴。”余建華說,一年後,母猴痊愈,放歸自然,等待良久的白臉終獲“芳心”,與母猴隱居在森林之中……

很難想象,余建華曾是一名獵人。45歲之前,他因狩獵槍法奇準在當地遠近聞名。“年輕時,為了生計,獵過野豬、野牛、熊……只要是動物都獵。”1997年,迪慶州維西縣林業局老領導李琥找到余建華,說不要打獵了,上山保護猴子去。

“李琥說滇金絲猴是國寶,保護好猴子,它們會報答的。”余建華回憶,維西縣林業局當時從緊張的辦公經費裏,為護猴隊員擠出工資。就這樣,余建華放下獵槍,成為最早的護猴員之一。

過去,因為人類狩獵、伐木等原因,滇金絲猴數量急劇減少,難覓蹤跡。近些年,中國成立了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護林員與護猴員隊伍阻止狩獵、伐木等行為,傳遞保護生態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理念。

上述措施取得了成效。不久前,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滇金絲猴全境動態監測結果,中國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從1996年的大約13群1000只至1500只,增加到目前的23個種群3300只以上。

如今,人們不再把滇金絲猴當成野味和皮草之源,而把它們視為掌上明珠。漸漸地,滇金絲猴也把人類當成朋友,不再躲避,落落大方地展示姿容和倩影。每當人們近距離觀察滇金絲猴時,都會有相同的感受:它們不僅面容長得像人,而且每個成員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社會結構和人類也很像。

余建華說,他護猴25年,已深深愛上了這些只有黑白二色、面龐酷似人樣、長著粉紅嘴唇的“雪山精靈”。如果可以,他要一直走在森林裏守護它們,直到走不動為止。

“只為我們(人類)不會孤獨。”(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