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調離原單位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清德宗光緒三十年五月己亥日(1904年7月4日),當劉春霖完成殿試答卷,走出保和殿的時候不會想到,四天後傳臚,他會出人意料地超越譚延闿,獲得甲辰恩科的一甲頭名,更不會想到的是,他將成為一千三百余年科舉制度的最後一位狀元郎。

一提到科舉,相信很多人腦海裏都能蹦出“禁錮思想”、“高分低能”等批判性的詞匯,甚至連最後一位探花商衍鎏都曾留下這樣兒的詩篇,“唐明入彀英雄語,陳跡今朝事已非,科舉僅余糟粕在,觀人論世此中微”,可見現代社會對科舉的態度。不過說句公道話,科舉並非一無是處,在封建社會,這種選拔制度已經做到相對公平,甚至可以說是最好的制度,因為它打破了士族門閥對統治階級的壟斷,使得庶民也有機會改變身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聽起來是不是心潮澎湃?另外,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說過,“惟天下之廣,固非一人所能治,必得天下之賢共理之”,很明顯,這麼大一個國家,皇帝一個人管不過來,需要一個由優秀士大夫組成的官僚體系來維持,之所以能夠一千三百多年興盛不衰,也正是因為科舉制度即是國家高層對治世人才的選拔,又是普通百姓改變身份的途徑。至於說“高分低能”,這就更是誤解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隆慶革新”,乃一個時期都離不開通過科舉走向官場的士子,就更不要說還誕生過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開始,到光緒三十五年(1904年)終結,共誕生了近十一萬名進士,七百七十七名狀元,單這狀元,就有幾位是響當當的人物:房玄齡,唐太宗時期宰相,“貞觀之治”功臣;王維,詩人,著名詩句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郭子儀(武狀元),平定安史之亂,兩度收復長安,武廟七十二位名將之一;文天祥,民族英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大家可能不熟悉他的名字,不過有一首詞,應該都聽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翁同龢,兩代帝師,支持維新派;劉春霖,也就是末科狀元,他的楷書天下一絕,甚至有“大楷學顏(顏真卿),小楷學劉”的說法兒。

編輯

甲辰恩科金榜

明朝的科舉制度,相較唐宋元清,報考更開放,錄取也更公平,不僅完善了考試選拔制度,還推動了學校制度的進步。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詔,已經為官之人、前元曾經登科且為官之人、被罷免官員及娼優之人不許應試,“其余各色人民並流寓各處者一體應試”,要知道在宋朝,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人至少有十種,其中就包括商人,還有曾經為僧侶者。有史學家曾經考證過明朝的進士,往上三代沒有考取過功名,沒有當過官的,比率達到了47.6%,幾乎一半兒了,更有甚者如浙江、江蘇、江西、福建等地,統計的比率已經超過五成,這也從側面兒說明,明朝科舉最後錄取,看重的是考試成績,而非出身,這也使得大批親歷民間疾苦,真正心懸百姓的普通人登堂入殿。當然,屠龍少年變惡龍,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下面兒,就要說說明朝狀元的故事,有啼笑皆非的,有噓唏不已的,也有感慨萬分的,不過在講故事之前,咱先聊聊得到狀元的流程與困難。假設一個考生,比如包小君,以考中狀元為終極目標,那首先要通過“前三關”,也就是縣試、府試,院試,統稱為“童試”,大家不要以為有個“童”字兒,來考試的就都是小孩兒,著名的範進先生,通過“童試”的時候兒,都快到退休年齡了。“前三關”如果要生硬來對比現在的話,就是先參加街道辦的考試,之後參加區教委的考試,最後參加市教委組織的考試。假如我運氣好,一口氣兒通過了三次考試,就獲得了參加下一級考試的資格,而且在市裏的成績如果還排在前兩個等級,那包小君同學就光榮地獲得了“秀才”的稱號,以後見著縣太爺不用背躬屈漆,不用承擔政府下派的徭役,違反法律不能對我動刑,通過了政府特殊考試之後還可以為官,另外一條兒比較搞笑,就是可以罵人了,還不會被治罪。大家別以為這是胡謅,《大明律》裏規定如果罵人是要被打屁股的,被罵的人如果回嘴,則跟我享受同等待遇,而隨著被罵對象身份越尊貴,被打的次數兒也越多。看到這兒,大家終於明白為什麼古代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這最初級的功名就有了一些“特權”,能減少很多切切實實的痛苦。“童試”業已通過,鄉試的大門已經敞開,借用電影裏的一句話,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包小君,衝!”。鄉試,屬於“後三關”的第一關,與“童試”相同之處,也在市裏考試,也由市裏出題,但是負責人由地方大員變成朝廷重臣,而且從這一關開始,才開始算科舉的正式考試,人數也基本固定在三千(大部分時間)至六千人,這是與“童試”本質上的區別,三年舉辦一次,時間在秋天,所以也叫“秋闈”。包小君再接再厲,從鄉試中脫穎而出,取得了參加會試的資格,並且不像外地學生需要經過旅途顛簸進京趕考,可以在家踏實復習,準備來年開春兒的會試。

編輯

進京趕烤

在現代人看來,殿試作為終極關卡,也一定是最難的一關,其實呢,在科舉制度下,鄉試是最難通過的,甚至古代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舉人大概三十取一,進士十取一),只是舉人的地位相較於進士低一些。包小君在參加會試的時候兒,其實已經站在了全中國考生近乎頂點的位置,現在只要氣沈丹田,凝神內斂,保證大題全會,蒙得全對,就可以從會試中突圍。會試就相當於考生們都來到北京,由教育部負責出題、考試流程等等。幾日後皇榜中,包小君的名字赫然在列,這就意味著,距離狀元又進了一步。同年三月,最終的考驗來了,如果包小君的答卷,符合筆跡工整、沒有墨點、沒有錯字、立意高深、行辭優美、姓名避諱、主考認可、皇帝賞識等等諸多條件,那麼在奉天殿唱名的時候兒,狀元的頭銜便可收入囊中,包小君也將名垂青史,至少在各種文獻記錄或者國子監的石碑上可以找到名字。至於殿試之後的分配工作、朝考及散館,這裏就不做贅述。

編輯

《觀榜圖》局部 明朝 仇英 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每逢高考臨近,總會有媒體用科舉來對比,凸顯高考的難度,其實這就是大錯特錯,高考的難度比科舉低十倍不止。首先說拿科舉來對比就不是很合適,會試及殿試通過之後,是直接可以做官的,甚至是會試不第的舉子也可以做一些不入流的小官,說白了,高考是遴選學生,科舉是選拔官員,除了制度上稍微有嫩麼一些類似,其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鄉試、會試、殿試,也就是和高考一樣的國家正式考試,三年一次,高考則不然,進士也就是等同於通過高考,一次會試錄取三百人左右,有明一代平均算下來,每三年,一萬人中能出一名進士,2018年高考人數為九百七十五萬,錄取人數為七百八十九萬,錄取率大概為81%,清北共招生六千八百人(其中裸分錄取率為8%),平均一萬人有六位考中,同年公務員考試,一萬人大概錄取一百七十三人,看到這裏,大家就明白考取進士有多難了吧。至於狀元,那就是比登天還難,按照現在的話來說,簡直可以稱作天之驕子,一千三百余年才誕生七百七十七位,文狀元更是只有五百出頭兒。用現代的文憑來總結的話,秀才等同於全國前一百名大學本科畢業的大學生,考中舉人等同於清北本科畢業,考中進士等同於全球前一百的大學博士畢業,至於殿試的狀元,那就可以說是博士後畢業了,國家尖端人才,直接進中科院。前文曾經說過,殿試的時候兒,比的就不光是知識儲備了,名字、筆跡、籍貫等等,甚至皇帝的個人喜好也能決定名次,接下來就說說明朝的幾位幸運兒和倒黴蛋。

狀元,是古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然而夢想是無止境的,三元及第,才是真正可望而不可及的榮耀。鄉試考取頭名,稱作解元,會試考取頭名,稱作會元,殿試考取頭名,稱作狀元,科舉的歷史長河中,能夠集三元於一身者,不過區區十八人而已(文狀元十四人)。大家別忘記,在國家正式考試之前,還有地方考試,縣試、府試、院試,如果把這三次考試也算上的話,六元及第者,僅僅兩人,明朝黃觀及清朝錢棨。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二人同是科舉士子中頂天兒的人物,絕對值得後人敬仰,不過,金字塔尖上如果只能容納一個人的話,這個人一定是黃觀。黃觀,貴池人(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人),父親入贅許氏,所以也稱許觀,自幼聰穎,異於常人,第一次參加“童試”,就全部一次通過,並且均排名第一,二十六歲應天府鄉試奪解元,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會試奪會元,殿試奪狀元!二十七歲啊,同誌們,如果類比現在,不考慮間隔年限的話,就約等於,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後畢業考試一次通過,並且成績全部為中國第一,“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正是對黃觀這種了不起成就的高度贊揚。黃觀不僅見識淵博,人品更是無可指摘,恪盡職守,忠君愛國,當朱棣攻破南京之時,他正在安慶募兵,聽聞此事,即刻投水自盡,甚至他的家人也在南京城投水自盡。追兵趕到,只有黃觀的棕帽漂浮在水上,便取回呈交給朱棣,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模仿黃觀的身材紮了一個稻草人,帶上棕帽,然後斬首棄市,又將剩余親屬發配邊疆,最後更是將黃觀的狀元頭銜剝奪。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明神宗朱翊鈞昭告天下,為其平反,春秋祭祀。

建文二年(1400年),由於朱允炆不喜歡王艮的長相,所以將他降為榜眼,使得胡廣成為了當年庚辰科的狀元。不過令人唏噓的是,國家以貌取人,王艮卻沒有以勢取國,當朱棣篡位登基後,王艮自殺殉國,而胡廣選擇了投降易主,並且成為了有明一代第一位獲得謚號(文穆)的文臣。另外,算上探花李貫,當年科舉考試的一甲三名全部為江西省吉安府人(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狀元為曾棨。史書記載當時有一名叫劉子欽的人,才華橫溢,奪取了當屆會元,也非常有希望奪得狀元,但解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認為這個人桀驁不馴,目中無人,便將殿試題目泄漏給曾棨,隨後他順利奪得狀元。話說有一年,交趾的兩位使臣入貢,並且和朱棣吹牛說自己很能喝酒,千杯不倒,朱棣就讓幾位臣子作陪,結果全被喝趴下了。這事兒讓朱棣很沒面子,這時曾棨挺身而出,“我來試一試吧”,朱棣就問“你能喝多少啊?”,曾棨伸出一個手指頭,朱棣很納悶兒啊,說“一桶?一缸?”,“不不,是一直喝”,朱棣龍心大悅,當下給曾棨放假三天,讓他陪著交趾的二位使臣好好兒喝。從下朝回家開始,三人兒就開始喝,一共滿滿三大缸酒,到了深夜,曾棨都喝完一缸了,另外倆人兒還沒喝完一缸,而且已經找不著北了,曾棨便讓人給攙回房間了。等第二天一早兒,倆人兒來找曾棨,驚奇地發現,第三缸也已經見底兒了,曾棨表示,要上班兒了,需要喝酒清醒清醒。這倆使臣立馬兒拜服,趕緊去跟朱棣辭行回國了。朱棣後來誇獎曾棨,“不論傾文學,只這酒量,亦堪作我朝狀元”。英國公張輔知道此事後,想試試這曾棨的酒量到底有多少,就找人按照身材做了一個大木桶,曾棨喝一杯,就往桶裏倒一杯,結果桶裏的酒都溢出來了,他還跟那兒喝呢,估計張輔最後也沒鬧明白這是什麼原理(我也是)。這狀元不光酒量大,反應也快,有一次去東宮跟當時的皇太子朱高熾下棋,朱高熾說“紅袖手提鸚鵡盞,來迎狀元”,曾棨馬上對“白衣身到鳳凰池,進朝太子”。又一次,倆人兒去賞燈,朱高熾說“燈明,月明,大明一統”,曾棨對曰“君樂,民樂,永樂萬年”,看來不光反應快,還挺會拍馬屁。還要說的一件事兒時,前一屆科舉的前三名被江西省吉安府包攬,這一屆更進一步,包攬了前七名。

永樂四年(1406年),福建莆田人林環,在參加殿試的前一夜,夢見他的朋友李文淵送給他犬肉一片,他感覺這是吉兆。結果在天人合一的感應下,夢想照進現實,他真得奪取了狀元。事後有人解夢,說一片犬肉的“片”和“犬”,放在一起就好像一個“狀”字。

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棣在排列一甲三名的時候兒,發現主考所列第一為孫曰恭,如果不細看,會讀成“孫暴”(當時未豎寫)。朱棣心裏就打了小九九,覺得這殘暴之人選為狀元,好似不妥,他就接著往下看,當看到第七名的時候兒,大為驚喜。第七名叫邢寬,恰巧還是南直隸廬州府無為人(今安徽省無為市人),朱棣心想,登基之後用刑尚寬,無為而治,孫暴不如邢寬,選擇他當狀元豈不美哉,結果這孫曰恭就莫名其妙成了探花。

正統四年(1439年),殿試結果出來後,主考官將排好順序的前十名名單呈交明英宗朱祁鎮來挑選一甲三名,朱祁鎮對答卷及名單很滿意,唯獨擔心的是第一名張和的容貌,便派人去士子門所住的客店觀察,沒多一會兒就回報說,張和有眼疾,另一個叫施槃的人,五官端正,英氣逼人。第二天準備唱名的時候兒,朱祁鎮發現果真如此,便將施槃拔擢為狀元(看來明朝有以貌取人的傳統)。其實在唱名的前一晚,施槃就做了個夢,夢見所有進士正在走出紫禁城,他走在正中間,而這個位置正是狀元之所在,這也算是夢想成真吧。不過夢的另一半,是除去走在正中間的自己,其余的進士都扶手擡棺。果不其然,狀元及第成為施槃人生最後的輝煌,此後不到一年便英年早逝,世人皆扼腕嘆息。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狀元孫賢。景泰二年(1451年)的時候兒,孫賢就曾經進京參加會試,寄宿在一農家中。農家主人對孫賢是盛情款待,這就讓他有些奇怪,素味平生,何必如此。孫賢便問向主人,主人回答說前幾天做了個夢,夢見狀元來到自己家了,沒承想幾天後真有一位進京的舉人寄宿於此,便認準孫賢是狀元了,孫賢聽完了也挺高興,可惜在後來的會試中落榜(看來夢也有不準的時候兒)。三年後,孫賢再次參加會試,順利通過,在殿試的時候兒,明代宗朱祁鈺恰巧走過他身旁,看到答卷上的名字,自己念叨了一句,“但願子孫賢能”,沒承想,因為這句話,讓大臣們以為皇帝很欣賞他的答卷,便把他列在前十名的名單。皇帝在做選擇的時候兒,覺得名字寓意很好,文章也還說得過去,孫賢便得了狀元的大便宜,而本來的第一名丘濬,就成了倒黴蛋,被降到二甲。不過論後世名聲,丘均超過孫賢太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關於丘濬的書籍,他應該算是明朝的一位穿越者,因為他的思想跳出了儒釋道的範圍,非常近似現代的政治理念及經濟理念。

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狀元羅化。羅化天資聰穎,小時候兒便立下誌願,要通過科舉考試名揚天下,為國盡忠,並且年紀輕輕就考取了秀才的功名,在三十二歲的時候兒,終於來到了紫禁城,迎來了最後一次考驗。為了此時此刻已準備多年的羅化,抖擻精神,放手一搏,在殿試中直斥時政弊端,用人闕失,為了充分表明自己的觀點,甚至多次向考官要了白紙,最後完成的考卷也不負眾望,得到了當朝重臣李賢的賞識。在閱讀答卷的時候兒,因為文章太長,李賢又年歲已高,最後需要兩個人攙扶才能站起來。不過事情到這裏,出了爭議,其他的閱卷官認為羅化的筆墨不如另一位考生程敏政的優美和規範,但李賢力排眾議,說“論文不論書!”,而明憲宗朱見深也支持了李賢的觀點,將羅化點為狀元。其實這裏還有個小插曲,程敏政,也是一位少年天才,甚至在十三歲的時候兒,就被地方大員推薦到朝廷,而面試這位天才的,正是李賢。經過幾年考察,程敏政確實學識淵博,刻苦努力,品格端正,心系天下,而且還一表人才,在他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兒,當年的面試者李賢,從他的恩師就變成了嶽父。現在我們知道了,丙戌科最後排定名次的時候兒,李賢不僅慧眼識珠,更是持中公允,不以私情亂廢公事,無愧一個“賢”字。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醜科狀元顧鼎臣。按照才學與文筆來說,眾人都認為這個狀元非他莫屬,然而在考試時的一個小失誤,差點兒讓努力付諸東流。殿試時,顧鼎臣不到半個時辰就寫完了答卷,在做最後檢查的時候兒,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由於自己的疏忽,寫完第二頁,直接就把文章寫到第四頁上了,導致第三頁完全是空白。要知道古人答題的文章基本都有固定句式,並且是一環扣一環寫出來的,要憑空補上這一頁何其難也。不過狀元就是狀元,顧鼎臣此時沈心靜氣,將三十二年人生中的勇氣、才學、經歷化為一點集中在筆鋒,洋洋灑灑寫完了這一頁答卷。總算是蒼天不負有心人,考官劉健和謝遷對他的文章贊不絕口,最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最後補全的這一頁,恰恰最切題意,最終成為獲得狀元的關鍵。

正德九年(1514年),奉天殿丹樨上,當聽到唱名念到自己名字時,唐臯心中百感交集,三十多年不懈努力終於開花結果,在四十五歲“高齡”的時候兒,獲得狀元稱號,他不知道的是,明朝男性的平均年齡是四十六歲。明朝的狀元,大多屬於天賦異稟,孩提時代便名滿天下的神童,只是在兌現才華的道路上,有的一帆風順,有的幾經曲折,唐臯便屬於後者。因為自身天資聰穎,加上舉世矚目,使得唐臯恃才傲物,按照現在話說,就是整個兒人都發飄了,導致初次參加鄉試便名落孫山。此時他還沒意識到,這僅僅是個開始,以後的九次會試居然全部落第,甚至有人作詩來譏諷這位神童,“徽州好個唐臯哥,一氣秋闈走十科,經魁解元荷包裏,爭奈京城剪綹多”,可能是這首打油詩刺激了唐臯,第十一次參加鄉試終於過關,獲得了來年赴京參加會試的機會。正所謂唐臯豈是池中物,一到京城就翻身,他一鼓作氣連奪會元與狀元,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或許是這三十多年的坎坷經歷,讓唐臯看破紅塵,狀元及第後,他寫下了一首《勸世歌》,“人生七十古來少,先除少年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更有炎涼與煩惱,朝裏官多做不盡,世上錢多賺不了,官大錢多憂轉多,落得自家頭白蚤,中秋過了月不明,清明過了花不好,花前月下且高歌,及時忷把金樽倒,請君檢點眼前人,一年幾度埋芳草,芳草高低新舊墳,可憐寒濕無人掃”。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明世宗朱厚熜登基,按例要派出使臣通告藩屬國,被派到朝鮮的,正是唐臯。朝鮮國王在殿中看到唐臯的時候兒,有點兒不敢相信,新皇上怎麼派個老頭兒來。在聽說這老頭兒還是狀元後,朝鮮國王便想試試他的才學,出了一個上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沒想到唐臯須臾之間便對出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各樣肚腸”。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排名塵埃落定之後,民間流傳著一句打油詩,“無情舉子無情帝,鳴雷只好撿便宜”,那這話是怎麼來的呢?話說當年殿試結束後,副主考江汝璧(主考官張潮因病缺席)精心挑選出了十分考卷,還有排名的奏疏呈遞到朱厚熜的幾案上,以供皇帝決定最後的名次。朱厚熜讀完前三名的試卷,感覺第一和第三的文章都很不錯,而筆墨第一名稍稍好一些,便有心按照既有順序發榜,沒成想他一眼瞥到考生的名字,“吳情?無情?無情之人豈能為狀元”(看著眼熟吧),轉眼看到秦鳴雷的名字,又想起前兩天他做了一個夢(又是夢),夢裏他去天壇求雨,之後沒多久便雷雨交加,解了京城的幹旱之困。這一下兒心情舒暢了很多,腰不酸了背不疼了,一口氣兒能上六層樓了,便將二人的名字對調,秦鳴雷成了甲辰科的狀元,倒黴的吳情被降為了探花。其實這份名單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身為副主考的江汝璧,期盼在官場上更進一步,便將當時內閣首輔翟鑾兩個兒子的名字也塞進了進去,而且為掩人耳目,還排在了靠後的位置。萬萬沒想到,朱厚熜決定完一甲三名的位置後,往下看到了翟汝孝及翟汝儉的名字,這好不容易愉悅的心情又被深深刺痛了,便對江汝璧說,“就算翟鑾兩個兒子是奇異之才,也應該謙讓一步,為寒士騰出一個名額,何況我看這文章平平無奇,此中必有隱情”。隨後,朱厚熜下旨嚴查此事,並一追到底。調查最後的結果,舞弊情節屬實,幾名高官為了拍翟鑾馬屁而通力合作,並且還有考官收受賄賂。朱厚熜看到調查結果,立刻宣布了處理意見,相關責任人江汝璧及歐陽㬇下獄,彭鳳、崔奇勛、焦清、翟鑾及其兒子均削職為民,高節謫邊,沈珩、王越調離朝廷放外任,彭謙杖六十。

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的主考官為徐階,歷經幾十年政治鬥爭將嚴嵩挑下馬的他,地位如日中天,無論才幹,威望,朝廷無出其右者,然而隨著徐階地位的攀升,明穆宗朱載坖的心情愈發低沈。貴為天子的皇帝,卻只能活在首輔的陰影下,想必甚是郁悶,這源頭,正是首輔之位,朱載坖早心有所屬,那便是自從東宮開始一直陪伴左右,他稱之為“先生”的高拱。身為嫡系的高先生一日不能取而代之,朱載坖對徐階就一直心存戒備,隨著時間地推移,就會轉變為不信任。其實這種情勢,是臣強主弱的必然結果,古往今來,概莫能外。隆慶二年,這種不信任蔓延到丙辰科考場,造就了三個倒黴蛋和一個幸運兒,這名幸運兒叫羅萬化。殿試結束後,第二天徐階就將前十名考卷呈遞宮中,以待皇帝定奪。朱載坖很快的閱完十篇文章,又翻過頭兒來看頭三篇,很仔細得又讀了一遍,目光最後落在三個人的名字和籍貫上,緊接著,表情凝重地看向徐階,眼中滿是疑惑,生怕這三個人跟他有什麼關系。作為人精的徐階自然明白皇帝心裏想些什麼,所以也坦然面向皇帝。幾分鐘過去,感性戰勝了理性,皇帝將這三份兒卷子放到一旁,讀起第四份兒卷子,而且越讀越認真,吸引他的,正是文中所寫,“臣聞帝王之涖天下也,必安攘並舉,而後可成天下之至治;必明斷並行,而後可知天下之實功”。最終,這份兒原本排列二甲,筆墨不佳,而且卷面上有勾抹之處的卷子,被朱載坖點為狀元。羅萬化因為皇帝與臣工的矛盾,意外奪魁,不過也印證了一句老話兒,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若文章狗屁不通,恐怕這餡兒餅就不會掉在他嘴裏了。一般情況下,狀元能夠名垂青史,不單單只靠一個頭銜,比如羅萬化,更多是依靠他的正直,在史書上留下姓名。明穆宗朱載坖駕崩後,朱翊鈞登基稱帝,是為明神宗,當時的朝廷首輔也從徐階變成了張居正。他非常看重羅萬化的才氣,希望能拉攏他,為自己所用,誰知道羅萬化根本不搭理他,讓張居正來了個熱臉貼了冷屁股。羅萬化的同年、同鄉在知道之後,就勸說他,現在張居正勢大,無論如何也不要得罪他,而羅萬化卻不置可否。沒多久,張居正就又找到他,這次不光是拉攏他,還對他許以高官厚祿,並提出了另一個要求,希望他能在第二年的鄉試中,幫一幫張懋修(張居正第三子)。沒承想這羅萬化又嚴詞拒絕張居正,並且說“身為朝廷首輔,應該帶頭遵守國家法令,怎麼可以做這種為人不齒的事情,不管你怎麼說,我也不會答應,大不了我卷鋪蓋卷回家”。碰了一鼻子灰的張居正算是徹底領教了他的正直與剛猛,從此以後再也不敢登羅萬化的家門。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狀元趙秉忠。趙秉忠與明朝其他狀元不同的是,雖然年少時享譽鄉裏,但比起名滿天下還差得很遠,再者,他不屬於天資聰穎一類,只能依靠埋頭苦讀,勤奮努力,才能在進士的名單中占據一席之地。趙秉忠在邁向進士的第一關就出了麻煩,在縣試的第一場考試後,主考官劉毅發現有人在鞋中夾帶紙條,之後便命令參加第二場的士子們必須光腳進貢院。問題在於,明朝中葉之後進入了小冰河期,溫度驟然下降,甚至出現了沒有夏天的情況,那入冬後的溫度就可想而知了。當所有士子們在貢院中瑟瑟發抖之時,趙秉忠站了出來,對劉毅說,“劉大人,因為一個人的過失,而要懲罰所有人,難道這就是為國舉賢的規矩麼?”,劉毅聽到這話,頓時一驚,便仔細端詳起這位仗義執言的考生。也許是家鄉離梁山不遠的願意,使得趙秉忠身上也充滿了俠氣,正是這股氣勢,讓劉毅在片刻之後,收回自己的決定,並陳懇得向諸位學子道歉。趙秉忠在此後的考試中,也依靠這股氣勢,勇往直前,過關斬將,最終將狀元的頭銜收入囊中。其實還有一點,是他與其他狀元不同的地方兒,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誕生了九十多位狀元,只有趙秉忠的殿試答卷被他的後人完好保存下來,並於1983年,由趙煥彬老先生捐獻給政府,現藏於青州市博物館。狀元卷共十九折冊頁,橫長二百六十八厘米,全文為館閣體書寫,共兩千四百六十字,其中首頁“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字,據說為明神宗朱翊鈞親筆所寫。文章立意高深,詞藻優美,陳述了改善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並且著重說明,百姓安居樂業,才能使國家興旺發達。

編輯

戊戌科狀元卷首頁 趙秉忠

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狀元文震孟。提起這個人,大家可能不熟悉,不過提到他的先祖,那可是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人不敬,此人正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其實不光他的先祖,他的曾祖父文徵明,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詳,吳中四才子之一。要說這文震孟,也是不容易,從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鄉試中舉開始,連續九次會試不中,直到第十次才終於過關,而且還一鼓作氣拿到了狀元。可能他沒有繼承了長輩太多的文才,然而卻將先祖的風骨發揚光大,在被授予狀元頭銜,入朝為官後,他是㨃天㨃地㨃空氣,只要感覺不對路了,就要指畫一下兒。狀元及第的當年十月,做了半年官兒的文震孟便打響了第一槍,而且出手不凡,直接將槍口瞄準明朝第一文盲朱由校和明朝第一奸人魏忠賢。這份奏疏的名字為《國步綦艱聖衷宜啟疏》,文章很長,大概講得就是國家現在舉步維艱,用人失察,希望陛下親近賢臣,遠離小人有點兒類似《出師表》,只不過言辭沒有很恭敬,批評居多,甚至略帶嘲諷。奏疏送上去的時候兒,正巧趕上朱由校的後宮為他誕下一名皇女,就放一邊兒,沒看。過了幾天,魏忠賢找人讀了一遍,只不過,念出來的部分,都是攻擊朝政,批評皇帝的,想必朱由校心裏是不爽的,不過呢,還算有涵養,沒當時發作。十月二十五日,宮中辦宴,演了一出兒木偶戲,終於讓魏忠賢找到機會添油加醋地拱火兒,“皇帝啊,這文震孟,在文章裏就是把您比作戲中的傀儡,如果您容忍他,實在對不起恭敬您的大臣們”,皇帝說,“為什麼我是傀儡啊”,“文震孟看奴才們經常攙扶著您上來下去,正好似這被人操縱的木偶,用心實在是惡毒,不辦他,無法面對天下”。這朱由校雖然有些涵養,可也架不住這麼讓人煽乎兒,回到乾清宮,是越想越氣,等到三天後經筵結束的時候兒,下旨當堂將文震孟拿下,並拖到午門外打八十板子。有句俗語叫“惡人自有惡人磨”,那自然忠臣落難,也會有其他忠臣挺身而出,當時首輔葉向高休假,次輔韓爌極力反對,急忙跑到午門外與魏忠賢爭辯道,“文震孟是皇帝欽點狀元,怎能下此毒手”,魏忠賢回到,“既然是皇帝欽點,那就該忠於皇帝,把皇帝比作傀儡,能叫忠麼,這叫放肆!”,“新進的書生,也許不懂規矩,可寫下此文,也是為國盡忠,文章的意思皇帝全明白,怎麼可能是譏諷皇帝,諸位講官也同意我的想法兒吧?”,這時另一位講官站了起來,說“文震孟忠孝世家,文丞相後代,怎能動刑?!”,這下兒給魏忠賢說懵了,自言自語道,“文丞相是誰?是廟裏供奉的神仙麼?”,結果在場的人都點頭稱是,這位正直的講官繼續說道“皇帝祗膺大寶,頭一次開科取士,此乃盛世,如何上來就要懲處,此事對朝廷絕無益處,咱們一起去面奏皇帝,為狀元請命!”,這可惹惱了魏忠賢,嚴令“如果您們要去面奏,那就讓錦衣衛將你們都拿了”。碰巧這時候兒朱由校出來了,看到兩撥兒人僵持著,也意識到這樣兒重罰狀元影響不好,便將廷杖改為罰俸一年,並讓內閣擬了一份兒措辭強烈的通報批評傳閱下去。文震孟一咂摸,這種情況我還當個屁官兒啊,老子不幹了!心一橫直接就顛兒了。直到天啟七年明熹宗朱由校駕崩,新皇登基,才又將他召回朝中。二進宮的文震孟不改昔日作風,繼續與奸佞之臣對抗,經過幾年起起伏伏,終於在崇禎八年(1635年),被大奸臣溫體仁抓住把柄,落職回鄉,並且在次年與世長辭。雖然文震孟在朝時間不多,卻以剛直清正的形象為後人樹立了榜樣,可謂端得一條好漢!

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皇榜唱名,劉若宰終於等來了遲到三年的狀元名號。天啟五年(1625年),乙醜科殿試結束後,由於答卷實在精彩,劉若宰等幾人被朱由校單獨召見。面試中與劉若宰的問答令朱由校非常滿意,便有心點其為狀元,直到最後一個問題出口。皇帝問“你祖籍哪裏啊”,劉若宰不假思索回“梁山”,唉,禍從口出啊,他此時心中有一萬只草泥馬奔騰而過,“說哪兒都行,怎麼偏偏把梁山說出去了”。因為《水滸傳》的緣故,“梁山”這兩個字兒已經被賦予了一定意義,再加上此時國家千瘡百孔,烽煙四起,使得皇帝多有忌諱,結果就是劉若宰煮熟的鴨子飛了。事後他雖然心有不甘,不過欺君之罪更是擔待不起,與其心驚膽戰蒙混過關,不如坦然相對實話實說,大不了從頭再來。三年後,劉若宰又一次交出完美答卷,然而同樣精彩的文章卻比上一次還多,這就讓朱由檢犯了難,思前想後,只能別出心裁用抽簽兒的方式選出狀元。朱由檢命人做了三十六個金箸,分別寫上三十六個人的名字,放入瓶中抽取,結果連抽三次,都是劉若宰。為什麼要抽三次呢?其實第一次抽出劉若宰之後,朱由檢發現他面孔稍顯醜陋,而且還是個羅鍋子,便有些不情願,卻沒想到後兩次抽出來的還是他。躊躇再三,朱由檢還是不想給他狀元頭銜,卻又不想落人口實,說他以貌取人,或者言而無信,便放下了手中以舉起的朱砂筆,向劉若宰問道,“你家鄉哪裏啊”(幸虧不是問祖籍),劉若宰又驚又喜,佯裝鎮靜回答“安慶”,誰知道朱由檢沒事兒找茬兒一般說,“安慶地兒小風水差,不可點狀元”。劉若宰此時心中好笑,怎麼又趕上一個地域黑,不過這次有備而來,就一本正經的對朱由檢說,“臣的家鄉上有七裏涼亭,下有五裏大廟,日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風景如畫,人傑地靈”,皇帝聽他這麼一說,忽然覺得剛才的理由兒站不住腳了,可又實在想不出第二個,最終還是點劉若宰狀元。話說回來,安慶真得有如此夢幻麼?我看未必,劉若宰應該是故弄玄虛,誇張得形容了安慶的模樣把朱由校給唬住了。皇帝這邊兒呢,也許是認為身為臣子,不敢欺君,雖然將信將疑,最後還是認可了劉若宰所說,並且將他點為崇禎一朝的首位狀元。

春來赫赫去匆匆,刺眼繁華轉眼空。杏子單衫初脫暖,梨花深院自多風。燒燈坐盡千金夜,對酒空思一點紅。倘是東君問魚雁,心情說在雨聲中。

——或許是明朝第三位連中三元者 唐寅

(本文作者:包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