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夢見自己挖蓮藕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一)

中國多山,山是大地的骨架。雄壯綿延的山地和蔥郁秀麗的丘陵,是大江大河的水源地或分水嶺,是不同地形地貌的締造者和分界線,進而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各地迥然有別的生產生活方式。

中國人樂山,對山的情感極重。山民靠山吃山,感恩於山的饋贈。山外的人,五嶽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竈廚邊有山珍,雅室常掛山水畫。

千百年來,山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它的分量稱得上“重如泰山”。時至今日,仍是如此。占國土總面積2/3的山區,主要分布於19個省區市的1400多個縣市區,既是我國糧食和特色農產品的重要產地,又是相對貧困人口的集中地,還是現代城市人寄情於山水的旅行目的地。

今天,山的文章有了時代命題: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它是山地丘陵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保障糧食和食物多樣性安全的必然之路,是消費升級背景下需求端驅動供給側的提檔升級,是繪好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的關鍵起筆,尤其在開啟全面現代化偉大征程的歷史節點上,其戰略意義更顯重大和深遠!

時代出考卷,自有破題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山城重慶勇毅創新、奮力實幹,鑿出了一條坦闊的“山路”,引領著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方向——以農田宜機化、種養精細化、生產綠色化、產業鏈條化、業態融合化、產品品牌化為要,倚特色而立、向高效而行,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鄉村全面振興夯實產業之基。

過去3年,本報采訪組年年赴重慶,走進了十余區縣的數十個鄉村,共聚焦糧油果菜茶菌藥魚豬牛等十多個產業,形成了對巴渝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系統性認識,也獲得了一些對山地丘陵地區農業現代化有益的經驗性啟示,謹以此文記之。

空中俯瞰重慶永川茶山竹海萬畝生態茶園、渝茶代表“永川秀芽”生產地。

(二)

經濟發展史上有這樣一種價值判斷:農業文明時代,平原宜耕作;工業文明興起後,沿江、沿海有優勢;進入生態文明新紀元,山地特有的寶貴價值愈加凸顯。

巴渝最不缺的就是山,山地丘陵面積占比高達98%。

重慶的版圖,形似一個朝向右下的“山”字。巫山、武陵山、大婁山分居重慶東部、東南和南部。千余裏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很像是山字底部的一橫。她辭川蜀而入江津,至奉節橫穿巫山3個背斜,造就了三峽勝景,及至湖北宜昌,群山戛然而止,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迎面鋪開。

地質學家總結巴渝地形特征,稱之為“平行嶺谷”。一道道山嶺呈長條形,大致平行延伸,狀如橫斷山脈,但又不似那般山高谷狹。重慶的山多為中低山,谷較寬廣,適宜作物種植和人類生活,這就將稀缺的耕地資源由平面的拉成了立體的,產業規模空間驟呈幾何級數增長。

山谷縱橫決定了氣候的多變。冬暖春早,夏熱秋涼,朝雲暮雨,多霧少霜,常常是轉過一座山,陰晴冷暖就大不一樣。

環境的多樣帶來了資源的多元。萬重山、千條水,遍地是寶貝。巴渝山川化育了6000多種植物,各類特色作物在河谷平壩和低、中、高山區總能找到最適合生長的一方水土,而且由於山區工礦企業少,幾無汙染,更為農產品添了一抹寶貴的“綠”。

這些山水雲霧,一經寓於產業,迅速幻化出無限可能。

“如果說過去重慶農業更多受制於山地的局限性,那麼今天,我們認為傳統意義上的地形劣勢完全可以轉化為資源優勢,發展出優勢產業。”在重慶市農業農村委主任路偉看來,制約農業效益的窮山正在變成高效農業發展的靠山——

生產條件改善了。智能化設備精準控制光溫濕條件,土地適度規模化和農田宜機化改造打破了“巴掌田”“雞窩地”的碎片化瓶頸,一番“改天換地”讓山地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不僅夯實了糧食生產基礎,也為發展經濟作物釋放出巨大空間。

市場需求升級了。消費者對農產品量的需求滿足後,開始追求食物的多樣性,那些沒吃過的、更好吃的、吃著放心的“山貨”成了“搶手貨”。更有些城裏人,一有閑暇就走進大山深處,在綠水青山裏品味自然。

供需通道暢通了。山貨出山不再是一山放過一山攔,通村路、通組路、產業路、機耕道……路網密布,路路暢通;大數據鋪就信息高速路,農村電商產業勃興,冷鏈物流保鮮速達,讓農產品變商品的“一跳”不再那麼“驚險”。果農菜農說:“與其在外東奔西跑,不如在家動動電腦;與其跑市場四處賣,不如開直播自己帶。”

山地之於農業的優劣勢反轉,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自然產生的。但是,山地優勢並不能自發地轉化為優勢產業,這個過程需要有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共同作用,其路徑就是山地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立足“山地特色”基礎,抓牢“優質生態”優勢,豐富“農業產業”業態,著眼“現代高效”目標,加速“人、地、錢”等要素向山區流動,讓山地農業大有奔頭。

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之於重慶,極其重要。它不僅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重慶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成效,而且還是重慶挖掘鄉村振興這個最大潛力、追求城鄉融合這個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重慶是個“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大個子。山地大農區包裹著超級大城區,往往一個轉彎,鱗次櫛比的高樓被擋在山後,農家院就映入眼簾。農村常住人口超過千萬,武陵山腹地、大巴山深處仍有不少剛剛擺脫貧困、生活還不算富裕的農民群眾。

相對落後之處常有後發優勢,於薄弱環節發力往往能“四兩撥千斤”。重慶市副市長李明清說:“重慶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是學好用好‘兩山’理念,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兩化路’的生動實踐。”他以“四個有利於”總結山地丘陵地區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之利:有利於豐富百姓“菜籃子”,鼓起農民“錢袋子”;有利於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培育農旅產業;有利於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產業效率;有利於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推動農業對外合作。“這與總書記要求重慶‘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李明清說。

可以想見,走通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的路子,鄉村產業、人氣兩旺,全面振興可期,環抱以充滿現代感的城區,大重慶將更具魅力、更吸引人。

重慶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探索之於全國,極為寶貴。全面現代化征程中,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在山地農區更是一篇“難文章”。不少地區都急切需要、也努力想要念好“山字經”的“產業篇”,但在瓶頸如何破解、要素如何流動、產業如何布局、特色如何突出等問題上思路不清、辦法不多、效果不好,亟須學習借鑒一些有益探索的實踐和經驗。

跳出山來看,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還直接決定著我國農業的戰略縱深和多樣性安全。無論出於戰略布局考慮,還是基於比較優勢來看,我們都應主要靠平原托起糧食和大宗農產品的基本盤,而在山地丘陵地區進一步築牢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供的基礎,同時豐富農業功能和農產品的多樣性,以緩解消費升級帶來的“新保供壓力”。

切換到全球視角,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還直接關系著我國農業的競爭力和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的主動權。試想,若沒有山地農業之縱深,則中國以有限的耕地保障糧食安全尚難度極大,特色農產品更是只能主要靠進口,14億人每人一張口所構成的超大規模市場,將不再是優勢,而成為難以填補的“無底洞”,一果一菜都要受制於人。

由此種種觀之,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是一條必須走好的路。

(三)

重慶是生在山中,長在江上的城市。煙火參差家百萬,波濤上下浪三千,這座山城也是江城。嘉陵江自西北來,三折而入長江,烏江於涪陵匯入長江,大寧河在巫山與長江交匯,江面一下子寬闊起來。

順著這些支流而來的,還有人和貨物。歷史上,重慶人口流動的方向一直是從山間走向水邊,朝天門碼頭匯聚著商人、遊客,也是船工、挑夫們紮堆的地方。大山深處的物產在碼頭交易裝船後,一路沿大江東去。

要素的流向,決定著區域的興衰。長期以來,人地錢等要素就像長江重慶段的幾十條支流一樣,從山裏的村莊流向江岸的城市,隨之而來的是鄉村產業漸弱,城市則越來越大。

山無水不活。走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首先要引導資源要素向山地丘陵地區匯聚。

政策導向是要素流向的“指揮棒”。2018年,鄉村振興開局伊始,重慶市委、市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緊鑼密鼓制定《重慶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關於聚焦鄉村發展難題精準落實“五個振興”的意見》《重慶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及一系列配套措施和工作方案,完成了巴渝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設計,引導資源要素更多流向農業農村。其中,凡涉及產業,必明確“紮實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近幾年的重慶市委一號文件,也是反復強調這一點。不久前出爐的重慶“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又再次重申了這一要求。

推進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工作抓手是“十百千”工程:

——十,就是重點發展柑橘、榨菜、檸檬、生態畜牧、生態漁業、茶葉、中藥材、調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糧油等十大山地特色高效產業集群,打造20個重點現代農業產業園;

——百,就是培育100個以上年產值超過億元的加工龍頭企業,打造100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千,就是建設1000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培育100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示範社。

以“十百千”為統領,重慶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區縣“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各鎮村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產業進山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主攻山上、林下和水中經濟,在差異中找準特色,在協同中邁向現代。

要把人地錢真正導流到山地特色農業上,只有政策這根“指揮棒”是不夠的,還需要效益這顆“定心丸”。重慶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固然有自然稟賦,市場也有需求,但若是產業布局不當、定位不準,很容易導致優勢產業產能不足、落後產業產能過剩,或者在主產區過度競爭,到市場上又缺乏競爭力。

在充分考慮區位條件、市場需求和資源稟賦等因素後,重慶謀定“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針對主城都市區,打造糧油保供基地,重點發展現代都市農業、鄉村休閑旅遊業和農村電商服務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針對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做強“三峽農家”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成片成帶成規模建設柑橘(柚)、脆李、草食牲畜、生態漁業等現代農業產業園;針對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以“文旅+”為中藥材、茶葉、烤煙、特色經果林、調味品、生態畜牧等特色產業“鏈條化”賦能。

在大區域層面的合理布局,基本保證了散布在山間的產業既能立足優勢資源稟賦,又不脫離市場盲目發展。具體到每一個小氣候中,“幹什麼、幹多大、怎麼幹”還需下一番功夫精心研判、細細思量。

“多品種、小規模、高品質、好價錢”——這是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在廣泛深入調研基礎上高度概括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基本特征,也為產業從業者提供了發展遵循。

多品種是山地資源環境多樣性決定的。不同的環境意味著不一樣的產業土壤。在大足區中敖鎮的“最憶小橘”柑橘種植園,返鄉創業大學生劉峰鉆告訴記者,他的家鄉是緊鄰大足的四川安嶽,他之所以與合夥人選擇來大足種柑橘,主要看中的是這裏的小氣候更適宜種植他們所挑選的優勢柑橘品種。類似這樣一山之隔而氣候不同、產業也隨之而變的例子,在重慶十分常見,也說明市場無形之手可以將粗線條的優勢產業布局設計得更加精細。

小規模是山地農業的生產條件決定的。一則受制於山地開發難度大,上規模面臨“先天不足”,二來小氣候因地勢而變,某個產業的優勢種養區域面積一般不大。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的產業結構就很有說服力:作為典型的三峽庫區後靠安置村,這裏土地資源十分有限,但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龍眼、冬有臍橙,四季花果飄香。村幹部告訴記者,這些產業的規模都不大,卻各有特色,小而不弱。

高品質是山地農業資金密集特點決定的。在山地上搞農業、建設施,各項成本要比平原地區高出不少,特色種養還需要更多定制化投入品。資金密集意味著山地特色農業只能走高品質、高效益的路子。在“有詩有橙有遠方”的奉節縣,很多橙農會在果樹下種植三葉草培肥保墑,而且多施一道有機肥,盡管人工和物料成本都增加了,但是口感和效益也隨之雙提升,“園甘長成時,三寸如黃金”。

好價錢是市場偏好特色優質農產品決定的。不難想見,產量有限、品質上佳的特色農產品,受消費者喜愛,價格自然會水漲船高。重慶人喜食生態魚。西南地區最大的冷水魚生態流水養殖場位於開州區譚家鎮,場區沿山溪而設,冰涼的東裏河水順次從鰣魚、虹鱒、鱘魚等高檔魚類養殖池流過,再經凈化達標後匯入河流。這些在自然溪水中養大的冷水魚,銷量好、利潤高,一個直徑十多米的鱘魚池,平均年產值可達百萬元。

看準了政策導向,選好了優勢產區,摸透了產業特征,越來越多的資源要素開始流向山地特色農業。在重慶采訪期間,記者時常遇見從城市、部隊、大學以及海外來到鄉村、投身農業的創業者,他們不僅帶著資金、技術和管理團隊而來,更把市場意識、契約精神、現代理念植入鄉野。

原本在重慶大學工作的退伍軍人秦兆宏,現在的身份是榮昌區清流鎮馬草村的橘農。返鄉創業12年,秦兆宏不僅把血橙種到了3000多畝,賣到了馬爾代夫,還帶動了全村59戶貧困戶如期脫貧,榮膺“重慶首屆傑出英才獎”。

以秦兆宏為代表,大量的資源要素在“十百千”工程的引領下迅速滲透進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形成了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帶。沿長江經濟帶發展柑橘370萬畝,三峽庫區和武陵山區種植中藥材超340萬畝,涪陵、萬州、豐都等區縣發展榨菜190萬畝,石柱、江津等區縣建成調味品基地178萬畝……潼南檸檬、巫山脆李、武隆高山蔬菜、巴南花木、梁平蜜柚、墊江晚柚等一大批特色產業競相在群山間怒放。

(四)

采訪期間,記者每與農業農村幹部群眾交流,都會增進一分對重慶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認識。我們將這些碎片化的啟發擺進產業規律中加以分析、提純,可以較清晰地看到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努力方向——

農田宜機化。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最重要的標誌,也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根本出路。2018年,為了讓農機下得了田、轉得開身,重慶開始大規模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在渝北、永川等區縣整村整鄉建設萬畝宜機化示範基地。

在永川區金龍鎮一塊正在進行宜機化改造的山地,副鎮長金富鵬告訴記者,改法要訣是“小並大、短並長、陡變緩、彎變直、互聯互通”。每改造一畝地,政府視不同地形條件補助1000元至2000元。

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較早完成了改造,記者在村裏一處坡頂舉目遠望,見層層良田像五線譜一樣伸向遠方,果樹遍植山坡。前年,村民王斌放棄了城裏月薪6000元的工作,成為村裏新組建的農機服務隊的隊長,“山地的生產條件好了,留在老家幹事創業的機會不比外面少!”

渝北區副區長顏其勇估算了全區改地的平均效益:耕地面積約增加3%-5%,農田畝均可節省種植成本350元以上,“‘一加一減’之間,效益盡顯,更重要的是夯實了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基礎。”

種養精細化。與平原地區小麥、玉米等谷物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水平相比,山地丘陵地區即便完成了農田宜機化、農機宜地化改造,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也仍屬勞動密集型,且特別依賴專業技術工人的精細化種養。

從種到收,山地農作物的生產加工需要倍加管護,如修枝、套袋、采收、清洗、分選等環節,往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這也為一大批年紀超過50歲、無法在城務工的中老年勞動者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在璧山區七塘鎮四合村的橘園裏,記者請操作熟練的技術員鄭長江以最快的速度為柑橘套袋,算下來,能掛150多個果的樹至少需花費半小時才能全部套完。

同時,又因不同產業所需的種養技術迥異,山地特色農業對專業技術工人的要求極高。記者采訪發現,幾乎每個園區、每片基地,都有不少“土專家”。他們未必接受過系統的種養技術培訓,但普遍都在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中積攢了大量的實戰經驗。

智能化手段的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山地特色農業中,輔助人工將生產過程管控得更加精細。璧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物聯網設備實時采集氣象和土壤數據,並明確告知種植者下一步需要做什麼。一些種植大戶告訴記者,數字下鄉後,效益有了大幅提升。

種植如此,養殖亦然。為了讓生產決策更精準,重慶用好大數據這個智慧工具,在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生豬養殖、交易、加工、流通等相關行業運行的數據被匯聚在一起,大小養殖戶各取所需信息,“豬”事皆有科學依據。

生產綠色化。“綠”是農業的天然屬性,“搞綠”是它的看家本領。如果說山地特色農業是“倚特而立”,那麼它的現代化方向之一就是“向綠而行”。

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過程中,重慶始終堅持山為特色,綠為主色,在嚴守生態紅線基礎上,通過調整結構、創新模式、塑造品牌等手段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讓生態為農業增值增效、農業為生態添綠添彩,農民增收活水滾滾,綠水青山生機勃勃。

重慶沿長江柑橘帶一年四季常綠。青翠的柑橘樹下,是有機肥的用武之地,用它替代化肥後,果品口感更好、價格更高。永川秀芽茶在茶客中有著上佳的口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別有一種“綠”——茶山竹海,滿目蒼翠,一畦畦茶樹沿著山坡鋪展開來,殺蟲燈、誘蟲板和一系列生物防控技術護佑著茶尖嫩芽,也保障著“茶杯裏的安全”。

生豬養殖較易導致面源汙染,不少地方出於環保考慮劃定限養、禁養區。記者在三峽庫區采訪發現,重慶並沒有一禁了之,而是在嚴把底線關的前提下鼓勵創新養殖模式,閉合生產循環,或者就地消化糞汙,或者有效資源化利用,實現了綠色發展,榮昌豬、涪陵黑豬等特色生豬產業越做越大。

產業鏈條化。在平原地區,由於農業產業規模大、標準化程度高,產業鏈條可以在市場上自然形成,各環節呈高度分工之勢。而山地特色農業卻有所不同,小規模特征決定了它必然“鏈條化”,往往需要一家企業覆蓋從育種到深加工的全產業鏈。

大足區高升鎮有個芳香產業園,種了近兩萬畝迷疊香,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芳香植物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張武告訴記者,這種規模有限、極具特色的產業,很難在市場上自發培育出上下遊企業,唯一的出路就是自主打通產業鏈。記者看到,種植基地不遠處,就是科研中心、精油和純露加工車間以及芳香文化園,整個產業鏈條盡在眼前。

看準了山地特色農業產業的“鏈條化”屬性,重慶市政府因勢利導,專門出臺《關於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制定20條政策措施,重點打造一批食品、糧油、果蔬、乳制品、卷煙、林產品等百億級加工產業集群,一大批“小而全”的廠區隨之在山間湧了出來。

孟冬時節,三峽庫區腹地的忠縣境內,紅彤彤的柑橘掛滿枝頭,山野間彌漫著清新的果香。這片晚熟柑橘將在春節前上市,預計價格比普通早熟品種每斤高出兩元左右。除了銷售鮮果,忠縣還建起了冷鮮橙汁深加工產業鏈,打造了“三峽橘鄉”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就連提煉後剩下的皮渣,都被制成了橘飼料或有機肥。

產品品牌化。“活得濃墨重彩,吃得淋漓痛快”是重慶人尊崇的生活方式,也是“巴味渝珍”區域公共品牌的文化由來。這是全國最早在省級層面整合全域農業資源的公用品牌,就這一點而言,重慶山地特色農業品牌化走在了全國前列。

“巴味渝珍·奉節臍橙”既是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和市級品牌的“握手”,也是重慶農產品整體形象和具體產品的融合。2019年,它的品牌價值超過180億元,為奉節橙農帶來的效益提高難以估值。

“合川桃片”成名已久,也是“巴味渝珍”裏的重要一味。近年來,合川區太和鎮又有了一張新名片——“太和黃桃”,不僅桃園越來越大,黃桃越種越甜,還衍生出黃桃果酒、太和桃花節等一系列品牌產品和活動。2019年,“太和黃桃”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以“巴味渝珍”為龍頭,綠色有機農產品為基礎,以燦若繁星的企業品牌和區縣農產品品牌為支撐,重慶建立起覆蓋山地特色農業全品類的品牌體系,為產業發展賦文化之魂、賦發展動能,更賦提質升級的內生動力。

質量安全是品牌的生命線,重慶在“抓質”基礎上,特別對“巴味渝珍”品牌實行動態管理,不合格產品一律清出旗下。管理制度是品牌健康發展的保障,為此,重慶成立現代農業品牌服務促進中心,專事“巴味渝珍”品牌管理和運營。文化挖掘是品牌增值的源泉,品牌中心遍地尋“老”,復興“永川豆豉”“合川桃片”等“老字號”品牌,深度挖掘傳統美食、加工技藝、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把巴渝文化的多姿多彩轉變成巴渝農品的市場優勢。

業態融合化。憑著山所帶來的生態優勢,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很自然地催生出融合化的新業態。

銅梁區城南街道郊外,玄天湖靜靜地躺在巴嶽山的臂彎裏,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薄霧似紗,宛若水墨畫。這是銅梁長長“綠道”中的一景——在布局山區特色產業時,銅梁同步設計沿線綠道,60公裏長的綠道將全區5個鎮街的24個村社連成一片,也串聯起果苗、三角梅、彩葉林、觀賞魚等34個特色產業基地,把農區變成景區,讓田園變為公園。

“簡直像做夢一樣!”銅梁區土橋鎮六贏村村民李有民感慨,自己種了一輩子蓮藕,如今又吃上了旅遊飯,“家裏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顧客至少提前一周才訂得到房間。”

萬州區大周鎮的五土村地處長江岸邊,沿江有一片古紅橘林,建有觀景采摘長廊。這兩年,來到村裏的遊客越來越多,長廊越修越長,村民們承接鄉村生態遊的產業也越來越豐富。村中一處臨江農家院,改造後取名“濱江小築”,兼營餐飲和民宿。霧縈長江、紅橘萬畝的景色,在房間裏就可以收入取景框,吸引著城裏人來此潤肺、養眼、靜心。

慢城長壽有個長壽湖,天然島嶼組成巨大的魏碑體“壽”字,宛如漂浮在湖心。環湖十裏八鄉,鄉村環境凈而清幽,夏橙、血臍、長壽柚四季飄香,鄉村遊紅紅火火,不少村莊依靠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農旅融合發展,兼得產業與生態振興。

以上“六化”,分別指向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基礎條件的改善、生產效率的提升、綠色理念的踐行、產業鏈條的延伸、農業業態的豐富和品牌形象的塑造,其最終目標是“高效化”,提高競爭力,滿足消費者,富裕一方人!

(五)

我們在過去幾年中,每赴重慶采訪,總能在看到新變化、發現新亮點之余,偶得一些對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有益的啟發,常會不由得為巴渝千萬農民高興,也不禁為奮鬥在這片土地上的幹部群眾點贊。

愛農重農懂農是一級黨委、政府抓好“三農”的基礎,它內在要求強烈的“三農”情懷和對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此次采訪中,記者一路行思,切實感到重慶對“三農”重中之重地位理解深、貫徹實,結合過去幾年的觀察收獲,也感到做好“三農”工作至少要把握這樣幾條,即要發展好中國的農業農村,產業是基礎性的,政策是導向性的,市場是決定性的,幹部是關鍵性的,依靠農民是根本性的,實事求是是底線性的。

重慶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探索,與過去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證明:若能辯證地看待發展中的問題,則一切困難、劣勢都是階段性的,制約因素也能在某個節點變成積極因子;只要把握住農業農村發展的基本規律,大膽地創新,久久為功地苦幹實幹,鄉村全面振興就指日可待!(唐園結 鄧俐 李飛 李鵬)

來源: 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