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在河邊洗臉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延慶農場媯水河河畔的釣魚人,常見到一個“撿垃圾”的短發女人。她拿著一根破舊的抄網,彎著腰在釣魚人身後來回走動,手上的塑料袋裏,裝滿了塑料瓶、泡沫板等垃圾。

她是賀玉鳳,從小生長在媯水河邊。24年來,她每天去河邊好幾趟,據她估算,在河邊撿起的垃圾“有八九十萬件了”。

因為撿垃圾,她出了名,被親切地稱為“環保奶奶”,還被評為“北京榜樣”。一些環保誌願者也加入進來。賀玉鳳說,現在被帶動來撿垃圾的誌願者有幾萬人。

如今已62歲的賀玉鳳,兩鬢斑白,腰部也因勞損常覺得疼痛,卻依然每天在媯水河畔騎行,撿釣魚人和遊客遺留的垃圾。

比起榮譽,她更看重媯水河好的變化。她常常想起,自己幼時在媯水河邊洗臉的場景,她說,如今的自己,更像一個“給媯水河洗臉的人”。

6月25日,賀玉鳳在媯水河畔撿垃圾。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想把媯水河“洗幹凈”

淩晨4點,延慶農場家屬區,一處低矮的紅磚小院亮起了燈。

62歲的賀玉鳳像往常一樣早早醒來。丈夫仍在熟睡,她拿起手電,在院子裏找出3米長的抄子,推著自行車出門。

沿著門前的砂石路騎三百多米,就到了媯水河河邊。

這條從延慶東北部發源的永定河支流,橫穿整個延慶盆地,流淌18.5公裏後,註入官廳水庫。寬闊的水面吸引了不少釣魚人和遊客前來,但也經常留下一地無人理會的垃圾。

賀玉鳳從自行車車座下拿出幾個揉成團的塑料袋,捏在手裏。手電的光圈捕捉到一個“躺”在河邊的礦泉水瓶,她倒出裏面的水,在地上踩扁,然後塞進袋裏。

兩小時後,賀玉鳳拖著滿滿幾袋垃圾回家,分類後放進門口的垃圾箱。

去河邊撿垃圾的習慣,賀玉鳳已經保持了24年。

1996年開始,賀玉鳳和丈夫就會在出門遛彎時帶上一個化肥袋,在河邊撿一些塑料袋和水瓶。

賀玉鳳記得,那幾年,這個靠近媯水河的村子,有越來越多的小汽車開進來,河邊也有了成群的釣魚人和遊客。到了周末,河邊幾乎坐滿了人,他們在樹林裏拴吊床,吃燒烤。

人群散去,河邊卻留下很多垃圾。而這個兩地交界的河段,還沒有負責清掃垃圾的人。

賀玉鳳記得,她七八歲時放學回家打豬草,常弄得滿身是泥,就直接在媯水河裏洗臉。河水很清,可以看到水底黃色和白色的石子。洗完臉後,她用手捧水喝,有時候,還會捧起幾只蝌蚪。

賀玉鳳說,自己不開心時,就在媯水河邊走一走,鳥在水面飛過,咯吱咯吱地叫,令她心情舒暢。

但遊客多了,賀玉鳳留意到媯水河發生了一些變化。沿岸垃圾滿地,河槽兩邊浮著一條“垃圾帶”。看到這些,賀玉鳳覺得心裏堵得慌,她想盡可能把垃圾撿走,把媯水河一塊塊“洗幹凈”。

賀玉鳳在媯水河畔撿垃圾。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沒人理解的寒磣活”

媯水河的垃圾堆積起來,水面開始泛起汙濁的綠波,“鳥都不願意去了”。賀玉鳳把這些變化寫進日記,“寫著寫著就哭了”。

慢慢地,去河邊撿垃圾成為賀玉鳳的習慣。

遊客多的時候,賀玉鳳就變得很忙,一天3趟往河邊跑。淩晨三點就出門,中午去河邊轉一圈,晚飯後又回到河邊。賀玉鳳每天的行程有“十裏水路”,她把這片區域劃成自己的“責任區”。

“但撿垃圾不是一件體面事,那時候沒有人理解我。”賀玉鳳說,剛開始,丈夫彭玉鐘也說她“不務正業”,覺得面子上掛不住,不再和她一起散步。

彭玉鐘不理解,妻子不僅把能用的東西帶回來,後來連垃圾也往家拿。沾著泥的破布,甚至是能引來蒼蠅的衛生紙。

村民暗地裏說她“精神病”,上學的兒子也被同學言語攻擊,甚至還有來自遊客的斥責。賀玉鳳回憶,一次陰天,十幾個年輕人在河邊吃燒烤。因為擔心刮風下雨將垃圾帶入河中,她便拿著抄子去他們跟前收拾。一個小夥子臉色驟變:“你再撿就揍你!”,起身便要踢人。

賀玉鳳嚇得跑回了家。沒多久果然下雨了,賀玉鳳又再次回到河邊,從泥地裏把垃圾一點點摳出來。

賀玉鳳說起一次危險的經歷。2000年的一個清晨,刮著大風,她在河邊用樹枝去夠一塊漂在水面的泡沫,腳底“哧溜”一下,滑到三四米深的水中。好在迅速抓住了旁邊的柳樹才爬上來。

賀玉鳳渾身濕漉漉地回到家,告訴丈夫自己的遭遇。彭玉鐘呵斥了她幾句,然後給她做了一根新抄子,安慰她說,“以後不要再冒險了,碰到困難你叫上我,我跟你搭夥去撿。”

賀玉鳳將撿來的垃圾進行分類。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家裏的“垃圾分類示範區”

彭玉鐘說,當時他擔心妻子的安全,也被她的堅持打動了。賀玉鳳記得,自己當場就哭了,感覺一直不被人理解的事情,終於得到了支持。

為了堅持去河邊撿垃圾,賀玉鳳平日裏很少出門旅遊。孫子出生時,她也把丈夫留在家裏,替她在“責任區”撿垃圾。離開的那段時間,賀玉鳳還要每天四點半給丈夫打電話“查崗”。

兒子開玩笑說,“母親眼裏只有河邊的垃圾”。

起初,塑料垃圾對土地和水源有多大汙染,賀玉鳳不了解。她讓兒子從網上查數據告訴她,2008年開始,賀玉鳳將垃圾亂扔嚴重的區域拍攝下來,向有關部門反映。很快,幾個垃圾池和分類垃圾箱建起來投入使用。

丈夫彭玉鐘說,從妻子開始去河邊撿垃圾起,他們家的小院就漸漸變成了“垃圾分類示範區”。

他們把可回收的瓶子和易拉罐堆在院子一邊,又在門口的公廁旁開辟了一塊十多平米的空間,用來放不可回收的垃圾。“這些年,光礦泉水瓶就有三四十萬個。”

賀玉鳳老伴用塑料瓶為孫子做的小風車。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一個人堅持多年的賀玉鳳,嘗試尋找幫手。2015年,賀玉鳳發起成立了“夕陽傳遞環保誌願服務隊”,定期到媯河兩岸、各大景區、海坨山冬奧會賽場等地開展誌願環保活動,一些高校的大學生也加入進來。賀玉鳳說,現在被帶動起來的誌願者可能有數萬人。

“大夥不扔垃圾了,我就高興了”

因為撿垃圾的經歷,賀玉鳳2017年被評為“北京榜樣”,此後,還獲得了“百名最美生態環保誌願者”“首都道德模範”等稱號。

“扔下的是垃圾,撿起來就是美德”。在所有評語中,賀玉鳳最喜歡這一句。她說,希望更多人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大夥不扔垃圾了,我就高興了”。

賀玉鳳笑稱,連7歲的孫子也要加入他們。“一到家便拉著我的手往門外拖,要去河邊撿垃圾”。談起以後,賀玉鳳說,自己會堅持下去,到撿不動為止。

讓她欣慰的是,幾年前,當地開展媯水河生態治理,現在的河水已恢復從前的清澈。但這並沒能讓河邊的垃圾徹底消失,賀玉鳳說,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在這片區域安放更多的垃圾桶,找專人管理。

媯水河畔立著“禁止倒垃圾”警示牌。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6月25日晚飯過後,賀玉鳳又推著自行車來到媯水河邊。撿垃圾時,她會自然地哼起自己改詞的小曲兒:“哎~山也高,水也高,龍慶峽水似翡翠,康西草原駿馬飛;媯水河裏魚兒肥,海坨山下居優美……”

這幾年,賀玉鳳的手機捕捉過許多美景。一天清晨,她在媯水河畔拍下一段朝霞,河面映著岸上的綠樹和天空的雲彩,微波劃過,各種顏色在水面蕩開。

新京報記者 張熙廷

編輯 左燕燕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