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女人見棺材著地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在中國葬禮上,有一個非常隆重的場面,那就是死者的出殯儀式。傳統出殯儀式上,講究比較多,諸如摔瓦盆、轉棺、路祭、棺材不能落地等。在眾多事項中,喪家最為看重的,要數送葬路上的棺材不能落地了。那麼,為什麼說棺材不能落地呢?落地後又該怎麼辦呢。

首先、古人的規矩:棺材不能落地,是古人流傳下來的規矩。古人為死去的親人送葬,既是對死者的尊重、緬懷,又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中國最早關於葬禮的記載,要數先秦時期的《周禮》、《儀禮》和《禮記》了。古人常用的“五服”喪儀,便是對葬禮儀式最有力的證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五服”含義雖幾經變化,但大多與死者親疏相關。作為與“五服”密切相關的送葬儀式,自然也是古人傳下來的規矩,而送葬途中的“棺材不能落地”,也是後人沿襲古人的送葬禮儀,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因此我們說出殯路上棺材不能落地,是古人傳下來的規矩,後人一代一代遵循下來的。

其次、對生命的敬重,讓死者順利入土為安:原始社會的人類,思想處於蒙昧狀態,人們對風雨雷電、生老病死有一種敬畏心理。一旦身邊有人去世,他們會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將其埋葬入土,認為這樣死者才會得到安息。古典文獻《周禮》曾這樣記載:“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於是,古人為了讓死者入土為安,就有了出殯路上棺材不能落地的習俗,認為如果棺材落地,就等於亡魂落地,亡魂落地遺體仍向前(墓地)走,死者豈能安息。因此,為了讓死者順利入土為安,出殯路上的棺材是不能落地的。

再次、與擡棺人的力氣有關:古人在戰場上講究一鼓作氣,《左傳·莊公十年》的《曹劌論戰》中曾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論述。而古人的出殯儀式,是在眾人的擡棺下進行的,更需要一鼓作氣的魄力。如果出殯路上出現讓棺木落地的情況,一則會被認為對死者不敬,二則再次擡棺會感覺棺木越來越沈。而古人在出殯途中是忌諱說棺木“重”的,因此在出殯路上,很少會出現棺木落地的情況,即便中途休息或有路祭的情況,也要用長凳把棺木支起來,等休息或路祭結束後繼續前行。

最後、棺木落地了怎麼辦?上述講了棺木不能落地的三大理由,那麼,如果出現棺木落地的情況怎麼辦呢?如果綁著棺木的繩子不小心斷了,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棺木落在了地上,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棺木落地的點就地挖坑埋葬。因為人們深信死者是有亡魂的,而綁棺木的繩子大多是事先準備好的,無緣無故是不會斷掉的,既然出現了棺木落地的情況,那就表明是死者的意願,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了,所以要就地將其埋葬。(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