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買菜買豆芽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6月4日早上9時,距離上海市中心30多公裏外的寶山區羅店鎮四方批發市場來了十幾個年輕人。他們身著便服,手上拿著一疊粉紅色的簽約單,直奔各個檔口,開始挨個推銷一款名叫“集時鮮”的App。據稱,這款App能為入駐商家提供線上訂單、線下配送服務。在不斷的推銷之下,批發市場裏的7位商戶被說動,還交了一筆預存款。可直至9月初,這些商家沒有接到任何訂單,當初的銷售員也失去聯系。後臺的預存款成了一個無法提取的數字,想要拿回困難重重。

△四方批發市場位於寶山區羅店鎮。

300多家商戶3個月零交易

禽肉檔口的卓強在四方批發市場幹了7年,他與父母經營著兩塊檔口臺面,年租金6萬多。每天淩晨3時,檔口準時開門,迎來上遊安徽養殖場的新鮮整雞整鴨。隨後他們要對禽肉進行分切和清洗。早上5時,陸續來顧客了,不少是周圍小飯館負責采購的小工或老板,他們采購量大,往往一邊騎著電瓶車一邊挑揀。再晚些來的是拉著小拖車,居住在周邊的市民。“這邊雖然地方遠一點,但勝在價格便宜,肉也新鮮”,一位阿姨說道。

6年前,卓強就開通了微信和支付寶收款二維碼。由於有上遊合作商的獨家供貨渠道,他的禽肉品質和價格都還算有競爭力。然而這幾年,受疫情影響,市場的采購人氣逐漸下滑,生意不復以往,他感到了危機。“網上又是叮咚買菜、又是盒馬生鮮的,我們這個批發市場啥動靜都沒有。”

6月4日那天,一位洪姓推銷員在他的檔口前逗留,賣力推銷一款名叫“集時鮮”的App。卓強記得,這名推銷員稱,平臺有專門的配送車輛、營銷團隊,可對接不少飯店資源。以“旗艦版”服務產品為例,入駐的商家需要在App賬戶裏預存5999元,每配送一次就扣除2元“運營管理費用”,配送費由買家承擔。如果效果不好,三個月後可以無理由退款。

△四方批發市場的肉類檔口區。

“可以無理由退還,我想充就充吧。”也做禽肉生意的趙燕在市場裏摸爬滾打了30年,這不是她第一次“觸網”。去年,她經人推薦使用了一款“菜信”的收款App進行收款,平臺會以返利的形式獎賞商戶。但使用一年後,趙燕發現App調低了返利力度,她感到雞肋之後便棄用了。如今,她打開“集時鮮”的小程序,店鋪內上架了禽肉產品,可後臺訂單信息空空如也,只有5999元的充值金額。平臺顯示配送方為“達達專送”,有一只三黃雞的銷量顯示數目為1件。趙燕說,這是測試單,實際上並沒有發生交易。

記者瀏覽集時鮮App內的上海區域商家,粗略統計,入駐商家約有300多家,大多數的銷售數量顯示為0或1。看到這樣的市場反饋,一些入駐商戶便“坐不住”想要退款,細問得知剛入駐3個月申請退款,平臺會扣除預存款的80%作為違約金。這讓商戶大吃一驚,什麼服務都沒得到,退出時竟然要被收費,感到平臺“不厚道”。

△商家入駐後無訂單。

一張不平等的協議

這些入駐商家紛紛拿出了《集時鮮商家入駐合作協議》。記者仔細查閱條款,發現平臺對商家制定了種種要求。

如入駐協議分為2年期和5年期兩種套餐,“合作期限未屆滿前非因不可抗力甲方不得申請退還全部或部分預存費用”。若“甲方在合作期限屆滿前無理由申請退還預存費,將導致對本合同的根本違約,須承擔合同總金額30%-80%的違約金。”

△集時鮮提供的商家入駐協議合同。

集時鮮App由河南南河龍橋網絡科技公司開發運營,公司法務姚女士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采訪時解釋,他們主打上海遠郊市場,“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入駐的商戶門檻較低,上述條款的目的在於“想篩選出願意同平臺共同成長的商家”。

條款的確允許商家“無理由退款”,但要求“商家截止申請退款日,入駐3個月以上,成交訂單少於100單,包括自提和外賣訂單。”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退款規則制定了紙質協議中未提及的要求,如平臺對退款比例的限制:入駐時間小於3個月,不能申請退款;小於1年,只能退20%;小於3年,退30%;小於5年,只能退40%。對此,法務姚女士解釋,盡管法務團隊已多次要求,但上層領導還是決定不將這些細則寫入紙質協議內。

而在“合作約定”內容中,協議規定了對甲方的要求:甲方應保證每月成交單20單以上,否則乙方有權將甲方店鋪下線。但對乙方的要求中,協議上規定,乙方負責為甲方在消費群體中做相關宣傳介紹並進行相關推廣。合同僅限於乙方的平臺技術支持,不包含任何形式的對甲方經營成果的承諾。

△申請退款流程在手機上進行,但顯示的退款要求比紙質協議內容更為詳細。

法務姚女士強調,這些沒有訂單的商戶,一方面是“不配合平臺”,另一方面心態著急。她認為,商戶也要自己主動經營,不能光等著平臺發訂單。當記者問及平臺的推廣措施時,她表示,在上海區域,他們沒有做任何線下的推廣活動,只是在線上做了微信廣告和補貼發放。中秋、國慶期間,市場部門會再做一些營銷手段。

曾在集時鮮App做招商的小馬告訴記者,他在平臺做了3個月。入職時,主管為他們做培訓提到目標人群是“30-40歲”“對生鮮市場不是很了解,但願意嘗試”。合同中的諸多不平等之處,在小馬看來都是商家願意接受與否的問題,他僅僅負責簽下合同。

數字化菜市場的效果有待觀察

傳統農貿批發市場到底能否數字化?四方批發市場辦公室的陶姓負責人持極為保守的態度。“實話講,商戶的文化素質不高,有的名字都寫不來,只會按手印。屬地派出所隔三差五來提醒反詐套路,但這些年整個市場被騙的金額還是達到了數百萬元。這種讓你交錢的事情還是不要碰為好!”

豆腐檔口的余春說,這些年羅店鎮城市更新加快,許多工廠陸續拆除或搬離,這意味著大量員工、食堂和街邊飯館的消失。她本想借助互聯網給生意帶來起色,解決豆腐生意在配送上的難題,“一些飯店要求送食材的時間很早、很集中,我們人手不夠,來不及送。”她也充值了預付款,如今心裏更多的是失落。

近年來,數字化浪潮遍布各個領域,賣菜也成為互聯網巨頭爭奪的“紅海”。但對於有“觸網”需求的菜販們來說,一方面固然要擦亮眼睛,選擇靠譜的平臺,遠離合同中明顯埋下陷阱動機不純的平臺;另一方面,也要明白互聯網賣菜恐怕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

△四方批發市場內一豆腐檔口。

距離四方批發市場2公裏外的祁北農貿菜市場,不少商戶已入駐了多個知名外賣平臺。販售豆芽及海產品的肖阿姨表示,平臺銷售人員主動聯系她,稱入駐不需要預付款項,也沒有簽訂紙質協議,平臺也不會承諾銷量的效果。問及銷量,她連連搖頭。雖說市場坐落於相對密集的社區,但每一單算下來,扣除平臺10%-20%的抽成、配送費用,幾乎“賣一單,虧一單”。她在平臺內添加了2000多個品類,但還沒搞懂銷售策略,不知道如何與其他商戶、菜場差異化定位。“我要看管攤位,這麼多商品,不可能總在手機上劃來劃去做對比吧?”肖阿姨認為,只有花精力專門做線上的運營,才可能發揮平臺優勢。

“一天也就四五單,天氣惡劣的時候稍微多一點。”祁北農貿菜市場蔬菜攤位的一位商戶入駐外賣平臺近一年,她總結道:訂單銷量的多寡完全依賴平臺的補貼力度。徐匯區康五菜市場的商戶對此有類似的感受。這裏所有商戶都入駐“集市聯”平臺,平臺又對接兩家互聯網外賣平臺負責配送。9月15日,記者實地走訪多位商戶,得到的反饋普遍是網上生意不理想,“最近基本一單都沒有”。一位賣豬肉的商戶回憶,平臺一搞促銷活動,單子多到忙不過來,促銷活動一結束,就冷冷清清。另一位賣菜的商戶附和道,自己曾做過這家菜場的配菜員,最多一天能接到98單。但不久,平臺感到不賺錢就撤離了。

傳統菜市場深深紮根城郊社區,有不同的消費群體和經營模式。其數字化轉型應當怎樣去選擇平臺,在平臺上應該如何經營,互聯網又能給予多大的市場空間,需要更冷靜地去觀察和考量。

欄目主編:毛錦偉 文字編輯:車佳楠

視頻采制:車佳楠 邵雪晴

來源:作者:車佳楠 邵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