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醫院檢查身體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我的天呀,也太甜了!”這種按捺不住的感慨,在電視劇《一生一世》的播出期間,32歲的小白(化名)幾乎每天都在重復。《一生一世》講述了配音演員與海歸教授始終相伴、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即便其劇情對於甜寵劇愛好者來說,不少是“信手拈來”的老梗兒,有時甚至都能預判編劇走向,但這並不影響小白沈溺於甜蜜之中。

任嘉倫、白鹿主演《一生一世》。

20歲的平平也在今年暑假一口氣連刷多部甜寵劇,《你是我的榮耀》甚至刷了兩遍。其中“女友打遊戲被欺負,大神男友帶飛”“男主角時隔多年制造偶遇”等高甜片段,她每天都要在群裏四處安利,“看完好想談戀愛!”這幾乎成了平平那段時間的口頭禪。

“說不上來為什麼愛看甜寵劇”“就是輕松、甜蜜,令人憧憬”。這種若有似無卻欲罷不能的吸引力,似乎代表著不少年輕人對甜寵劇的認知。近些年,這類沒有狗血虐戀,男帥女美、撒糖不斷的作品,輕而易舉便席卷了年輕人的關註。據藝恩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期間,甜寵劇數量不斷攀升,直至2020年達到95部之多;且甜寵劇平均受歡迎程度,也連續四年高於網絡劇平均水平,其中甚至頻現《親愛的,熱愛的》《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我只喜歡你》等爆款劇。2021年,愛奇藝、優酷接連推出“戀戀劇場”和“寵愛劇場”,在暑期連播十余部甜寵劇……毋庸置疑的是,這類題材正在邁入“低風險、高回報、批量式”生產,逐漸擴大其不可逆轉的市場優勢。

但在今年《變成你的那一天》(豆瓣7.6分)、《你是我的榮耀》(豆瓣6.9分)、《月光變奏曲》(豆瓣6.8分)等劇繼續暴風式殺出重圍的同時,實際上,也有不少甜寵劇消弭在“糖”的海洋之中,甚至較往年,一些作品明顯出現斷崖式撲街。“撒糖”,正在像“虐戀”一樣陷入套路化領域,快餐式“工業糖”似乎無法再輕易滿足茍且生活於現實的年輕人。

當“甜”,不再能簡單支撐甜寵劇“被寵”了,甜寵劇的前路將如何?

《變成你的那一天》男女主角互換身體。

“工業糖”頻出、大數據造糖,主創遭遇創作難

2016年夏天,編劇葉小楠接到了自己的第一部甜寵網劇《惡魔少爺別吻我》。那時,“甜寵”還未成為一種類型,更多只能被統稱為“網文IP改編”。古早網文的特點大多是人物關系不接地氣,整體風格偏向夢幻;流水的懸浮故事,鐵打的“霸道總裁”“傻白甜”。但這已足以讓看膩“狗血劇”的觀眾滿足,也讓編劇擁有不小的創作空間。據悉,《惡魔少爺別吻我》曾一度創下全網18億的播放量,也成為國內甜寵題材較早的奠基者。

而後,葉小楠先後經歷了《我的惡魔少爺》《狐貍的本命年法則》《女世子》等一些列甜寵劇的創作,也見證了甜寵劇近三年的暴風式發展。

追溯至2017年,《杉杉來了》《微微一笑很傾城》《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等劇以幾十億的播放量成為“黑馬”,這類不太需要大成本投入的作品,令平臺的需求開始明顯昂揚。據藝恩數據顯示,2018年甜寵網劇為38部,2019年為63部,同比增長65%;2020年為95部,再次增長49%。

《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播出時很受歡迎。

甜寵劇供不應求,催促水平良莠不齊的編劇紛紛入局。為了降低風險、提高速度,多數人選擇依照過去成功的創作方法批量生產。“發展速度快,同質化和套路化都是難免的。”葉小楠坦言。在作為甜寵劇編劇前,葉小楠也經歷過多部年代劇、古裝劇、喜劇的創作,她曾以為,甜寵題材會更容易,“甜”就好了。“工業糖”其實就是最初的甜寵劇與甜寵劇觀眾之間的一種供需關系產生的。但實際上“甜”的寫法固定,越發加速了編劇的創新桎梏。無論故事背景、職場設定、核心主題是什麼,高冷的霸道總裁和貧窮傻白甜大多是標配。男女主互動時,一定要出現一些曖昧的肢體接觸,不限於觀眾熟知的“壁咚”、“床咚”、沙發咚,各種“咚”……

導演王巖也曾見到過所謂“大數據”甜寵劇本,即劇中很多情節以及情節發生的時間,都是通過對觀眾喜好的調查結果而設計的。例如,男女主角第一集一定要見面;兩人必須發生一些摩擦,彼此介入對方的生活;到第幾集一定要有吻戲;至少第八集就要產生矛盾,幾集之內就要解決掉。王巖用了一段時間,才適應了為觀眾定制性“發糖”這件事。“創作者更願意順著故事的發展來講述。我覺得這個故事發展到哪一步了,之間肯定要有一個合理的過程。”

在編劇李林看來,很多人認為甜寵劇“好寫”,但隨著觀眾變成行家,編劇拋出個包袱沒來得及三翻四抖,對方已經門兒清了,就會覺得味同嚼蠟,沒興趣了。“(對於編劇)很多的難題都在於,怎麼在此基礎上,還要預判觀眾的預判,盡量去反套路進行創作,這是我們創作的時候不斷挑戰自己的地方。”

職場戲被質疑,觀眾不再愛“無腦甜”

若說“甜寵”過去被劃定的類型是,演員長相俊美、劇情處處撒糖,只要夠甜、夠寵,就能成為爆款;其余的,是現代、古裝、校園、都市,還是外太空,這些邏輯、劇情,都不重要。那伴隨甜寵劇紮堆、“工業糖”頻出帶來的是觀眾對“甜寵劇”進一步精品化的需求——不只要“甜”,還要其他劇情全部合情合理。

今年,電視劇《你的微笑時很美》就曾因此引發外界熱議。這部以電競為故事背景,電競選手為主要人物的甜寵類型劇,在“撒糖”之外卻出現不少專業漏洞,例如其展現的電競戰鬥竟不完全符合真實的5V5形式。劇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回應,考慮到普通觀眾的接受程度,在一些具體的(電競)細節上,更偏向於讓普通觀眾能看得懂的形式。但該劇還是一腳邁入三分俱樂部,成為近幾年鮮少口碑撲街的甜寵劇。

在媒體人立方(化名)看來,雖然《你微笑時很美》輸了市場,但這證明了觀眾終於不再“無腦”沈浸於“甜寵”塑造的夢幻童話中,而是真切地以現實主義來審視其合理性。“這是非常好的趨勢。我們過去往往因為‘甜’,忽略對真實故事的展現與追求,一些男主角富有得無法想象,女主角‘傻白甜’到忽略邏輯。我們同樣也不能為了讓‘糖’合理化,就胡亂杜撰生活或職場。”立方稱,甜寵劇懸浮已久,“霸道總裁愛上我”只會讓年輕人跌入不切實際的幻想,而非樹立美好的觀念。

《你微笑時很美》播出時引發爭議。

葉小楠也觀察到了近兩年大眾對甜寵劇審美的改變,從最開始最基本的“工業糖”和“磕CP”就能讓觀眾滿足,到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除了劇作工整之外,編劇還要融入一些新元素,例如職場、輕喜劇,而且要把這些“糖”之外的元素做到恰到好處,才能抓住觀眾的眼球。“從《傳聞中的陳芊芊》開始就驗證了這一點。觀眾在嗑糖的過程中,還能被逗笑,自然會得到進一步滿足。”

甜寵邁入“生活流”,傻白甜、霸總或被淘汰

“工業糖”不好磕,觀眾審美提高,都讓甜寵劇創作快速邁入“大浪淘沙”。究竟具備哪些元素的甜寵劇才能在“糖海”之中,恰到好處地滿足觀眾?

平衡夢幻感和現實感,是業內人士達成的共識。愛奇藝副總裁,版權管理中心總經理,奇正工作室負責人楊蓓以“戀戀劇場”的《月光變奏曲》《變成你的那一天》為成功之例。《月光變奏曲》在創作之初的定位,便是生活流的甜寵劇,男女主角的職業分別是大神作家和出版社的菜鳥編輯。其職場思維邏輯便摒棄了過往所謂“霸道總裁”的設定,都是生活在普通城市,過著上班族的生活,是觀眾生活中很容易接觸到的工作。此外,兩人的“甜”也都是建立在生活細節上的,例如遛狗、搬家、拌嘴、上下班、工作遇挫等等。“雖然這部劇也有造夢的功能,但裏面的生活距離觀眾並不是很遠。兩人偏童話的愛情故事和現實世界做了比較好的銜接,這是我們認為甜寵劇應該‘剛剛好’的狀態。”

而《變成你的那一天》采用的男女主角互換身體的設定,實際上早已是陳年舊梗。但在楊蓓看來,它的成功經驗其實更多在於“甜”之外的充分表達,即男女主角除了性別互換產生了一系列可想而知的生理變化之外,心態上也產生了顛覆性的轉變。就像日常伴侶間缺乏“換位思考”,有時更需要站在對方角度和身份考慮問題,這樣兩人才能達成包容諒解。

“我覺得《變成你的那一天》更多是從這個角度,讓觀眾產生共情,甚至對觀眾提出了一些建議。因為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了,大家很難靜下心換位思考,更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想事情。這個在甜寵題材中,對於觀眾而言,還是有一定的思考價值的。”楊蓓表示。

王巖作為一名直男導演,前一陣也追看了《你是我的榮耀》和《一生一世》。前者的男主角是一名搞科研的航天設計師。除去“撒糖”的部分,該劇為數不多的涉及航天的職場戲,都是在專家指導下完成的。《一生一世》的男主角雖然家境優越,但也並非“霸道總裁”或“商界精英”,只是一名潛心科研的研究員而已。在王巖看來,“公主夢”現在已經過時了,對於當下的年輕人而言,他們更追求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越來越希望甜寵劇中的人和事,自己也可以在生活中遇到。

如今,李林在完成劇集的過程中,會跟制片方、主創們達成共識,制造甜蜜橋段的前提是合情合理,得是氣氛烘托到這兒了,劇情走到這兒了,天時、地利、人和總要占一樣,再去撒糖。比如現在很多口碑不錯的韓劇,其中有不少大膽創新的劇情設計,但也同時存在“七集接吻定律”。觀眾同樣津津樂道地接納了。“我並不排斥一些屢試不爽的特定套路,比如人物關系總有一些模式,歡喜冤家、三世情緣、敵對陣營之類的。大的故事框架逃不出也是常見的,怎麼在這個範疇內做到好看有趣,甚至有一點顛覆,就是我們要努力的事兒。我們只能盡量不要太‘工業’,別按頭讓主人公們卿卿我我,努力煉取一些愉悅營養的糖分。”

《變成你的那一天》演員表演自然、劇本貼近現實。

甜寵進入大浪淘沙,但永遠具備年輕人市場

從早年紮堆濫造的“霸道總裁愛上我”,到如今制作更加精良,女主不再是單一的傻白甜,而是出現了女強男弱等眾多新的人物關系,市場逐漸擴大之下,甜寵劇的“大浪淘沙”才剛剛開始。

但從今年甜寵劇的表現而言,《變成你的那一天》(豆瓣7.6分)、《你是我的城池營壘》(豆瓣7.4分),《你是我的榮耀》(豆瓣6.9分)、《月光變奏曲》(豆瓣6.8分)等劇仍暴風式殺出重圍,《兩個人的小森林》《打火機與公主裙》等新劇路透也頻上熱搜。年輕人對甜寵劇的“寵愛”似乎有增無減。

楊蓓以平臺角度,從當下觀劇畫像分析了甜寵劇始終擁有市場的原因。在她看來,當下社會的整體結婚率逐漸走低,各類社交媒體也充斥著“恐婚”“恐戀”的言論態度,年輕人需要向上健康的戀愛觀引導。而甜寵劇中正能量、樂觀、勵誌的人物塑造,很容易被當下婚戀年齡的年輕人接受。他們可以通過一個個甜蜜的愛情故事,被搭建一個充滿愛,甚至夢幻的戀愛感受,以此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並有動力在現實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童話世界。

此外,甜寵題材主要面向15歲到25歲,甚至輻射到30歲的受眾群體,他們占據了視頻平臺用戶的半壁江山。若追溯甜寵劇在中國的發展,從千禧年左右,80後處於20歲+的時候,臺灣偶像劇《惡作劇之吻》《王子變青蛙》等在大陸風靡;直至2010年,韓劇《花樣男子》《來自星星的你》等甜戀劇代替虐戀,成為90後一代的青春回憶,那時大陸仍以古裝劇、諜戰劇當道。直到近幾年,00後成長為新生代網絡用戶,他們也進入到18歲-25歲的階段。

“這個年齡段絕大部分人都會對愛情擁有幻想和理想。”例如,每個時代的25歲,大多都是邁入職場1年到3年的狀態,很多人都需要用戀愛作為情感慰藉。如果他們沒有在現實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戀愛狀態,往往都會願意通過看劇的方式,幫自己解壓,滿足情感需求,同時也會在影視中去尋找人生和夢想。

“所以甜寵題材受歡迎了這麼多年,我相信還是會一直持續下去。不只是20年,可能很多年,因為從古到今,愛情都是永恒不變的話題。而跟愛情有關的,無論是戲劇也好,音樂也好,戲曲也好,年輕人都會有著非常高的需求,所以這也是甜寵題材可以長期受關註的原因。”楊蓓表示。

新京報資深記者 張赫

資深編輯 佟娜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