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周公解夢夢見依靠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在這樣一個話語下沈、輿論極易搖擺和極化的網絡時代,怎樣尋找平衡,走穩鋼絲,是每個明星都面臨的一種考驗。

畢竟,明星的聲望也許遠比他們自己想象中更脆弱,大眾的態度也遠比他們自己想象中更刻薄。

AI換臉又惹事了,這次輪到林俊傑。

在以往的互聯網傳說中,和林俊傑長得最像的明星公認是郭冬臨。但科技的浪潮來得如此之快,近兩年席卷網絡的“換臉技術”,讓“長得像林俊傑”這件事不再由郭冬臨壟斷了——

林俊傑可以是《哈利·波特》中的羅恩,可以一人分飾《還珠格格》中的所有角色,可以反串韓國女星張娜拉……就像蘋果電腦的廣告詞所說,下一個林俊傑,何必還是林俊傑呢?

當然,林俊傑不是被換臉技術盯上的唯一明星,李幼斌、黃曉明、劉亦菲、孫紅雷等,以及各種當紅網絡主播,都是此類惡搞視頻的常客。觀眾獲得快樂,博主獲得流量,明星獲得路人緣,似乎已經是視頻時代心照不宣的傳播模式。

某站UP主瓜某的視頻大部分是通過AI換臉的形式進行惡搞。

但這一回,林俊傑決定不忍了,上個月底,他向換臉視頻的創作者、UP主瓜某寄出律師函,認為其侵權並索賠,依照以往的案例,後者敗訴的概率極大。不過,並不是所有聲音都支持林俊傑看上去合理合法的訴求,在相關新聞的評論區裏,最常出現的指責是“玩不起”,這些網友認為,既然明星作為公眾人物,日常依靠展示形象獲益,那相比普通人,自然應該讓渡更多的隱私空間,供大家討論甚至玩梗。

動不動就發律師函,就是“玩不起”,如UP主瓜某最近的一條動態中所寫,“有很多網友還是支持我的”。

01

林俊傑的“律師函警告”

有沒有必要?

這位UP主此前不是不知道制作此類視頻的風險,但他大概沒想到,會真有一天接到來自明星的律師函。

9月23日,瓜某在B站po出幾張截圖,稱自己被林俊傑起訴了,對方要求他致歉並賠償經濟損失25萬元,精神損失撫慰金2萬元,加上維權成本開支共27.5萬元的金額,理由是擅自使用原告肖像及姓名進行商業宣傳。

在該UP主上傳的視頻中,他通過AI換臉技術創建了龐大的“林俊傑AI換臉宇宙”,從他所用的視頻標題就能看出來——

“林俊傑一人分飾四角模仿F4演唱《流星雨》。”

“林俊傑X S.H.E 夢幻聯動《不想長大》,這才是原版MV。”

“神cos,林俊傑一人模仿24位歌手翻唱《北京歡迎你》。”

上一個視頻還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裏自由穿梭,下一個視頻就已經穿越到《還珠格格》中換臉成了金鎖和紫薇;上一秒在唱著《不想長大》,下一秒又和周傑倫夢幻聯動演唱《聽媽媽的話》。林俊傑的臉被復制粘貼到各路明星身上,UP主在標題抖機靈寫到“毫無違和感,這才是原版”。

法律意識淡薄顯然不能作為擋箭牌,在某個換臉視頻中,該UP主粉絲就曾在彈幕上玩梗,“這不是林俊傑,是郭冬臨”“如果不想被舉報,就不要再提JJ的名字。”

據粉絲描述,早在去年,林俊傑粉絲、公司及B站就曾多次警告該UP主,也曾將視頻做下架處理,但UP主置若罔聞,仍在違法邊緣反復試探,屢次冒犯之下,他甚至將視頻上傳至ins並@林俊傑本人。

直至收到律師函的頭幾天,該UP主的頭像仍然是林俊傑AI換臉的羅恩。

這件事引發的連鎖效應是幾位歌壇天王的粉絲迎來圈層地震,沒人願意認領該UP主的粉籍,王力宏的粉絲和陶喆的粉絲都對其避之不及。

這不是明星們第一次起訴惡搞視頻制作者,大概率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時至今日,相信還有許多人都記得,兩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蔡徐坤起訴B站事件,當時就已經涉及到AI換臉技術是否侵犯明星肖像權和名譽權的探討。

2019年4月12日,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發布律師告知函,稱B站上存在大量嚴重侵犯蔡徐坤權利的內容。/微博

回看當初對蔡徐坤打籃球場面的惡搞,那些播放量高達幾十萬、數百萬的鬼畜視頻,在調侃戲謔之余,甚至不乏血腥與暴力畫面。只是當時的輿論風向傾向於認為,起訴只是明星炒作或提升知名度的手段,所謂“賺了流量,沒了肚量,熱度有了,好感度沒了”。

網友大規模的玩梗讓“律師函警告”成為網絡熱詞,“打籃球像蔡徐坤”成為風靡一時的調侃,蔡徐坤被戲稱為“明星狀告B站第一人”,路人緣一度跌至谷底。

02

“AI換臉,純屬玩梗?”

這不是AI換臉技術第一次遭到明星本人的抗議。2017年,一個叫“DeepFakes”的用戶分享了自己制作的換臉視頻,並將代碼開源,此後,DeepFakes便成為AI換臉技術的代名詞,並於次年傳入國內。

如果說國內最早流行的“楊冪換臉版《射雕英雄傳》”,還並不令明星本人生厭的話,那麼將自己的面孔嫁接在色情影片中,顯然讓人無法接受。“寡姐”斯嘉麗作為受害者,曾經憤怒又無奈地表示:“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黑暗蟲洞,可是吞噬掉每一個人……你可以要求某個網站停止侵權行為。但遺憾的是,我們經常維權無果。”

也曾有新聞報道揭露,在國內一些電商平臺,有人以四五十元的價格打包出售明星換臉的不雅影片,如果買家願意多花幾百塊,還可以親自學習相關技術。

把普通人的臉“偷”走了,不如說AI偷臉?

當然,換臉技術在關鍵時刻也能發揮正向作用。去年,電視劇《三千鴉殺》開播,之前由於女二號劉露大鬧火車站,成為“劣跡藝人”,片方緊急使用AI換臉技術,用另一張面孔替代,保證正常播出。代價是播出效果堪憂,替換後的面部表情十分誇張。

爭議歸爭議,流量歸流量,統計UP主瓜某的作品,就知道AI換臉視頻至今仍是絕對的流量密碼。

可以看一組數據——

王祖藍“模仿”Taylor Swift演唱《Love Story》,播放量129萬,點贊5.2萬;

黃曉明版《人類高質量油膩說唱》,播放量84.8萬,點贊9638,UP主在標題寫到“沒有最油,只有更油”;

主播大司馬換臉韓國男明星,“唱跳金輪”播放量183萬,點贊7.5萬。

目前他雖然已經清空了林俊傑相關視頻,但其他換臉視頻仍然留在播放列表裏,播放數據可觀。盡管該UP主自述“那些視頻的所有收益加在一起就幾千塊”,但已有相關文章指出,依靠他人肖像獲益可能會使其在訴訟中更為不利。

認真說起來,林俊傑並不是最紅的換臉明星,在他之前,頂級神顏吳彥祖被換臉成頭發稀疏的“蘇大強”,歐美女星斯嘉麗搖身一變成了《武林外傳》中的佟湘玉,賈玲變千頌伊,彭於晏換臉成宋小寶。

有網友不理解,既然上述這些明星都對此安之若素,甚至還主動下場接梗,憑什麼林俊傑就開不起玩笑呢?是不是“格局太小了”?由此也就涉及到一個更加深層的問題:公眾消費明星形象的邊界,到底在哪裏?

03

面對惡搞

明星該躺平嗎?

十年前的網絡,“無圖無真相”還是一句流行語,後來PS甚至美圖秀秀普及,網友又倔強地認為“視頻至少不能P”。如今,視頻也能以假亂真的時代到來了,應該以怎樣的姿態應對更加多樣的惡搞?很多明星和粉絲顯然還沒想好。

AI換臉之前,最流行的惡搞方式是鬼畜。沒有人統計過羅永浩在鬼畜視頻裏打過自己多少個巴掌,正如沒有人知道唐國強老師扮演的諸葛孔明罵死過多少次王朗。

“局座”張召忠作為鬼畜區的知名素材,和唐國強老師各自占領鬼畜視頻的半邊天,2016年鬼畜最盛行的時代,他本人也開通了B站賬號,自嘲是戰略搞笑局局長,並開始熱衷於鬼畜自己,甚至比網友惡搞的尺度更大。

但並不是每個明星都有這樣的“大肚量”。

2018年,張傑的工作室發了一篇律師聲明,表示要堅決用法律的武器捍衛權益,對待惡意歪曲張傑形象的人絕不姑息。起因就是對於他“閏土和猹”的外號調侃越來越離譜,相關惡搞圖片和視頻鋪天蓋地。但評論區裏最熱門的留言,依舊是玩梗:“難逃一傑,太閏真了吧?”

更早之前,張翰“邪魅一笑”的劇照被做成各種表情包,瘋狂傳播。張翰曾一度發怒,斥責這種行為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但更多網友給出的評論仍然是“太玩不起了”。

張翰曾在某節目中表示,曾因為表情包經歷了很難受的一個階段。

在更為遙遠的2005年,由電影《無極》剪輯的無厘頭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大概是中文互聯網上最早、最知名的惡搞事件。

那一年底,大導演陳凱歌籌備多年的新片《無極》遭遇口碑滑鐵盧,自由職業者胡戈用《無極》素材剪輯改編的20分鐘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卻裹挾著網民和觀眾對原片的不滿和嘲弄,在網絡上意外走紅。甚至有人開玩笑稱,陳導演數年的心血,最後只成就了一部《饅頭》。

起初,片方對胡戈的態度還顯得很寬容。《無極》制片人、陳凱歌的妻子陳紅對媒體表示,“這個短片僅僅是一個網友的個人行為,畢竟網絡是個多元化的世界”。

但很快,導演自己就“繃不住了”,陳凱歌在采訪中憤怒地表示,已經起訴胡戈,一定要將問題解決到底,並且說出了一句年度流行語:“我覺得人不能無恥到這樣的地步!”

其實不僅是對惡搞,面對藝術探討之外的批評,陳凱歌都顯得很排斥。當時,在聽到“電影達不到預期會不會傷自尊”這樣的尖銳提問後,陳凱歌就對剛剛出道的主持人柳巖說:“我告訴你我對你的話很不高興。”因為擔心因此被開除,柳巖做了一個月噩夢。

面對大導演的憤怒,在版權上天然理虧的胡戈首先“認慫”,在面對《重慶商報》的采訪時表示“沒什麼惡意,就是為了好玩兒”。但網友們顯然對捍衛調侃的權利更加熱心,有人提議成立“金饅頭獎”,專門頒給爛片,還有人在當時紅火的天涯論壇發帖,表示聲援胡戈。

那是個互聯網剛剛大眾化的年代,平民話語是網絡文化的某種政治正確,在這一點上,甚至一些學者也傾向於保護胡戈。北大中文系教授陳曉明公開表示,任何公眾都有權對文化產品做出自己的評價,他說:“一個世界級導演,面對別人對自己作品的評論,為什麼就不能有雅量呢?”

盡管陳凱歌依然嚴肅地保持著憤怒,但這次輿論事件,還是成為他導演生涯中翻不過去的一頁,在大眾心中,輸家是誰已經很明顯了。

陳凱歌始終咽不下那口“饅頭”。/《無極》

如果我們僅僅用判決結果來看待種種惡搞,顯然無法涵蓋其中的所有爭議點,但一味地要求明星大度地出讓自己的形象,顯然也對他們不夠公平——尤其是在某些惡搞的下限不斷放低,而大眾沈浸在狂歡情緒中時。

在眾人一片歡笑時,衝上臺關閉音響的人,當然是不討喜的,盡管從法律層面他完全有權這樣做,盡管這些笑聲是建立在他的不適基礎上的。而明星畢竟還是公共人物,天然地扮演被圍觀、被討論的角色,如果顯得過分“小氣”,招致路人們的不滿也是分分鐘的事。

在這樣一個話語下沈、輿論極易搖擺和極化的網絡時代,怎樣尋找平衡,走穩鋼絲,是每個明星都面臨的一種考驗。畢竟,明星的聲望也許遠比他們自己想象中的更脆弱,大眾的態度也遠比他們自己想象中的更刻薄。

多年過去,有些曾經“玩不起”的明星已經“看開了”,張翰曾在訪談節目中回憶了自己那段時間的糾結與困擾,最後說當下已經“平和了”。

也有明星依舊沒有完全釋懷,在去年的一檔綜藝節目上,談及當年的《無極》爭論,陳凱歌說:“我對自己的電影永遠是在意的,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年近七十歲的他,語氣依舊嚴肅、認真而堅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