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問夢見廟或宮殿倒塌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受近期強降雨影響,山西省平遙城墻發生局部坍塌,城墻搶險修繕程序已對接啟動。圖為平遙城墻坍塌處理現場。新華社發

風雨中的山西文物正受到威脅。受此次強降雨影響,太原晉祠多處建築屋面漏水,奉聖寺大殿西南角擋土墻坍塌;天龍山部分石窟漏水,山體塌方損壞景區部分路面;蒙山開化寺遺址及連理塔的南廂房,出現較大險情;中共陽曲縣委舊址正房東耳房墻體開裂,瀕臨坍塌;太原三軫真武廟戲臺瀕臨坍塌,影響下方民房安全……

“村村有古廟,處處有古建”,山西是我國文物大省,目前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達53000多處,古建築28000多處,有“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之譽。暴雨之下,山西文物受損的最新情況如何?搶險修繕工作有何進展?除了自然災害,近年來文物保護還面臨哪些挑戰?應該從哪些方面持續發力?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現場探訪,並采訪了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任毅敏、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怡濤。

現場探訪

1毫米寬的裂縫也不放過

搶險修繕與時間賽跑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靈娜 自山西運城報道 10月12日,蒲津渡遺址,四尊唐代鐵牛佇立在黃河岸邊。記者在現場看到,10多名工作人員正在對大鐵牛附近墻體裂縫進行緊急修復。

現場視頻(制作:李柏逸 陳曉晴)

蒲津渡遺址的發現,為歷史地理、水文地質、黃河變遷、環境考古以及黃河治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貴資料。“1989年8月,蒲津渡遺址就發掘出了黃河鐵牛。現在,鐵牛的牛身在室外廣場,而鐵牛的錨樁位於博物館展覽廳內。連續降雨造成了展覽廳頂棚漏雨,對錨樁的保護帶來了不利影響。”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負責人張朝陽告訴記者,“我們用手一點一點地摸,終於找到了這個表面1毫米寬的裂縫,趁著天晴,抓緊組織力量搶修。”

“11日:小雨,鐵牛表面有輕微脫落現象,已拍照”“12日:小雨轉晴,四號鐵牛有滲水現象”……在一本工作筆記中,記者看到了蒲津渡遺址工作人員的日常檢查情況,這些細小的問題每天以圖文的形式上報,為盡快維修做好充分準備。

運城是我國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地級市,是文物搶險修繕、做好險情處置較為忙碌的地方之一,相關工作開展情況也是運城市紀委監委當前監督的重點。

近些天,運城市紀委監委駐市文旅局紀檢監察組組長王毅峰一直奔波在監督檢查的路上。12日一大早,王毅峰與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相關同誌組成的聯合檢查組再次啟程,一同趕往解州關帝廟。

路上,王毅峰告訴記者:“春秋樓二樓漏雨的情況是大家比較擔心的,必須做好險情處置,保護‘夜讀春秋’塑像。”頂著小雨,聯合檢查組對防汛物資儲備、應急預案、工作人員履職、隱患排查解決等情況進行了現場檢查。

關帝廟春秋樓為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築物,目前二樓閣樓已經鋪設了防雨布,將雨水引到樓外,使得雨水並未漏至一樓。記者了解到,由於及時發現並處理,關公塑像並未受到損壞,尚不需要進行大修,春秋樓一樓可以正常開放。

從春秋樓出來,天氣已經小雨轉晴,王毅峰對工作人員進行了提醒:“防汛措施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調整,雨停了可將防雨布上的積水擦幹,並適當揭開進行通風,避免木質建築受潮,要繃緊心中的弦,防範次生災害。”

解州關帝廟50公裏外的芮城永樂宮,是聯合檢查組當天檢查的第二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傑作。1959年至1964年間,三門峽水庫的修建使得位於庫區淹沒區的永樂宮,被整體搬遷至芮城縣城北郊的龍泉村附近。

記者在永樂宮見到了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祁英濤的兒子祁世明,從事建築行業的他剛好從外地過來,他對記者說:“我父親曾是永樂宮遷建項目總負責人,今天看到這裏的壁畫保護、建築保護情況,永樂宮的保護比我想象的好。”

永樂宮地勢北高南低,四條排水管從北向南流向景觀湖。滲水坑可以利用雨水涵養園區內的植物,排水口則可以將雨水引至排水管道,這幾天院內幾乎沒有積水,景區內遊客也都在有序參觀。

“這得益於我們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的轉變。雨季之前,我們對排水管道進行了改造,並對上世紀80年代的涵洞進行了徹底清淘。”沿著景觀湖一路向北走去,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院長席九龍介紹說。

“持續的強降雨對文物建築本身就是一種威脅,而且修繕保護工作需要在晴天進行,降雨期間只能通過及時采取支護、遮蓋、疏通水道等措施,防止文物險情進一步擴大。”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王大奇介紹,當前,需要加強日常巡查,做好文物險情排查和受災情況統計工作。

當前,運城市500多名全職文物保護工作者和眾多兼職文物保護員一直在一線堅守,在文物搶險修繕上與時間賽跑。

專家訪談

面對氣候變化,文物保護要有前瞻性

記者:山西文物受損的最新情況如何?目前省文物局開展了哪些搶險修繕工作?

任毅敏:截至10月11日19時,山西省各市上報共有1783處文物不同程度出現屋頂漏雨、墻體開裂坍塌、地基塌陷等險情,9座博物館紀念館出現小面積漏雨等情況。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3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61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803處。

據初步調查,文物受損較為嚴重的有晉城市、晉中市、運城市、陽泉市、呂梁市、太原市,約占全省的90%以上。國保、省保單位主要險情是屋面小面積滲漏及周邊護坡巖體、地基等出現滑坡等問題,低級別和未定級文物出現墻體坍塌、梁架傾倒等險情相對多一些。在社會上受關註程度較高的是平遙城墻發生部分墻體坍塌,坍塌和滑落的墻體段落共51處,其中內墻夯土坍塌的有15處,內墻女兒墻及頂部海墁層懸空、下部夯土滑落的有36處,所幸的是未造成人員傷害。

目前,省文物局搶險修繕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一是進行雨季防災專門部署,要求各地加強日常管理,采用遮蓋、臨時支護等措施對有險情的建築排除險情;二是加強應急值守,要求各地做好險情監測,發現險情的要及時處置,確保文物和周邊群眾安全,同時對全省文物單位險情情況進行統計;三是組織全省有資質的單位主動介入,進行現場排險,各地正在抓緊編制搶險方案。

太原市蒙山開化寺後墻搖搖欲墜(圖片來源:文博山西微信公眾號)

記者:古建築在我國分布情況如何?它在歷史文化遺產中占據著怎樣的地位?

徐怡濤:古建築是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也最直觀的一個窗口。我國古建築的分類非常廣泛,它是指在1840年以前修建的建築工程,所以絕大部分的考古遺址都跟建築有關。古建築不但涵蓋了我們所熟悉的宮殿、園林、寺廟、民居,城墻、陵墓等也同樣屬於古建築的範疇。和其他的不可移動文物相比,古建築更加真實可感,這種文化的傳承不是說教式的,而是浸潤式的。

任毅敏:山西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有53000多處,其中古建築有28000多處。山西古建築以木結構遺存最負盛名,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早期木結構建築序列完整,中國僅存的4座唐代木結構建築都在山西,此後多數朝代的建築在山西都能找到;二是類型豐富,從城墻到寺廟道觀再到民居會館,無所不包;三是古建築分布較為平衡、各有特色,晉東南地區是早期木結構遺存重點集中區,而大同地區的古建築則呈現更為明顯的佛教特色。這些古建築一旦被損壞甚至摧毀,對國家歷史文化遺產的傷害不可想象。

記者:除了山西省,此前河南省的文物也曾受到暴雨的侵擾。近年來,我國的文物保護面臨哪些挑戰和困境?

任毅敏:幹燥是保護文物和古建築的重要條件。過去北方氣候幹燥少雨,少地質災害和蟲害,比起南方更利於木質建築保存,所以很多建築和塑像彩畫得以代代傳承。但隨著氣候變暖,北方雨水增多,來自環境的挑戰愈發頻繁。

除了自然因素,人為因素也需被考慮在內。在資金投入方面,山西文化遺產比較豐富,當前的資金投入和文物保護所需的資金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此外,當前我國維護文物的資金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沒有引入足夠的社會資金。

在人才方面,我國從事文物保護的專業基礎科學研究人員和修復人才比較缺乏。大量圖書館和博物館古籍、書畫修復工作都面臨人員數量不足、老齡化、後繼無人等問題,因此大量亟待維護、修復的珍貴文物只能“無奈地等待”。

在應急措施方面,我國針對文物保護工作的相關法律法規、應對緊急情況或特殊情況的措施還存在不足。

徐怡濤:我們常說“水火無情”,文物面臨的主要破壞正來自這兩方面。雨水、空氣凝結水、江河水、湖水和海水、地下毛細水等,均以不同方式影響文物和古建築。石、陶、土、木等材料容易吸收水分,滲入文物建築的雨水會造成原本脆弱的材料軟化和溶解,通過凍融作用、生物作用等損壞和腐蝕文物。除受降水影響外,空氣濕度較大時,空氣中凝結水會附著於石質文物表面,加快文物表層風化過程,同時促進微生物在其表面的生長,威脅文物安全。另外,暴雨還可能引起山體滑坡、土體坍塌等地質災害,對文物造成破壞。

火分兩種,一種是天火,另一種是人為使用不當而造成的火災,目前來看後者帶來的影響更大。我國文物建築多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和裝飾材料,且所用木材年久幹燥,耐火等級低,起火後燃燒速度極快。而目前大量的古建築就位於普通人生活的場所,因此無法避免頻繁用火用電,由此帶來火災隱患。

記者:面對這些威脅挑戰,文物保護需要從哪些方面發力?

任毅敏:面對氣候變化,文物保護要有前瞻性,提前做預判並采取相應措施,及時制定合理有效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確保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目前,山西很多文物保護單位與當地公安機關、村委會都建立了聯動機制,以便災害來臨時及時調動人員保護和轉移文物。今後我們將繼續重點開展這方面的應急演練。

徐怡濤:為文物“撐傘”,不僅在災害之時,更在日常之每刻每時。下雨了防水,火災了防火,這樣的應急措施的確很重要,但並非長久之計。以古建築的日常維護為例,平常一些不起眼的工作,比如屋頂拔草、更換個別椽子或門窗構件、墻體抹灰、加固松動的臺基、局部修補或更換風化的地磚等,就能幫助古建築延年益壽。但如果年久失修,小漏洞會帶來大隱患,即便沒有突發暴雨的衝刷,古建築也會在日常風吹日曬中走向消亡。(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

權威聲音

分類施策,確保文物得到及時保護

近日,山西大部分地區連續強降雨,引發山洪和地質災害,部分河流出現險情。山西多處文物受到不同程度影響。聞“汛”而動,各級文物部門緊急應對,全力打好汛期文物保護仗,紮實做好文物防災減災工作。

垣曲“縣保”成家坡藥王廟坍塌(圖片來源:文博山西微信公眾號)

國家文物局立即派出專家組實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響情況,指導文物救災工作,緊急撥付文物應急搶險資金,支持山西開展因災受損文物應急、搶險、修復等,確保文物第一時間得到應急保護,並將在後續文物保護項目和經費上給予重點傾斜安排。指導山西繼續加強巡查排險,完善應急措施,做好安全防護,嚴防次生災害對文物造成的破壞。

山西省文物搶險修繕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各地加強日常管理,采用遮蓋、臨時支護等措施對有險情的建築排除險情。平遙城墻出現險情後,山西省文物局先後於10月5日和7日分別派出專家赴現場進行指導排險工作;對受災文物進行分類推進保護,通過邊報批邊施工的方式做好應急搶險。

“我們也加大了險情監測力度,特別是對於出現險情的巖體、護坡、夯土、城墻等加強監測,防止出現坍塌、滑落,確保周邊民眾和文物安全;做好文物構件的保護,指導市縣對已坍塌的文物建築構件進行分類編號,並在後續保護修繕中盡可能使用原有構件,以保留更多的歷史信息。”山西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資金和項目正在做相應調整和統籌安排,盡可能將出現險情的建築和已經立項的建築相結合,通過方案的補充設計將險情建築納入修繕範圍;正加大預防文物常見險情的科研支持力度,針對性研究各類險情的解決方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現嚴重險情的較少。”山西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國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加大文物保護維修資金投入,“十三五”以來,中央和省級財政用於古建築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和搶險保護資金10.6億元,其中中央文物保護專項經費6.76億元、省級文物保護專項經費3.84億元。出臺《山西省文物建築構件保護管理辦法》《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山西省文物保護工程文明工地管理辦法》等行業標準和規範,為文物建築保護工作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據。開展重要古建築和彩塑、壁畫的數字化保護工程,通過數字化手段對重要古建築和彩塑壁畫進行數字化信息保全,對平遙城墻、永樂宮壁畫、佛光寺東大殿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險情監測。

“作為文物資源豐富,特別是有著28000多處古建築的文物大省,如此繁重、迫切的文物保護任務,僅靠各級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再加上文物自身規律等原因,山西省大多數市縣保和尚未公布為文保單位的文物古建築保護依然是當前山西省文物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這也是此次災害中受損嚴重的文物,多集中在縣級及縣級以下文物保護單位的原因。”山西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對於這些文物,一方面山西省文物局正在不斷提升相應的保護級別,加強文物安全督察和文物建築消防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國家文物局及省級文物部門鼓勵各地政府出臺配套激勵、獎補政策,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

針對易發生損毀的文物類型,國家文物局進行了分類施策。今年6月,國家文物局出臺《關於加強橋梁文物防災減災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橋梁文物防災減災各方責任,將橋梁文物納入地方防災減災體系,明確各級文物行政部門任務分工,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技術建議。結合全國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總體部署,開展了石窟寺專項調查,摸清石窟寺保存狀況,重點推進中小石窟寺搶救性保護。指導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發布《關於加強城墻類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倡議》。

目前,國家文物局正從多方面推進文物防災減災工作。一是推動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將文物安全納入防災減災體系,強化各級地方人民政府的文物安全主體責任,確保文物、應急管理、水利、交通、自然資源等相關各部門分工協作。二是指導各專業單位開展相關科研項目,推動基礎研究、新技術應用及系統集成,形成系統科學體系,推動文物保護從“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並重”轉化。三是綜合近期山西、河南等地文物搶險救災情況,舉一反三,研究制定出臺國家層面的文物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辦法,增強文物抗災能力和搶險救災保障。四是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有關成果,進一步支撐文物防災減災工作,加強文物災害風險預判、防範和統籌部署工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張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