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查詢夢到刮羊皮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在我國近代史上,一個種群忽然之間銷聲匿跡也不是一次兩次。之前有契丹王朝集體消失,再往後橫空出世的成吉思汗的後裔,更是離奇地遠離世人的視線,這些奇異的現象叫人匪夷所思,更是中國近代發展史上的一大疑團。

按照史書記載,成吉思汗在當時算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光是留下名字的兒子就有六個,繁衍的子孫多達四十多位,然而就是這樣的種族基數,卻隨著元帝國的坍塌灰飛煙滅,集體消失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令人惋惜不已。

盡管歷史學家們早已給出結論,成吉思汗到忽必烈這一元朝王室主幹,實際上到了明朝應該就絕嗣。值得註意的是這一結論中間的“應該”二字,可以這樣認為,不僅是成吉思汗的主幹血統還有余脈尚存,更為重要的是,成吉思汗的旁系子孫後裔,傳延下來的可能性也極大。

一、余姓的傳說

話說在元朝末年,順帝駕崩文宗上位,無奈是生不逢時,紅巾軍起義風起雲湧天下大亂,再加上文宗帝昏庸無能,整天提心吊膽過日子。這一天文宗召集文武百官說,昨晚上有一夢,“九根長槍,立於龍案”,何人能解夢?於是有人說,九槍立案,槍乃鐵制,莫不是鐵氏九兄弟要鬧事?

其實這樣的指向已經很是明顯,在當時,也只有鐵木真的堂兄弟鐵木建有九個兒子。文宗昏庸無知,立馬要派人誅殺這九個弟兄。殊不知,朝廷還是有忠良之輩,有人馬上捎信給鐵家眾兄弟,叫他們連夜逃逸。

可憐鐵家九兄弟拖兒帶女倉皇出逃,一路顛沛流離。這一天來到盧林河邊,前有滔滔江水阻攔,後有洶洶追兵緊逼,一時間,鐵家老小數十口人命在旦夕。

也算是天佑鐵家,忽見一漁翁劃著小船兀自出現在江面,鐵家眾人這才倉忙上船,暗自慶幸又一次躲過浩劫。船行江中之時,忽見一條很大的魚躍入船上。其實一路奔波,尤其是孩子們早已餓得不行,有人便要拿這條魚給大家充饑。鐵家兄弟勸阻道,我們本身就是逃難之人,豈能再傷害生命?隨後便把這魚放生江水。

叫人詫異的是,眾人剛把這魚放回江水之中,卻發現這船和漁翁化作一道金光瞬間消失在天空,而鐵家老小近百十口已經在盧林河南岸。對面的追兵一看,知道是天佑鐵家,於是便轉身回去復命去了。

鐵家兄妹一看,很是震驚,於是便商議道,反正這鐵姓是不能再用了,既然這漁翁和魚都在幫咱們,不如咱們幹脆就隨這魚姓。由於魚與余諧音,這鐵姓就改為了余姓!

二、600年後認宗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四川省余家灣迎來全國各地的余姓家人,在這裏,他們終於宣稱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當然,憑信就是傳說已久的那所謂的“十句詩”。

鐵木真是當年蒙古帝國的可汗,這裏的可汗就是酋長的意思,而成吉思汗就是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毫無疑問,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驕傲,更是當時威震四海的大英雄。

有意思的是,把余家灣與成吉思汗聯系在一起的,卻是一段血濃於水的歸鄉夢。多少年來,余家灣的村民,一直把自己視為鐵木健長子的正統,不能釋懷。而唯一能夠說明自己身份的,只不過是一些記錄在羊皮上的蒙古文字,幾套元朝官員的服飾,以及幾把銹得不成樣子的蒙古彎刀。

按照余家灣的《余氏族譜》,盡管他們還是依照漢人的習俗排字輩,然而就在這家譜的開頭,還是記錄著他們作為成吉思汗後裔的艱難而又漫長的遷徙歷程。

其實在新中國成立後,余家灣的後人多次在報紙上刊登所謂的尋人啟事。而這啟示更是奇怪,簡單的一句話,“本是元朝宰相家”是哪一首詩,何人所做?頗有點知識問答節奏。

三、萬裏相聚

事情後來的反轉叫人把持不住,想不到的是,隨著尋人啟事的不斷刊出,一封封熱切的回信紛至沓來。之後不久,在余家灣,來自各地的來自各地的成吉思汗後人潮水般湧向余家灣,他們很是虔誠的地在成吉思汗的畫像前飲酒祭奠,由衷感謝長生天的庇佑,讓他們這些鐵木真的後人相隔600多年再次聚首。

成吉思汗的後人們得以團聚,據說歸功於他們的先人們分手時的一首詩,而這恰恰是鐵家後人們聯系的憑信,亦或說是暗號。現在我們翻譯這首流傳幾百年的詩文,就能夠體會到些許無奈在裏頭。而事實上,能夠叫素昧相識的人們認同一首詩,其實也是很難的事。

這首詩的大意換成白話文就是說,他們這一支脈當初是元朝的宰相家,按照史實,這裏的宰相家就是鐵木建,也就是鐵木真的堂兄。而事實上,鐵木真這一支脈已經隱遁在今天的歐洲一帶,而國內尚存的成吉思汗後裔,大概也只能是鐵木建的後人。

只不過,在這詩裏,也有著不和諧的甚至是禁不住推敲的地方。比如“九子十進士”一說就不成立,因為當時的元朝並沒有進士這一稱謂,科舉也是在明朝之後,進士一詞自然不會在當時的元朝出現。

更打擊人的還在後頭,史實記載,鐵木建真有其人,只不過這位可是真正的漢人,這樣一來,也許只不過是與元朝的鐵木建同名而已。唯一能夠安慰人心的,就是詩中關於盧林河岸改姓余,這倒是與傳說很是貼近。

四、總結

鐵木建的後人得以傳延,也許真的是成吉思汗的英靈的保佑,也許是在冥冥之中庇佑這余家灣。其實更為重要的是,尋根的力量源泉就來自這些後人夢怡故土的偉大精神。畢竟歲月已經流失好幾百年,畢竟曾經光鮮亮人的元朝離人們太遠。

而事實上,余家灣也許並不是鐵木建的後人居住的地方,更有甚者,可能歷史上的鐵木建並非蒙古人。但即便是這樣又有什麼?這並不耽誤余家灣的人們的尋根之夢。

尤為重要的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姓氏的正統。再有的就是對自己回家夢的詮釋,以及一家分作萬千家,到最後追求萬千家歸於一家的精神境界,而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