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夢見鍋盔饃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平涼人對面食的喜愛不僅體現在一日三餐上,也帶到需要遠行的路途當中。在平涼,大如鍋蓋的鍋盔是人們外出行走時常愛攜帶的面食,成為不少平涼人"背囊裏的家鄉"。

靜寧鍋盔又大又厚,重達四斤。經烤制後,色澤嫩黃,外表酥脆。面餅雖厚,內裏卻柔軟醇香。攝影/張律堂

鍋盔的由來

鍋盔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流行的說法是軍隊行軍打仗時烙制大餅,因無炊具,借用頭戴的頭盔制作,因形似鍋蓋而名"鍋盔"。鍋盔之名何時得來,難以考證。但據史料載,至少在清同治年間,平涼地區的靜寧縣就有不少人以制作鍋盔為職業了。

雖然鍋盔似乎各地都有,但見過平涼鍋盔的人一定對它印象深刻。不同於各類面食單看外形很難分清種類,平涼的鍋盔盤大如鍋蓋,厚度達兩寸,足以讓人一眼就分辨出來。鍋盔的重量也不可小覷,大的重達五六斤,小的也有四斤。這又大又厚的鍋盔烤制好後,色澤嫩黃,外表酥脆,內裏面餅卻柔軟醇香。靜寧當地,鍋盔和燒雞就是極常見的搭配,不少老年人都是其忠實的擁躉。

平涼鍋盔得勁兒

在平涼,鍋盔最為有名的除了靜寧,還有崆峒區的平涼鍋盔,後者比前者更大、更厚,但做法類似。一個五斤重的鍋盔,面團分量也不小,手工揉起來極費事。通常的做法是,放到大案板上抹些清油,用一頭嵌在墻內的大木杠做搟面杖,反復碾壓。烤制時也很有講究,因為面餅厚,火候不當極容易造成表面烤焦、內裏夾生的狀況。每一份美味的鍋盔背後,都是爐火純青的烹飪手藝。

行走的風味平涼

經烤制後的鍋盔,水分少,往往久放不壞、不易黴變,適宜外出攜帶。晚清左宗棠進軍新疆、民國時期於右任的隨身行囊、解放蘭州和西藏戰役的食物清單裏,都曾有鍋盔的身影。實際上,在平涼,類似鍋盔這樣的幹糧型面食還有很多,除了酥饃、爐齒饃、幹糧餅子,涇川獨有的罐罐蒸饃也極為有名。這種全手工揉制的饅頭,形如上大下小的壇罐,不僅味道酥軟,同樣有久放不黴的特點。長期存放的蒸饃若過幹,用開水浸泡開來,風味不減,因而常被當地人和過路客商當作旅途中的食物。

純手工制作的鍋盔

得益於處在陜甘寧交界的特殊位置,這些便於攜帶的幹糧可以稱得上平涼走得最遠的食物。歷史上,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這條通道上的站點,連同涇川的罐罐蒸饃,崆峒的鍋盔、酥饃,靜寧的大餅等,接納了西去東來的萬千商旅,也伴隨著往來旅客去到西域甚至更遠的地方。

如今,交通網絡前所未有的便捷,不同地域之間,食物的邊界正日漸減弱。但對於行旅之中的平涼人,這些白面做成的面食依舊是不可替代的隨行幹糧,也是離鄉遠走的生活裏,黃土地給予的長長久久的慰藉。

- END -

文丨加貝

編輯 | 胡莙

原文取自《地道風物·平涼》有增減、改動

圖書《地道風物·平涼》

本文未署名圖片來源於"IC photo"或"圖蟲創意",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IC photo或圖蟲創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