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用筐接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從12月19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推出大型紀錄片《村莊故事》,9集,主題契合振興鄉村、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和任務,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切中百姓的關註,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節目采用紀實跟拍的方式,攝制組深入農村,用一年多的時間記錄了這些村莊中真實的人物、鮮活的故事、生動的進程,展現真實的農村風貌,塑造當代農民形象,呈現大時代背景下普通鄉村的變與不變。

真實記錄“變”與“不變”,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國鄉村社會學掃描

聚村而居,村莊是農民生產、生活和交往的基本社區單位,是血緣關系基礎上形成的共同體。鄉村本色的“變”與“不變”,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意義重大。該片既觀察到中國鄉村整體從傳統向現代邁進,奔向小康的路上,村莊在變化,內生動力十足,又看到不少村落隨著年輕人外出打工“人口流失”,“空心化”問題嚴重,古村原貌保護和優秀民俗文化及純樸民風的保留與繼承也面臨著巨大挑戰。節目選擇6個不同區域各具代表性的村莊為拍攝對象: 浙江省永嘉縣巖龍村、福建寧化縣延祥村、安徽休寧縣右龍村、貴州黔東南州從江縣占裏村、山西高平市圪塔莊村、陜西省延川縣乾坤灣鎮伏義河村、肥家山村。這些村莊都有豐富的歷史蘊含,獨特的自然環境,有特色的節日節氣民俗文化,也都有現實的發展問題。沒有顯赫的名氣,甚至從未被外人關註過村莊,正因其普通,才更有普遍性——這是中國大部分村莊的真實樣貌。

首先,不回避問題,觀照了土地與農民的關系。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四時節氣代表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也是9集節目結構的時間線。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但是隨人口流失土地撂荒問題嚴重。如延祥村4000多畝地撂荒1000多畝。鐵爐坑是延祥村所屬的一個村民小組。戶籍上登記人口有180人,可實際上常駐的只剩下了四戶,八個老人。因為不通公路,年輕人已經全部外出,祖先留下的400多畝水田基本拋荒。因為人少種不過來,2019年的春耕,鐵爐坑的官遠水只種了30畝水稻,還被鳥、田鼠、野豬糟蹋,收獲寥寥無幾。

其次,彰顯了基層幹部的作用。村莊是個社會,鄉村振興,需要幹部有責任和擔當。如延祥新的村委會主任楊立斌當選後,面臨古村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民俗手工藝傳承、種植養殖、經濟發展……每件都不簡單。村裏年輕人少,成了空心村,老屋也在快速消失。他努力尋找振興古村的途徑。成立“村賢會”,四處奔走向政府要古村維修基金,幫扶一家一戶解決老房修繕難題,全力組織村民在撂荒地種植中藥材,帶頭示範蓋一所外表和古村建築一致內部現代設施齊全的新民宿樣板間,呵護幫扶最後兩戶貧困戶脫貧。還籌善款、找政府幫助修連通鐵爐坑的公路。他張羅把正月裏傳統的花燈搞起來,在村裏人的觀念裏,人燈平安才能換得來年的風調雨順。這一年的花燈巡遊,延祥村委會四處宣傳,盛況空前,打出名氣。又如山西省高平市的圪塔莊村韓家莊在致富帶頭人韓晚枝的帶領下種植優良品種果樹,日子富了,韓家莊第一書記牛月林還帶動相鄰的西郭莊、圪塔莊也改種玉露香梨,耐心改變鄰村人安於現狀囿於貧困的思想,種下“希望樹”,同走富裕路。

再其次,彰顯了幹部群眾齊心合力奔小康的內生動力。如延川縣乾坤灣鎮伏義河村和肥家山村,是馳名中外的延川紅棗的故鄉。但大棗銷路不暢,村民郭海燕嘗試用紅棗造酒,得到村幹部、鎮幹部和縣領導的全力支持,辦全各種許可證,開辦了伏義河村酒廠,村民賣不出的癟棗、裂棗他都收,解決了村民賣棗難。酒廠開工之後,酒瓶沒有,克服這個困難後,酒如何賣出去成難題。郭海燕求大酒廠給代銷,可是大廠因故停產,代銷的事泡湯。政府支持西部地區博覽會,他免費得到展位,酒雖然賣得不多,但打響了品牌。他和村民想盡一切辦法奔小康的勁頭,是中國農民內生動力的寫照。又如風景秀美的浙江永嘉縣巖龍村,村民為了致富,開發旅遊,希望打通前往峽谷瀑布群的山洞,同時開展養殖娃娃魚、種櫻桃樹。貴州叢江縣占裏村民試種中藥苗等等,因地制宜,絕地求生,百折不撓,終有收獲。

人物鮮活,故事生動,刻畫呼之欲出的當代農民群像

首先, 生動刻畫了倔強不服輸的老農民可愛可親的形象。如福建延祥村的老人官遠水,74歲,16歲起種稻。村裏的年輕人都進城打工。祖輩留下稻田大面積撂荒,沒人種。兒子要把他和老伴接到城裏去,他拒絕了。水稻是他的命根子。為了不讓鳥、老鼠、野豬糟蹋糧食,他發明制作了各種自動發聲裝置,如竹筒接水敲鐵桶,蚊香點鞭炮。可他最終沒鬥過動物,糧食幾近絕收。老官氣不過,生生從老鼠洞裏掏回了幾筐稻穗。政府給村裏通了公路,老官決定下一年再多種上幾十畝田水稻。他雖然有點像“唐吉珂德挑戰風車”,但這種倔強不服輸的精神,是骨子裏的中國農民精神!又如陜西肥家山的郝國軍,66歲,16歲起務栆,遇到春旱秋澇,老郝的大棗收入只有往年的三成。蔬菜種植也多次失敗,但老郝不服輸,接著種。為了解決灌溉困難,他希望政府給山上拉上動力電。老郝抓準一切機會跟領導提想法,結果還真有了結果!在政府扶持下,老郝的大棚棗嫁接了新品種,他把三年後的小目標定在了掙十萬元錢。

其次,生動刻畫了村幹部樸實勤懇一心為村民幹實事的可愛可敬形象。除給人印象深刻的延祥村村委會主任楊立斌在任何難事面前不低頭,總想辦法破解一個個難題之外,巖龍村書記季德壽的形象也栩栩如生。2018年底,巖龍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他帶領村民抓住機會,發展旅遊致富,在遊客突發心臟病死亡事件、養殖娃娃魚、種櫻桃樹屢屢受挫的危機面前,起到主心骨的作用,化危機為轉機,迎難而上。安徽右龍村書記張光武 ,當村幹部20年。村裏除了傳統的茶葉、油茶果等種植業,沒有別的產業,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裏越來越冷清。為了振興村莊,張光武找到了實現依托古村資源,文化興村的新目標。那就是續寫保存的一部老族譜。右龍村張姓千年的沿革,都記載在族譜裏。他召開村民大會,一致通過續族譜,可吸引天下所有張姓人來尋根,認祖歸宗,從而打響村莊品牌,拉動二、三產業經濟。……一個個好帶頭人形象脫穎而出。

再其次,生動呈現了鄉村文化傳承人和民俗傳承人恪守匠心、薪火相傳的可愛形象。如延祥村做了幾十年花燈的老藝人楊道元,70多歲了,以竹為骨、以紙為面,以書畫為妝,是延祥花燈承襲古韻的傳承人。2018年福建省三明市把這項民間手工技藝列入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他為了花燈傾盡心血。在準備客家祭祖大典花燈巡遊時,他被查出身患重病,大家讓他休息,可是他還是按時出現在現場,指導各個環節。他要傳承下去的不僅是手藝,更是鄉村文化根基。貴州從江縣占裏村村支書吳元不僅帶領村民嘗試種植中藥材發展經濟,還努力傳承侗族大歌等優秀傳統民俗文化。

“大歌”,是侗族歷史傳承的載體,也凝結著民族文化的精華。吳元曾經是一位歌師,年輕時收集過大量的侗歌。他重視占裏祖先立下的六條款約,包括愛護山林、珍惜資源、重道德,守倫理等內容。這些規範使得占裏保持了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和諧。每年的盟誓節,村人都要重溫這些誓約。在節日裏,他帶頭領唱古老的侗歌。把節日氣氛推向高潮。這些傳承人,守望文化自覺,賦予鄉村文化底蘊,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

節奏緊湊,制作精良,風格既凝重深情又活潑有趣,用“兩腳泥”拍出“真善美”,好評如潮

該片制作考究,4K超高清拍攝,超越電影的細膩畫質,特種設備拍攝,航拍、無人機拍攝都用上了。總編導專門給攝影和編輯制定了拍攝和編輯手冊,細到每一種情景的拍攝、每一幅畫面的構圖用光,力爭達到“真、善、美”。真:真實。善:弘揚傳統文化精華及中國人的優良品質,具有建設性。美:聲畫俱佳,可視性強,老少鹹宜,雅俗共賞。因而本片風格清新,兼具凝重深情與活潑有趣。通過事實形象化表達,保持全片流暢的動態線、敘事感。

“腳上沾著多少泥土,心中就沈澱多少真情。”該片的創作“走心”,充滿溫度。6路外拍攝制組前往全國6個省市自治區拍攝采訪,累計行程數萬公裏,一年多時間裏,《村莊故事》的拍攝者們沈浸在村裏,在田間地頭跟蹤拍攝這些普通村莊和村裏普通人的生活變化,拍攝了幾千小時鮮活素材。真實展示了中國農村圖景,展現了村裏人頑強奮鬥的精氣神。這種精神,正是我們今天追求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在新媒體傳播方面也針對互聯網用戶的收看特點,充分開發本片視頻資源,全方位、多角度進行碎片化視頻生產,既有幾分鐘精編版短視頻,還有伴隨每集播出的精切預告等短視頻,豐富多彩,長短結合,強化新媒體傳播。幾乎每一集和短視頻都成為“爆款”收割巨大流量。同時在本片前期拍攝過程中就陸續推出近百集《中國村莊》短視頻,引發強烈社會反響,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2.8億。這些短視頻既為長版紀錄片預熱,也充分利用素材跨屏傳播,擴大了影響,取得疊加傳播效果。

《村莊故事》一經播出,立刻贏得廣大觀眾、社會各界和專家學者的好評。“人類學電視公開課!”“充滿魅力的《村莊故事》。”“看到《村莊故事》,就想前去旅遊,親眼看一看這些村裏人領略當地風情!”“被片中可愛的人物感動,看到村莊發展的希望”。

《村莊故事》是獻給中國鄉村振興的深情禮贊,是一部讓廣大觀眾深刻了解中國村莊的真實樣貌的優秀作品。“生活的精彩往往高於人們的想象”,該片通過紀實去記錄、呈現這個時代真實的模樣,綿密敘事,讓世界感受到中國鄉村的“變”與“不變”,感受中國奔向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