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偷紅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在燕山腳下

在京畿之地

有這樣一所特別的高校

她很低調

見過她的人都說

她的實力遠遠大於她的名氣

什麼?

一杯咖啡竟然是國家專利?

機器人幫你種苗除草采摘?

二氧化碳還能給吃的殺菌?

農產品也能“AI識別刷臉”?

來看看這默默無聞的中國農業大學

如何讓農業“六到飛起”!

農大人身上都有一種共同的氣質

那是土地賦予他們的踏實、誠樸

是悠久的農耕文化

賦予他們的勤奮、包容

埋頭苦幹,紮根田野

他們的雙腳

沾染著泥土的芬芳

或許

沒有人比他們更“接地氣”

也沒有人比他們更能深刻懂得

每一粒米的意義

“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是她的校訓

師生們在田間地頭

做出了無數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

解決了無數令農民們發愁的難題

今天

讓我們一起走進

中國農業大學

帶你了解一個不一樣的農大

初心彌堅,華章再起

問到中國農業大學的起源

農大學子會指指自己的胸前

因為一枚校徽便解釋了所有

一個寫有農科大學的老校門

那是農大的前身

醒目的1905

便是她的誕辰

1905年,延續千年的“科舉制”被廢除

這一年,農科大學開始籌建

作為京師大學堂的八個分科之一

它是中國農業大學的最早源頭

也是中國現代高等農業教育的起源

1949年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北大學

三所大學的農學院合並

1950年正式命名為北京農業大學

1952年

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

與中央農業部機耕化農業專科學校

華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

平原省農學院合並

成立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

1985年更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

1995年9月

北京農業大學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並

成立中國農業大學

規模更大、學科設置更趨綜合化

中國農業大學的歷史

自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百川入海,匯強農之力

雙劍合璧,翻稼穡新篇

懷揣一腔報國誌

中國農業大學

歲稔百年終相見

從百余年前八分科之一的農科大學

到如今農業高等教育的先行者

中國農業大學因農而生

也因農而興

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6個學科獲評A+

11個學科排名ESI世界排名前1%,2個學科排名前1‰

US News農業科學領域全球第二

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

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教育體系科學完備

培養理念德才兼顧

農大樸實的校風裏

蘊含的是愈發硬核的實力

從這裏走出的一代代農大人

今天已在各行各業成為中堅

也許他們的容顏已經不再年輕

但是母校農大註入的稼穡之魂

卻使代代農大人心中永遠少年!

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說起大家對農大學子的誤解

其實也並非“空穴來風”

畢竟他們的日常

實在是太“特別”了

農大的課堂上

學生們在教室聚眾喝酒?

不,他們在上課(葡萄與葡萄酒工程)

學生們在田裏鋤地拔草?

不,他們在上課(作物學、草學)

學生們在擼貓遛狗?

不,他們還是在上課(獸醫學、畜牧學)

普通大學生為考試發愁

可能是因為

“這次題目太難,我沒好好復習”

而農大人為考試發愁

可能是因為

農學:“我種的紅薯被人偷了”

園藝:“我的油菜花被風吹折了”

食品工程:“我的餅幹烤糊了”

水產:“我的魚被養死了”

……

每次放假回家

最讓農大人魂牽夢繞的

可能並不是男女朋友

而是無人照看的溫室、試驗田

以及其中關乎畢業論文的幼苗

眾所周知

農大學子從來不缺“對象”

畢竟他們有一個接一個的……

實!驗!對!象!

種地、趕豬、抓蟲、做飯

這些都是各個專業的常態

但這些看起來有趣的日常背後

可能就是他們在

數字化農業、動植物遺傳育種

超高壓技術、物聯網等方面的研究

以及對一系列高精尖技術的

運用與探索

從田野到車間,從餐桌到雲端

農大在讓大家

“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這件事上

可以說是頗有研究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

被農大解釋得“色香味俱全”

農大食堂因為種類豐富

有太太太太太太多美食

而喜提“京城第一高校食堂”的稱號

佛跳墻、粉絲蒸扇貝、鰻魚飯、小龍蝦、腸粉、椰子凍、鹵鴨翅、醬牛肉、紅油豬耳、糖醋小排、北京烤鴨、鐵板牛排、烤冷面、壽司、清湯掛面、麻辣香鍋、披薩、薯條、意面、炸雞、金針菇肥牛泡飯、龜苓膏、小龍蝦、玉米烙、肥牛麻辣湯粉、桂花蓮藕、罩餅、鐵板燒……

在把學生養胖這條道路上

農大已經望不到人影了

農大對學生們的寵愛

還不止於此

在農大,有一種點菜

叫“校長信箱點菜”

學生想吃松鼠鱖魚

寫給校長信箱,安排!

學生想吃健身餐

寫給校長信箱,安排!

西區同學也想吃東區的早餐面

寫給校長信箱,安排!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抱歉,農大有,而且還有晚餐

一年一度的校慶日免費餐

免費的春節年夜飯

不定期特色免費食品發放

就連食堂裏日常的免費粥

也能喝出滿滿的心意以及儀式感

(動科院士提供的雞蛋+園藝教授的黃瓜+農學院教授的紅薯+校友企業的酸奶+農大實驗地自產的玉米+學生勞動教育自己播種出來的花生)

×

食院老師科學的膳食搭配

×

(餐廳師傅+炒菜機器人)的精湛廚藝

=

一場味蕾的狂歡

“中國食堂大學”,不愧是你!

巍巍學府,逐夢前行

廣大CAUers

不僅被農大俘獲了心,抓住了胃

更沈醉於她的美

老水塔、老校門、教學樓

農大的“老三件”迎來送往

見證著農大的歷史

也默默占據著農大學子的手機內存

氣勢恢宏的東區體育館

是北京奧運會摔跤比賽

和北京殘奧會坐式排球比賽舉辦地

如今

這裏是農大重要活動的集會地

也成為農大新生報到的第一站

新晉網紅圖書館

五千年農耕文明

和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

外表遠遠望去

如一幅展開的竹卷

“竹卷”上鐫刻著目前最早的農書

與地面上的二十四節氣

共同彰顯出中國古代農民的智慧

走進她

七層圓環式結構

“外方內圓,和而中正”

影音學習室、朗讀亭、無紙閱覽區、榻榻米型休閑學習區、圖書殺菌機……

科技感的設備+人性化的貼心設計

不愧是圖書館裏的扛把子

從此,學習都變成了一種享受

至於校園內的風景

再多的言語都描繪不出她的美麗

直接上圖!

作為“北京十大最美校園之一”

這裏富有特色的校園建築

古樸幽雅的校園環境

吸引了眾多影視劇在此取景

因此又名“二裏莊影視基地”

你想象不到的中國農業大學

自有她的魅力

正是在這樣一所學校裏

無數農大人懷著“解民生之多艱”的信念

學農、知農、愛農、興農

辛苦耕耘

農業發展的根基是土地

為研究國家土壤

更好地利用土地,推動農業生產

農大的院士專家們奔赴祖國各地

將畢生精力

獻給祖國土壤學科的建立與發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積極推動北京小麥會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改土治堿 造福曲周”

不治鹽堿誓不還,萬畝鹽堿變糧川

1985年

共和國第1號發明專利誕生在這裏

國內農業高校

第一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獲批建立

1988年

第一個由中國學者命名的根瘤菌屬

——中華根瘤菌被發現

……

在農大的歷史上誕生了農業高校

乃至新中國的多個第一

農大人

敢為人先,科學為民

以國家的需求為目標

奉獻自己的全部

駐紮農村第一線

科技小院不畏難,先進技術到田間

聯合全國農學院

深入扶貧第一線,助力脫貧促攻堅

紮根梨樹黑土地

持續發力保護耕地,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

堅守西北石羊河

奮力攻堅節水科技,努力“留住每一滴水”

如今的農大

團結、樸實、求是、創新

用最初的心,走最實的路

發得了頂級期刊,下得了田間地頭

國家需要的地方,農大一直在前線

秋風吹過

老水塔上的爬山虎紅了

試驗田裏的玉米也熟了

仿佛又聽見教學樓的鈴聲了

還記得為實驗數據熬過的夜嗎?

還記得畢業時與母校的道別嗎?

櫛風沐雨

百年滄桑歷險阻

砥礪奮進爭先鋒

今天

農大116周歲了

青春正盛,選擇學農

腳踏黃土,仰望星空

將最好的年華獻給農業

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這就是給她的最好的禮物

此生無悔為三農

不負農時不負春

親愛的農大,生日快樂!

出品人:劉健 徐姍娜錢彤

監制:周紅軍 劉加文

策劃:劉洪

監審:牟彥秋商亮 黃林昊

執行策劃:梁甜甜

作者:張玲琳李昌輝 駱驄 劉錚

圖片: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校友工作辦公室

統籌: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

校對:董靜雪 劉怡然

新華網·寶藏青年工作室

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

中國農業大學

聯合出品

留言說說你和農大的故事吧!

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