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炕上很熱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張勇手全家福

重拍《萬水千山》 留 影

參軍紀念(左三為張勇手)

王心剛(左)和張勇手

對於五六十歲以上的觀眾來說,八一廠老演員張勇手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名字,從《英雄虎膽》到《海鷹》《林海雪原》,尤其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復映的《奇襲》《地道戰》《打擊侵略者》,張勇手所飾演的軍人形象深入人心,影響了幾代人對軍隊英雄的熱愛和向往。

記者前往八一廠幹休所先後采訪兩次,87歲的“老兵”張勇手留了花白的小胡子,身體硬朗,腰板挺直,慈眉善目,非常健談。房間墻上掛了一些舊劇照,正好給他的口述做了有趣的說明。采訪後他還要急於趕到附近的電力醫院,看望住院的夫人,並辦理一些治療手續。

一代代人都是看著八一廠的戰鬥片成長的,“老兵”的講述就是一個過去年代銀幕內外的生動映照。

用上空降兵的訓練成果

完成跳車的驚險動作

張勇手原名叫張永壽,借調拍攝的第一部片子是《黑山阻擊戰》,出演善於打仗、英氣逼人的王海龍連長,銀幕上出現的演員名字就是“張永壽”。導演嚴寄洲事後說,這個名字太迷信了,建議按諧音改為“張勇手”。

1958年,嚴寄洲執導《英雄虎膽》,借調張勇手出演偵察參謀耿浩。攝制組坐火車前往外景地,張勇手和大家一起做好事,在硬臥車幫助列車員打掃衛生,為乘客倒水。嚴寄洲說張勇手演戲稱職,就要求組織把他留在八一廠,正式調到北京。張勇手至今還懷念那時廠裏人才匯聚的場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真是八一廠的盛世,人們念念不忘。當時下令,東北、廣州等軍區必須各提供五名演員,調入八一廠演員劇團,最好的是東北,來了王心剛、田華、王潤身、李炎、王孝忠。”

1960年,張勇手正在開封15軍空降場地練習跳傘,準備在《碧空雄師》中飾演連長。“從一米臺到三米臺,再到十米操縱臺往下跳,雙手要控制一個操作架,落地兩腿並得死死的,否則容易骨折。”這時突然接到命令,抽調他到《奇襲》劇組出演偵察連長方勇,沒想到在拍攝遭敵人追擊、機智棄車的場景時,張勇手把空降兵的訓練成果用上了,完成了跳車的驚險動作。

張勇手曾隨60軍文工團入朝鮮參戰,部隊打了著名的第五次戰役。“當時我們還在西南參加剿匪戰鬥,突然部隊北上,到了河北滄州開誓師大會,才知道要去朝鮮打仗,每人在包裹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和地址,從東北帶了炒面就入朝,一鼓作氣衝到漢城南部。當時我才17歲,有機會參加抗美援朝是榮幸。”張勇手跨過鴨綠江入朝第一天就遭遇敵機轟炸,他們趕了一輛馬車,拉的是給養物品和文工團的樂器,拉車的牲口被炸死。張勇手孤身一人走了60多裏,從朝鮮郡政府處找到牛馬,順利把物資送往前方。從此經歷激烈、難忘的戰爭場面,這給他後來拍軍事片打下結實的基礎。

當時八一廠分紀錄片、故事片、科教片、保密片等拍攝室,《奇襲》導演許又新是保密片室主任,曾完成原子彈爆炸等拍攝任務,出演過《智取華山》裏的政委。“實際上八一廠當時的老導演也就四十多歲,很多曾擔任各軍區文工團領導職務,少校以上就擔任導演。”《奇襲》的前身是戰例片《奇襲武陵橋》,由38軍一位副軍長率領大家拍攝的,屬於軍事科教片的樣式,由於臨時抽調過來,張勇手竟沒有機會看過這部軍教片。

“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奇襲》的拍攝條件特別辛苦。拍攝點設在浙江奉化溪口鎮,我去過朝鮮,那裏的景色確實很像朝鮮地形。我們住在一所放假的小學裏,用教室裏的課桌拼成大通鋪,從住處可以看到蔣母墓地。”張勇手回憶道,當時人很瘦弱,為了銀幕的臉型形象,要往嘴裏塞棉花。當地出產小芋頭,一斤糧票可換六七斤,白天拍戲辛苦,晚上還要開會研究,曲雲、袁霞幾位女演員戲不多,就在住處煮小芋頭,開筍罐頭,再暖一點黃酒,讓大家睡覺前吃點東西。

正趕上八一廠實行企業化管理,自負盈虧,所以廠領導就希望在年底前通過片子,以便電影公司及時把款項打到廠裏,讓全廠過好元旦、春節。“拍片時,大家睡不了幾小時,一早就得化妝。片中的偵察小分隊基本都是八一廠的成員,配一些戰士跟我們跑,一教跑位就會。還調了一個連隊,幫助拍攝樹林中演活報劇的那場聯歡戲,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部隊業余文化活動的形式。”打探照燈,剪鐵絲網,穿越敵陣地,都是實地拍攝,打真子彈,但沒有彈頭。片中那座鐵橋是真實存在的,在橋頭搭個崗樓。“片中的車輛都是繳獲的國民黨軍隊的美式吉普、摩托車,摩托車追擊的場面,需專業摩托車手完成。當時山中的那條公路被我們使用很長時間,奇怪的是路上也見不到什麼社會車輛。”

張勇手笑著說:“摔車是做了特技的,車輛是舍不得毀掉的,不像現在拍片都是真摔車子,而且一摔就是好幾輛、幾十輛。”

張勇手在《奇襲》劇組裏還兼職擔任工作用車的司機,每天開著吉普車到現場,車上坐著偵察小分隊“班長”邢吉田、“機靈小隊員”黃煥光等演員。“大家合作非常愉快,靠的是軍人作風,不分彼此,沒有怨言,服從大局,再苦再累也沒有二話可說。”

他說:“邢吉田是很好的演員,在《黑山阻擊戰》中演師長,在《奇襲》中演班長,每個角色都非常認真。他在敵人車隊前呱啦呱啦說英語,是由八一廠懂英語的老編劇黃宗江後期配音的。”片中曲雲飾演的朝鮮阿媽妮,曾舍子救下受傷的誌願軍方連長“張勇手”,那場戲拍得令人垂淚:“曲雲演了一輩子的母親形象,人很好,簡樸。那個小孩演員是在當地找的,穿上朝鮮服裝,與曲雲搭戲演得投入。”

謝鐵驪琢磨黑白片,自認為拍不過劉沛然

《打擊侵略者》同樣是一部出名的抗美援朝電影,改編自總政文化部文藝處長宋之的創作的話劇《保衛和平》。張勇手在這部話劇中扮演人民軍遊擊隊長金哲奎,田華出演打入白虎團內部的女打字員。“後來完成的這部電影,與話劇大體相似,金哲奎被捕後與白虎團長的對話差不多都一樣。只是田華扮演的角色換上了延邊歌舞團朝鮮族演員李松竹,當年的小電影迷姜文看片時就認定她氣質好,演得到位。”

他對《打擊侵略者》飾演軍長的李炎贊不絕口:“李炎演解放軍首長的形象,穩穩當當,了不起。我認為,像李炎、王心剛,都是中國軍人標準形象,給中國軍人爭光。李炎脾氣好,修養好,演技好,演《東進序曲》政治部主任更是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扮演政委的胡小光,老演‘小戰士’的黃煥光等等,我們都是生活中很好的朋友,正像王心剛說‘我們是一個整體’,比較齊整,配置很好,互相襯托。”令張勇手傷感的是,住在隔壁單元的李炎過早離世,他失去了跟“軍長”密切交往的機會。

還有一部電影讓張勇手感到整體出彩,那就是《林海雪原》,他在片中飾演掌握全局的參謀長少劍波,對片子的拍攝內情了解較多。“演楊子榮,非王潤身莫屬,誰都演不過他。他父親是說書人,他也會說故事,讓人聽得入神。偵察排長扮演土匪,沒有兩下子裝不成。扮演座山雕和八大金剛的演員個個出色,坐在那裏就各像各的,形象怪怪的,也靠化妝的力量。看他們演戲兇惡的樣子,其實他們生活中都是善良、和藹的人。”張勇手很喜歡這麼一場戲:王潤身裝扮成土匪的模樣來見少劍波,想讓203首長看看能不能完成這個艱巨任務,幾句精彩對話和亮相動作,兩人心有靈犀一點通,一碰火就打上了,演得直呼過癮。

張勇手回憶說,導演劉沛然原來是47軍文工團長,他改編、導演了《林海雪原》,自己都沒想到成了經典影片。拍攝威虎山匪巢審查楊子榮上山的一場戲,劉沛然吸取了很多戲曲元素。“後來謝鐵驪拍京劇片《智取威虎山》,對黑白片《林海雪原》這一段反復看、仔細看,自認為拍不過劉沛然,劉沛然處理每句話、每個節奏都十分講究、嚴謹。”

張勇手記住一個場景:《林海雪原》劇組春節後到吉林外景地,出發就已晚了,林裏積雪開始化了,有時小面積的雪不夠,還得把山頭的雪運下來。組裏沒有場工,都是攝制組全體動員上山運雪。“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我和王潤身睡在學校的草堆裏,靠烏拉草保暖,早上起來被子、被頭全是霜。”冬天挨凍,到了夏天反而要經受另外一種“寒冷”:“拍內景戲是在夏天,在攝影棚裏搭景,照樣穿皮襖,還得烤火,還得裝著很冷,每次拍完後大衣一脫全是汗水。”

張勇手感慨而道,在拍攝現場協商作風濃郁,碰到問題能解決。“醞釀楊子榮上山一場戲時,我腦子有一根弦,就是要強調小分隊黨的領導,就跟導演建議加幾句少劍波跟楊子榮說的臺詞。‘你想得周到,但事關重大,需經過黨支部研究一下。’導演說此建議好,但電影裏已開會幾次,開會場景不好拍,能不能提一下說開支委會?實拍時就加進這幾句臺詞,後來見現代京劇片《智取威虎山》少劍波有一句唱詞,大意是‘還要開支委會討論決定,用集體的智慧戰勝敵人’,我就想這也許源自於電影。”

因為為《董存瑞》導演鳴不平,在反右擴大化中演員張良被內部處理。“拍《林海雪原》時條件非常艱苦,張良性格樂觀,工作努力。我是演員組副組長、黨小組長,大家一開會,全組通過,我們把他的黨籍恢復了。”外景地生活簡陋,但大家樂在其中,放上窩頭和臭豆腐,在鍋蓋上烤一烤,吃在嘴裏香得很。“張良這個人非常實在,有一種小孩般的純樸。有時我們趁晚上休息,打撲克調劑一下緊張生活,我與張良打對門,事先選好暗號,比如摸到‘大王’就哼一首歌,結果暗號沒用上,他就是那種質樸、有樂子的人。”

“真是沒想到《地道戰》拍得這樣好”

1965年籌拍《南海長城》,張勇手是男主演區英才的備選演員之一,結果沒選上,就被調到軍教片《地道戰》劇組。“當時有傳言讓我演民兵隊長高傳寶,實際上是工程兵文工團整個班子過來了。該劇組是以工程兵文工團為主,八一廠只去了三位演員,劉江演漢奸湯司令,王孝忠演日本軍官,我演區長趙平原,屬於幫忙的性質。”

工程兵文工團經常下部隊演出,演員們均會說學逗唱,打快板書出色。“我們對什麼都感興趣,都想學習,就跟他們學打快板書,學會了,也打得很快。這回演員們也學騎馬,是利用影片中日本鬼子運輸隊的馬匹。有一次出險了,穿過一堵墻,發現馬來了,劉江卻不見,原來人摔在墻裏,幸虧是軟松土。”

劉江又出了一次險情,讓劇組上下一陣緊張:“拍攝外景地設在冉莊,是抗戰地道遺址保存較多的村莊。我們住在老鄉家裏,三人睡在一個炕上,我睡中間。有一天晚上劉江起夜,外間光線陰明相間,地面不平,他不慎摔倒了,後腦殼磕壞。我一聽外屋聲響,立即起床,發現劉江躺在地上,嘴裏有白沫。我把王孝忠叫醒,說劉江摔了,挺重的,要車送醫院。很快他被送到離保定很近的醫院,治療及時,也趕緊把他的愛人叫到攝制組。”

攝制組給劉江做了假牙套,形象誇張,他所說的“高,實在是高”成為最經典的電影臺詞之一。“劉江的‘湯司令’、王孝忠的‘鬼子隊長’,堪稱一絕,他們都是非常好的演員。”張勇手說,工程兵文工團的年輕小夥子,都叫我們老師。大家在一起研究,對臺詞,現場認真排練,我們傳授固定位置拍攝的經驗,註意與鏡頭配合。

張勇手出演幹練的區長趙平原,頭上包著冀中老年樣式的羊肚毛巾,留著一把胡子,以致很多觀眾看完片子都沒有認出他來。“趙平原這個區長本不適合我,角色的年紀要比我大。化妝師說你太年輕,要粘點胡子,導演任旭東同意了。趙平原是成熟的地方武裝幹部,我就註意動作更穩重一些,顯得老練能幹。”張勇手記得,村民們組織紀律性強,聽通知,配合群眾場面的拍攝,不幹擾攝制組拍戲,平時還忙著種莊稼。

“真是沒想到《地道戰》拍得這樣好。”張勇手說,地道戰是老百姓摸索出來的,創造性很高,拍片時正逢夏天,天氣很熱,成百上千老百姓在莊稼地裏從地道口翻蓋而出,重溫當年的戰鬥場面,非常壯觀、感人。“片中的地道都是實拍的,攝影機緊跟拍一圈,地道打仗的戲是在棚裏拍的。碉堡是一比一搭建,後來拍片時是真炸掉了。”

拍攝結束那天,大家歡呼不止,一起聚餐慶賀。張勇手可惜後來工程兵文工團解散,幸運的是留下一部《地道戰》。“以後在活動中還能見到‘高傳寶’朱龍廣,見面親切,他在電視劇《西遊記》裏演過如來佛。演老支書高老忠的王炳彧其實年紀只有三十歲,身子胖胖的,後來到香港工作,遺憾的是走得太早了。”

“張勇手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1959年籌拍國慶十周年獻禮片,每個制片廠只允許拍一部彩色片,用的是法國產的奧克法膠卷。八一廠確定彩色片為《海鷹》,王心剛演中隊長,張勇手演水手長,從此開始兩人漫長的合作拍片歷史。

劇組到快艇部隊體驗生活,乘上魚雷快艇出海。“快艇近似汽車最快的速度,像開搓板路,跳蕩在浪頭上,遇到湧就很可怕,水翼激起來很漂亮。快艇有兩個魚雷和機關炮,共有九名官兵,各司其職。”

張勇手是《海鷹》劇組黨小組長、演員組副組長。“那時開展‘一幫一’活動,我和王心剛就分配為‘一對紅’,他拍戲,我在身邊,我拍戲,他也在身邊。我們是互相的客觀評價者,琢磨哪一段鏡頭對不對,互相提醒一下。”有一場戲是“中隊長”王心剛命令放煙幕彈掩護,“水手長”張勇手在快艇尾部打開機關,用腳踹下煙幕彈,做這個動作較危險,很容易一個浪頭摔下去。結果一次實拍成功,讓“中隊長”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哥倆好》是1962年他們倆參與拍攝的喜劇片,王心剛出演耐心做思想工作的指導員,張勇手扮演對調皮兵沒辦法的二班長。“我自認為沒有喜劇人的資質,不愛演喜劇。”八一廠演員劇團排演同名話劇,在民族宮、首都劇場上演,因有王心剛、張勇手、張良等有號召力的明星出場,票房奇好。

1961年,張勇手和王心剛一起到21軍583團,王心剛代職當副連長,張勇手代職當副指導員,與戰士們一起出操,睡一條炕上。“大熱天趴在地上練瞄準,參加長途拉練和半夜緊急集合。第一天我就發燒,王心剛用酒精為我擦身子降溫,為了不影響第二天訓練。過幾天他發燒,我又照此方法。我們這個連隊是四好連隊,軍事優秀要靠環數說話,有一次團裏競賽,下著大雨,三點一線看不了,緊要關頭,我的最後一槍必須是十環,屏住呼吸,終於拿下十環,為連隊爭光,戰士們高興地歡呼,團長站起來鼓掌。”

王心剛拍完《紅色娘子軍》才下部隊的,他是在部隊操場上和連隊戰士一起,第一次看了完成片。張勇手為好友又創作出一個經典人物形象洪常青感到高興,王心剛在該片上映不久,被評為新中國22大影星。

1966年運動風暴襲來前後,突然把張勇手調新疆農建師六連任連長,檔案都已調去,但人尚未去。在批判八一廠廠長的大字報中,其中說廠長的罪狀之一就是“包庇現行反革命犯張勇手”,專案組到他的家鄉、老部隊調查,查不出階級、社會根源。

1969年上面指示重拍《萬水千山》,王心剛出演原來藍馬演的教導員,張勇手飾演由趙營長、羅副營長合成的營長一角。“我們到了攝制組,先對我們批判一頓,讓我們戴罪立功,我們是屬於‘臭老九’之列。”到了甘泉縣,拍戲之余,他們倆推著水車,要把窯洞的水缸一一加滿。坐卡車時,讓別人先上車,他們坐最後的兩個吃土的位置。而且搶最苦的活幹,兩人擡著沈重的碳晶燈上山,所走的坡地石頭風化得厲害。下雪時天昏地暗,兩人走在車輛的前面兩邊探路,稍有不慎就會滑倒,路邊就是峭壁。

以後又奉命重拍《南征北戰》,張勇手扮演原來馮喆演過的高營長。“還是原來老片的導演成蔭,還在原來拍片的山東境內拍攝。那時講‘三突出’,太難了,不可能超過原片。我也演不過馮喆,年齡上我40歲,比當時31歲的馮喆大不少。”

1975年張勇手又接受重拍《海鷹》的任務,在尋找演員的過程中,經推薦發現重慶13軍文工團打揚琴的劉曉慶。“我覺得重拍不行,怕出不了好效果,建議能不能不拍《海鷹》,能不能拍陸柱國新寫的《南海風雲》?”獲準後去山東尋訪扮演艦長的人選,在青島話劇團的演出中,一眼看中飾演群眾角色的唐國強。

歲月沈澱,友情不老。張勇手說,王心剛已近九十,身體不太好,兩人時常打電話問候,一聊就是兩三個小時。“王心剛非常低調,認真演戲,做人老實。”

王心剛曾說過:“張勇手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張勇手樂哈哈地告訴記者:“我不敢說這個話,但王心剛說了,我就認。”

(預告:明日本版刊發《你好,沈虎雛老師》,敬請關註)

文/本報記者 陳國華

張勇手頭像繪畫/袁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