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婆婆死人復活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錢江晚報

即使做好準備,挑選好了最合適的時間出發,國慶回家或者從老家返程的你是不是依然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堵車。

高速這麼堵,為什麼還要堅持回老家?

錢江晚報小時小店群裏一位群主的回答,一下子讓人破防:“只有回家,才能安心。再回杭州,就會有拼搏的動力。”

國慶長假還剩最後兩天,此刻的你回杭州了嗎?回過老家見過父母了嗎?又帶回了什麼?

7個半小時開到家

深夜11點,婆婆留著燈和門

43歲的梅香蓮是小時小店群的一位店主。

她是麗水松陽人,每逢有假期,一家四口人都會開車從杭州出發,一路向南。她有一手厲害的編織手藝,在杭州開店近20年,專門做羊絨的高端定制,還能給賓利補敞篷車軟頂。

今年國慶假期第一天下午,裝著一車的伴手禮,梅姐和丈夫、一對兒女出發了。

“真的是一路堵車。平時三個半小時的車程,這次開了七個半小時。”到家的時候已是深夜11點。

公公婆婆家留了門,亮著燈。梅姐說,那一刻,一路上的堵車都覺得值得了。

老人睡得早,但惦記著在路上的他們,睡得也淺。

一家子到家的時候,婆婆起了床,看到安全到家的孩子,臉上笑開了花。“我們回家,最開心的是老人。”

這幾天的行程,各種聚會,挺熱鬧。梅姐兄妹四人,丈夫也有四兄妹,兩家人都聚在一起。“大伯家的孩子,當兵三年,第一次回家探親,大家聚在一起,聊聊以前,挺開心。”每天,她都會更新朋友圈,都是老家的人和景,百年老屋、延慶寺塔、綠水青山……

相聚一回可以解很久很久的鄉愁

再回杭州,就有繼續拼搏的動力

梅姐還帶著媽媽和公公婆婆一起去海邊,玩沙子、拍照。“麗水的天空湛藍湛藍,水也很清澈,心中有海,哪裏都是馬爾代夫。相聚一回,可以解很久很久的相思愁,再回杭州,就會有拼搏的動力。”

梅姐說,每次回家,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可以瞬間讓自己安靜下來。“你看,同一片夜空,大城市裏能看到那麼多星星嗎?還跟小時候一樣,幾十年不變。”她忍不住對比,在喧囂的城市裏奔波一天天一年年,房子是租的,擁擠的街頭,不寬裕的床頭,休息天的寂寞,無處安放的靈魂,只有回家,才能安心。

千金難買家鄉味

每個人回到家裏,就會變成某個人的小孩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了回家的路。走得再快,也忘不了家鄉的美味。無論幾歲,每個人回到家,就變成了某個人的小孩。"

這是施先生分享在小時新聞後臺“社區那些事”的留言。

在用戶馬女士眼裏,鄰居家紅彤彤的柿子也像一樹樹的鄉愁。

“老家浦江,錯峰回家,吃到了浦江洋芋麥餅。都是最新鮮的食材,燙出來的浦江麥餅,只有浦江人懂,浦江洋芋麥餅,是浦江的叫法,它裏面的餡兒是土豆豆腐韭菜肉。”

馬女士發的帖子是這麼寫的——

“爸媽自己種的青菜、玉米、新母雞生的新雞蛋。弟弟釣來的野生鯽魚,一直養到我們回去這天才下鍋。表哥侄子聚在一起,看到91歲的奶奶還能喝下一兩楊梅燒……鄰居家的柿子樹掛滿了紅燈籠,就像一樹樹的鄉愁。有一個還能回得去的老家,是一件多麼好的事。回去一次,似乎就對得起在城裏打拼的日子,而接下來,又可以滿血復活,繼續努力了。”

唐小姐是江蘇南通人,假期在老家待了幾天,每天的生活不是吃就是睡。

她說,自己只是換了個地方,做著在杭州同樣能完成的項目。但是,感覺就是不一樣。

“這次到家,都晚上10點半了。我媽就等在小區門口,那盞路燈下,就她一個人。”

唐小姐眼睛紅紅。其實,爸媽之前在杭州住了一個月,離開僅僅一周時間,而且唐小姐都三十多歲的人了,可媽媽還是那句話:“我不放心呀。”

爸爸每天都會問一句:“明天想吃什麼?”雖然手藝不好,總想著法兒做些好吃的。

對唐小姐來說,這次回家最大的收獲,大概就是這碗扁豆飯吧。

扁豆、芋艿、肉丁燜的飯,油滋滋、香噴噴。“好多年好多年沒有吃這口了,我平時都不吃扁豆、芋艿,唯獨就吃扁豆飯。小時候奶奶經常做,後來她過世了,就沒怎麼吃過了。”

我和我的父輩

父親在老去,他比想象中更需要我

20多歲的小謝是廣西人,從杭州回一趟家不容易,趁著國慶放假,思前想後還是回了一趟家。

她分享的故事,主人公是爸爸。

“八點就醒了,九點爸爸開始敲門,試圖抓住我賴床,還不忘說:你還是和小時候一樣。我心想:屁,你根本不知道我小時候怎麼樣。

見面的三天,爸爸一直沈浸在得知我抽煙的震驚中。他嘆氣了好幾次:你怎麼大學壓力就那麼大,也不跟家裏說。我心想:我跟家裏說了,只是沒跟你說。

如坐針氈,早上匆忙要離開老家了。

爸爸說給我一個禮物,是一套觸控筆+本子,寫在紙上可以實時傳到電子設備上,結果他突然發現自己把電子設備弄丟了。

爸爸又強迫我看他敲代碼,說要讓我知道“雲”到底是什麼,弄了一會他發現自己又忘了ip。

實在受不了他笨拙的挽留,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看得出,小謝和父親的關系並不親密。

小謝說,小時候的自己就是留守兒童,爸爸很少回家。長大後,她和爸爸的聯系並不多。“估計有兩年沒見面了,這次趁著長假期,跟他見面,他挺高興,說要來接我,特意穿著鮮艷的綠色衣服,可惜我還是差點沒認出他,老了好多……”

直到工作,父親會和她訴說自己的不順。只是電話裏短短的幾句話,雙方無言。

“這次相處的三天,他很努力地在做父親,準備了禮物,雖然沒有準備好;難得地做了早餐,雖然我並不喜歡。場面一度很尷尬,他在試著學會怎麼和我相處,挺笨拙的,但是用心。”

小謝說,她也在思考,逐漸年邁的父親,比想象中需要她。“我也在試著接受他的表達,以後可能會回來得多一點吧。”

回家的意義,有時候也是親情的修補吧。

你呢?你回家了嗎?有什麼想說的嗎?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