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水滿出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溫州三十六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在溫州繁華的五馬街,沿著名的五匹馬雕塑身後筆直的公安路漫步,快到譙樓的東邊,有一條悠長而狹窄的老街巷,老溫州把這裏叫做狀元巷。

狀元巷,一定就和狀元有關嗎?

答案是肯定的。

南宋時期,溫州知州史宜之重建三十六坊,並在郡署前增設狀元坊,以紀念狀元木待問。狀元牌坊曾在這條巷口矗立了數百年,狀元巷因此而得名。

▲狀元巷

木待問中狀元時年僅23歲,是溫州最年輕的文狀元。南宋49名狀元中,比他更年輕的只有18歲的汪應辰、22歲的張孝祥。

木待問還與南宋溫州第一狀元王十朋交情深厚,兩人相隔6年相繼中狀元。相傳南宋乾道二年(1166)溫州發生大水災,王十朋和木待問聯名向朝廷請求賑濟溫州災民,鄉人感恩建王木亭以紀念兩位狀元。

▲王木亭

幾百年來,王木亭幾經毀建,終於在去年的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工程中,重現在禪街溫八中大門口東側。

少年成名 傲視群英

木待問中狀元的過程,頗為符合戲文裏狀元郎的故事套路。

木待問(1140—1211),字蘊之,號抱經居士,溫州人,出生於瑞安藤嶴(舊屬瑞安安仁鄉崇仁裏,今屬馬嶼)。紹興十四年(1144),隨父母遷居溫州城區問政坊(今七楓巷)。

▲七楓巷

木待問的少年經歷,在好友王十朋的詩文中可見一二。木待問天資聰穎,博覽群書,詩文俱佳且工於書法,王十朋稱贊他“少年才氣已超群,場屋能擒錦繡文”。

他少年求學時,正是二程洛學在溫州崛起的時期。木待問曾拜在溫州大儒鄭伯熊的門下,又師從福建長溪知名學者張叔振,還頗受曾任溫州知州的張九成,以及州學教授史浩的青睞。

張九成自己是狀元出身,為官正直,學識淵博,是“橫浦學派”的開創者,科舉史上最年輕的狀元汪應辰就是他的得意門生,在溫州知州任上,他為培養人才做出了很大貢獻。而史浩也是進士出身,受張九成之邀來溫州州學任教,後來得到宋孝宗的信任,從太學博士一路當到參政知事權知樞密院(相當於宰相)。

在名師授業和指導下,木待問學業大進。隆興元年(1163),木待問應禮部試,為“省元”(第一名)。因為這年恰逢孝宗皇帝在守制,罷殿試,木待問以省元為狀元及第。

金榜題名的同時,木待問的才學還得到主考官洪遵(1120-1174)的賞識,將他招為女婿。

洪遵也是出身顯赫,和兄長洪適、弟弟洪邁有“三洪”之稱,三人後來都曾官至宰輔。紹興十二年(1142),洪適、洪遵兄弟同中博學宏詞科,洪遵為狀元,洪適為榜眼,一時傳為佳話;而洪邁則更是鼎鼎大名,人稱容齋先生,是南宋著名文學家,所著的《容齋隨筆》曾是很受毛澤東主席喜愛的一本書。

那一年,永嘉儒風興盛、英才輩出,和木待問同榜進士的許及之,則成了“三洪”中洪適的女婿,成就了一段儒林佳話。

23歲的狀元郎意氣風發,正如王十朋筆下的“成赤壁之捷,年正類於周郎”,人生就像是開了外掛。

工於書法 官至尚書

然而狀元也不一定一路順遂。

木待問先是當了個小官,接著在1170年任洪州府(今江西南昌)通判,居住在溫州老家等待缺位。

誰料這一年,一場大火燒掉了他在城區問政坊的房子,此時,木待問剛好是三十歲。他寫下《忍貧》、《火後寄詮老》等詩。

▲府誌上的溫州府衙圖

木待問善詩文、工書法,與楊萬裏、陳傅良、樓玥等名士交往密切。

陳傅良記錄當時“欲遣問應之,報有意外之憂”,樓玥則寫詩安慰他“王子何妨借人屋,淵明不必愛吾廬。大千眼裏無非寄,三十乘中皆是書”。樓玥與木待問是同榜進士,多次來溫州任職,後來當過溫州知州。

此後,木待問的官路開始順遂起來。乾道八年至九年(1172-1173),木待問歷任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著作郎等。

木待問寫得一手好字,當年秘書省舍中一度有11處牌匾出自他的手筆。可見他的書法在翰墨高手如雲的秘書省中,是獲得上下一致認可的。如今,我們仍然可以從木待問的《謙施帖》中一窺他的書法風采。

▲木待問的謙施帖

木待問的一生,在京城擔任經筵侍講、中書舍人等職,在皇帝侍從官的時間最長,深得宋孝宗信任。他還輔佐太子,後來的宋光宗還給予高度評價,為他題寫過“榮慶”二字。

木待問曾把皇帝賜給他的新茶,贈送給好朋友楊萬裏。是的,就是那位寫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等名詩,與陸遊等人並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裏。大詩人寫了《謝木蘊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一詩表示感謝。

木待問後來還曾相繼出知太平、寧國、福州、婺州。他當太平知州時,上司、後來成為左丞相的周必大給予很高的評價:“茲承均勞禁路,分鎮當塗。民吏交歡,江山增重。”稱贊木待問吏治清明,深得民心。在紹熙四年(1193年)出任寧國知府(今安徽宣城)時,正值荒年,木待問留心賑災救濟,深得人心,為當地百姓稱頌。

他多次上書朝廷察舉賢能,任用賢良,並兩度受命出任禮部主考官,為國選拔人才。在他主試錄取的考生中,有700余人得中進士,其中鄒應龍與同邑的周坦、曹豳等皆出其門下,周坦還高中狀元,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南宋名臣。

木待問一路當到了禮部尚書(從二品),於嘉定五年(1212)逝世,贈少師(從一品),謚“文簡”。

狀元軼事 流傳至今

作為一位本土狀元,木待問在溫州留下了很深的痕跡,除了前文提到的狀元巷、王木亭之外,不少地名與典故都與他相關:

地名

王木亭

南宋乾道二年(1166),溫州因臺風引發嚴重水災,《宋史》記載這年9月12日,“溫州大風、海溢,漂民廬、鹽場、龍朔寺,覆舟溺死二萬余人……”

▲龍灣永中街道峰門山摩崖石刻隸書“乾道二年水滿此地”八字,據說是乾道二年大水災的見證

據永嘉學派創始人薛季宣也記載:“……孤單之族絕者五房,親戚故人半入鬼錄,而又家乏粒食,漂泛無復遺余,妻啼兒號,日日相似,雖無佳況,然視死者將十萬輩,其亦厚矣!”

南宋進士、永嘉學派代表人物鄭伯熊時任國子監丞,他聯合溫籍官員向朝廷奏請賑恤。

王十朋和木待問響應鄭伯熊倡議,聯名具疏向朝廷提出救濟溫州老百姓建議,終獲救災物質及減免稅賦等政策。所以,民間傳說鄉人感恩集資建造了王木亭。亭的位置在四顧橋道司考棚東南(今溫八中附近)。

到了清代王木亭仍在,丁立誠寫有《王木亭》詩:王木爾何神,夏松殷柏例。我思薊門道,臥地受人祭。

江心嶼

江心嶼有王十朋讀書處,又江心寺那副著名的“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的對聯,所以溫州人對狀元王十朋在江心嶼讀書的典故耳熟能詳。

其實,相傳木狀元少年時也曾在江心嶼讀書。後來,江心嶼興建羅漢殿時,木待問寫過一首《建羅漢殿疏》的詩,其中有“一水環流,雙峰屹立;實境勝地靈之所,乃龍遊鳳舞之方”之句。

木杓巷

木待問曾住在問政坊。根據《嘉靖永嘉縣誌》:“問政坊,俗漆坊巷,有井”。後來,漆坊巷因諧音,演變成如今人們口中的七楓巷。

▲三十六坊中的問政坊,在圖一今七楓巷的位置

而根據史料記載,問政坊新橋下,就是今天的新橋頭下,在木杓巷東口,後人分析現在的木杓巷,應該臨近問政坊,可能是木宅巷的諧音。

▲木杓巷進口

木施橋

木待問曾在海壇山悟真觀前建造橋梁,便利行人,後人感恩稱“木施橋”。清丁立誠有詩雲:徒杠民病涉,誰補王政成。清俸可施濟,留得狀元名。”

典故

海壇沙漲

在溫州古城九山之中,海壇山地處鬥口之一,瀕臨甌江,相傳是古人祭祀大海的法壇。在古人的“風水“說中,認為這裏是溫州的“龍脈”所在。

特別是在宋代開始,溫州流傳一句民謠:“海壇沙漲,溫州拜相”。

時年23歲的木待問中狀元後,王十朋在《答木狀元》贊雲:“振賦海之名家,符漲沙之勝地。極書生之榮而還故裏。”“漲沙”即寓意拜相,王十朋46歲才中狀元,故對木待問少年得誌,寄予厚望。

一次木待問生日,他的好友、同鄉甄龍友,特作《南鄉子·壽木狀元》詞祝賀,其中也有:“見說海壇沙漲也,明年。”“明年”,俗言“且待”,言下之意就是調侃木待問當宰相時間“還早呢“。

據《弘治溫州府誌》記載,一直待到南宋“鹹淳間,海壇嶺下江沙忽漲,人以為異”,不久後,德祐元年(1275)陳宜中果拜相,應驗了諺語的預測。明代,山邊江塗又有兩次漲沙,黃淮和張孚敬(張璁)大拜。

潘檉解夢

據洪邁編撰的《夷堅誌》所載,木待問赴京趕考前夕,曾去溫州城東李衛公廟求夢,夢見自己身穿紫衫立於田間,有數千士子擁一口棺材馳去,紛紛回過頭來看他。

後來,木待問請同宿舍的潘檉解夢。潘檉認為:“此夢大吉也,君當魁天下!”他驚問其故。潘檉說,這是升官發財、數千士子回首視則是高居其上之意。後來果真如潘檉所言。

在孫衣言的《甌海軼聞》中,也有《木狀元祈夢》的記錄。潘檉是溫州首位武狀元潘文虎之子,他的詩才在當時很有影響力,被認為是“永嘉四靈詩派的開創者”,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評價“永嘉言詩,皆本德久”。

有趣的是,木待問是洪邁兄長洪遵的女婿。這裏提到,木待問得到“漕薦”,指的是通過漕運系統獲得舉人資格,可以去京城參加省試。

生死之交

木待問不僅為官清正,他的人品應該說也是很不錯的。這從他與名士甄龍友(字雲卿)的“生死交往”中可見端倪。

據周密《齊東野語》所載:甄龍友,字雲卿,以《易》名家,聲名籍籍,公卿大夫見之,無不傾挹。他在天竺寺留下的詩文收到宋孝宗的賞識,皇帝還特地召見了這位“溫州狂生”。

甄龍友和木待問可謂生死之交。

乾道五年(1169)冬天,甄龍友病重,自知不久人世,囑咐其子燒熱水準備洗浴,並且召喚木待問為其操辦後事。

但天色已晚,甄家居城外,城門關閉不得而入,其子只得回來稟告情況。甄龍友說:那就等天亮再說。

次日一早,木待問聞訊趕到。甄龍友高興地說:“吾將行,得君主吾喪則濟矣。”見木待問應允後,他才入浴更衣,與老友作最後訣別。甄龍友“坐而逝”,但一會兒又睜開眼說:“吾儒無此也。”說罷,才仰臥氣絕。

甄龍友死前的重托,足見對好友的信任與敬重。

然而,有說法稱時人對木待問的評價卻褒貶不一。主要是來源於吳子良在《林下偶談》中說他顯貴後侵占老師鄭伯熊宅地,與鄭伯英發生爭執。

但有學者考證認為,鄭伯熊家住八仙樓,與問政坊應該相距比較遠,這個說法無論時間與空間都與史實不符。學者認為,這主要是他與洪、史兩家走得太近的緣故。木待問是洪遵的門生兼女婿,“三洪”均位居三公,地位顯赫,而史浩後來當上宰相,洪、史都是朝廷重量級的大臣,又是“主和派”代表人物,木待問與其親善,因而備受詬病,為“主戰派”大臣所鄙視。

木待問才學出眾,與南宋名臣、以正直出名的王十朋關系密切,王十朋對他贊賞有加,稱其“蔚為邦國之光,奚止鄉閭之慶”。史載他居官清正有政聲,曾上書倡議改革吏治弊端。

另外,古時“文武忠孝貞正”等字都是上等的美謚,百官以謚“文”為榮,木待問死後謚號“文簡”,也從另一面證明他的德行不差。

  木待問的詩文也聞名一時,小編節選其中的兩首詩,供讀者欣賞。

《郊寺》

宋 木待問

紅委墻陰花寂寂,翠滋亭角草纖纖。

風翻書葉常交案,雨壓爐煙不過簾。

《遊雁蕩山題詩》

宋 木待問

懸崖滴溜流瀑泉,巖下斜陽罅裏天。

醉坐此中寒欲栗,卻消酒力阿誰邊。

參考資料:

《翰墨高手、詞華橫溢的溫州狀元木待問》 作者徐逸龍 出自《溫州狀元》一書

《木待問為官有政聲》 馬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