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別人挖苦菜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每年5月20日——22日之間,太陽達到黃經60度,北半球開始全面進入夏季,而這時,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古人稱之為小滿。

《月令七十二候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而這個節氣不僅指出農事,還與我們民族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謀而合:多一分則滿,少一分則虧,將滿而未滿,不滿也不虧,可謂是剛剛好。

著名作家莫言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

月滿則虧,人滿招損,小小的願望與幸福得到滿足,剛剛好,所以小滿榮膺最具哲理的節氣實至名歸。

今年的小滿節氣恰逢“521”表白日,和孩子一起講講故事,以史為鑒,擁有愛的小確幸,不也是人生“小滿”嗎?

1 有“毒”的紅軍菜卻成了國寶級文物

小滿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

我們所講的第一故事就與其中的第一候苦菜有關。

江西蘇區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苦菜苦,花兒黃,又當野菜又當糧,紅軍吃了上戰場,英勇殺敵打勝仗。因此這種苦菜也被譽為"紅軍菜"、"長征菜"。

苦菜遍布全國,因其苦中帶澀,澀中帶甜,還有豐富的營養和藥用價值,我國自古以來也有吃苦菜的習俗,但當年紅軍吃過的苦菜卻與此並不相同。

它高4.5厘米左右,開黃花,略帶毒性,吃完會感覺四肢無力,但就是這種菜,紅軍戰士先把它放在水中煮沸,減弱毒性後將水倒掉,再放清水煮,雖然吃完後肚子脹,拉綠水,手腳也會有些腫,但卻能讓大家暫時充饑,而它也幫助紅軍渡過了一個個難關,最後衝出了敵軍的封鎖。

更令人敬服的是當時任總司令的朱德同誌,他的長征路比許多人還多了五千公裏,光是險惡的草地,就過了三次,為了解決最難的食物問題,他還專門請教當地百姓,詢問高原上可以吃的野菜種類,組建一個野菜委員會,搜尋一切可以吃的東西,編寫成《吃野菜須知》下發到連隊。

而聶榮臻將軍在回憶那段過草地的日子時,曾說道:“天氣是風一陣、雨一陣;身上是幹一陣、濕一陣;肚裏是饑一頓、飽一頓;走起路來是深一腳、淺一腳,軟沓沓、水漬漬……”

但正是有這種不怕困難,敢於吃苦的精神,紅軍度過了艱難困苦的歲月。

平凡普通,連耕牛都不願吃的苦菜,在紅軍史上書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中國國家博物館還專門陳列有兩株風幹了的“苦菜”,作為國寶供大家瞻仰。

2 晉景公“嘗新麥”是悲劇?鬧劇?

小滿第三候,麥秋至。

春末夏初,舊年的糧食往往已經吃光,青黃不接的先民,尤其期盼著“麥秋至”的到來。

到了小滿,如果掐一個麥穗,搓開麥芒,就能咀嚼到新麥的香甜。

而品嘗新麥也意味著身體獲得了新一年的能量,得到了新生的加持,但歷史上有名的“嘗新麥”的故事卻是一個悲劇或鬧劇。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亂,各自為政。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做了一個噩夢,夢見鬼魂罵他。出於敬畏信服,晉景公召來桑田巫解夢。聽了晉景公的夢之後,實誠的桑田巫說:“王啊,你估計是吃不上新麥了!”

罵自己短命,晉景公當然不相信,就向各國求助,秦國給他派來了名滿天下的醫緩。這時景公又夢見兩個小鬼說因害怕醫緩要逃到肓之下、膏之上,果然醫緩來診斷後說景公的病已經 “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但景公還是不信邪,就在丙午日,新麥快要下來的時候,讓人去地裏收新麥做成麥食,又派人把桑田巫叫來,讓他見證自己吃下新麥,然後再把桑田巫給殺了。

誰知正要吃的時候,他的肚子突然疼了起來,只好先把新麥放下上廁所,結果就此掉進糞坑淹死了。

晉景公是失足淹死,還是如廁用力過猛導致疾病而死,不得而知,反正死得有點難看。但這個故事並非杜撰,出自《左傳》,該書向來珍惜筆墨,以言簡意賅聞名,記載這件事就一句話:“將食,脹,如廁,陷而卒。”

而晉景公雖然自身知名度不高,但有好幾個典故都跟他有關,比如病入膏肓,趙氏孤兒。

3 嫘(léi)祖養蠶:無意中的有意

相傳小滿為蠶神誕辰,因此江浙一帶在小滿節氣期間會舉行祈蠶節,祈求有個好的收成。

因為蠶是嬌養的"寵物",氣溫、濕度,桑葉的冷、熟、幹、濕等均影響蠶的生存,也因此古代也把蠶視作“天物”。

雖然蠶很難養活,但蠶絲制成的絲綢華美細滑卻深受青睞,是古代外貿的主要貨物,那蠶是怎麼被人養起來的呢?這其中流傳著一段嫘祖養蠶的傳說。

嫘祖是黃帝的妻子,她賢惠、聰敏,在黃帝戰勝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後,被黃帝委以做衣冠的大任。

為了尋找更好的材料,嫘祖日思夜寐,食不下咽,以致成疾。與她一塊工作的幾個女人就決定上山摘些野果給嫘祖吃,她們跑遍了山山峁峁,最後在一片桑樹林裏發現滿樹結著白色的小果。

采摘回來之後,這些女子嘗了嘗發現沒有什麼味道;還咬不爛,決定放在鍋裏煮,在用棍子攪拌時,大家看到有細絲線纏繞棍上,不知何物,就拿給聰明的嫘祖看。

嫘祖看到這些細絲線,精神大振,詳細詢問了白色小果是從什麼山上、什麼樹上摘的,然後她高興地對周圍女子說:“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卻有大用處。你們為黃帝立下一大功。”

病情好轉之後,嫘祖親自帶領婦女上山,在桑樹林裏觀察了好幾天,才弄清這種白色小果,是一種蟲子口吐細絲繞織而成的。她便把此事報告黃帝,並要求黃帝下令保護橋國山上所有的桑樹林。

無意中的發現成就了有意義的事業 ,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從此,在嫘祖的倡導下,開始了栽桑養蠶的歷史。後世人為了紀念嫘祖這一功績,就將她尊稱為"先蠶娘娘"。

嫘祖是有史籍記載的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華夏文明的奠基人。嫘祖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和精華。

《史記·封禪書》曾記載:黃帝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劉恕《通鑒外記》亦曰: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

講好節氣故事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從中悟到人生哲理是對自身的反省觀照。

晚清名臣曾國藩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就是“小滿”,他在給弟弟的家書中說: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惜福保安泰,他還把書房取名“求闕齋”,以提醒自己不能盈滿。

“花開半開,酒飲微醉”,願我們和孩子一起講好小滿故事,悟得小滿之道,用恰恰好的狀態,從容安然、節節上升、常樂安康。

文/龍飛老師

感謝您的閱讀,關註我了解更多語文學習方法。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