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青翠黃瓜吃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夏日的菜蔬家族中,如碧玉般青翠的黃瓜,是一位婉約溫潤的清秀女子,仿佛剛從詩經中走出來,挾裹著一身清淩淩、綠蒙蒙的青氣。黃瓜口味清涼、脆甜汁多、生津止渴,是老少皆宜的消暑佳品。酷暑盛夏大熱天,莊稼人從田間歸來,又饑又渴,伸手從藤上摘下一根黃瓜,用手上下一撥拉,填到嘴裏咬上一口,大嚼一氣,沒等一根黃瓜下肚,餓意立減,暑熱頓消。

黃瓜嫩時呈青綠色,頂著黃花,遍生短刺,至老則變為黃色,故名黃瓜,也叫刺瓜。黃瓜是地道的舶來品,原產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北部地區,於3000年前開始栽培,隨著各民族的遷移和往來,黃瓜由原產地向東傳播到中國南部、東南至各國及日本等地;向西經亞洲西南部進入南歐及北非各地,後又傳至歐洲各地及美洲。由於廣泛栽培,歷史悠久,黃瓜的品種很多:有果大、圓筒形、皮色淺的南亞型;果實較小,熟果黃褐有網紋的華南型;嫩果棍棒狀,熟果黃白色無網紋的華北型;果實中等、圓筒形,熟果淺黃色至黃褐色的歐美型等。而每一種類型的黃瓜中,又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品種,或粗或細,或長或短,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在我國古代,黃瓜還有一個名字叫胡瓜,據說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據《神農本草經》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得種故名。”又據唐《拾遺記》記載:“大業四年,避諱改為黃瓜,俗又稱王瓜,有春、秋二種。”後趙皇帝石勒是羯族人的後裔,由於自己是胡人,故而反對把北方少數民族叫胡人,為了避諱,將胡瓜改稱黃瓜。傳說石勒有一次大宴群臣,餐桌上擺著一條條翠玉般的胡瓜。席間石勒故意問郡守漢官樊坦,桌上何物?樊坦知道石勒是在考問他,於是畢恭畢敬地答道:“此乃紫案佳肴,銀杯綠菜金樽甘露,玉盤黃瓜也。”這個故事只是傳說,是真是假難以考證。

鄉諺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一把細微弱小的黃瓜種子,清明落入泥土,立夏茁壯成長,小滿枝葉茂盛,芒種嶄露頭角,小暑走向成熟,從種到收,始於希望,結於豐盈,走過了一個個節氣的生命驛站,占盡了春夏時節的美好時光。鄉人種黃瓜,多是見縫插針,巴掌大的空地,搭上幾個黃瓜架,自家吃,也讓四鄰摘。黃瓜搭架,往往和番茄比鄰,像一對好兄弟,誰也離不開誰。鄉間民風淳樸,村人荷鋤而歸,口幹舌燥,嗓子眼直冒煙,路過誰家的黃瓜架,順手摘一根黃瓜吃,是算不上偷的。若是哪家門前屋後空地多,人也勤快,小菜園種下的黃瓜多,自家又吃不完,一大早摘上一簍,挑著挑子,推著車子,遊鄉叫賣,換倆零花錢,補貼家用。

◎本文原載於《科技時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