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爬樓梯摔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訊 有沒有在某個偶然的機會,不經意間看到一張照片,那些定格的瞬間、熟悉的笑容,突然間觸動心弦,讓人感到溫暖而又感慨?

總有一些照片值得珍藏,總有一段舊時光值得念想。

透過珍藏在照片裏的舊時光,我們尋找到了一些與長輩之間的溫情故事。

或是一份養育之恩,或是一個孝親故事,或是一段難忘的師生情,抑或是長輩與他們的長輩之間的故事,都穿越時光,留在了心房。

曬照人:金獎 38歲 個體戶

40年老照片,帶母親看病的故事

前不久,永嘉人金獎的朋友圈曬出了一張40多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中有三個人,他的外婆、二舅和母親。“據說當時我外婆身體不好,我二舅和我媽一起陪她到溫州看病,在中山公園拍了這張照片,那時候我母親還未出嫁呢。”金獎說在這張照片裏不僅看到母親少女時期的模樣,還聽到了一段父輩孝親的故事。

40多年前,當年還只有50歲的外婆突然患病,全身乏力臥床不起,二舅就跟母親帶外婆去溫州市區看病。外婆家住在永嘉縣花坦鄉的一個農村裏,那裏當時不通車,要步行20多公裏到沙頭鎮,第二天再坐3個小時的船到溫州市區,交通極為不便。二舅就找來一輛板車,讓外婆躺在板車上,自己拉著,讓母親在後面推,走了好幾個小時到達鎮上,待到第二天再坐船帶外婆到當時的溫州一醫看病。

經檢查,外婆的身體並無大病,簡單治療後能在家人的攙扶下行走。出院的時候,大家心情好轉,剛好醫院旁邊就是中山公園,想想來一趟溫州很不容易,於是就花了4毛錢,在公園裏拍下了這張照片。“外婆是在我母親和我二舅的攙扶下拍了這張照片,看她的樣子,當時還是比較虛弱的,後來她活到80歲離開了我們。”金獎說自己很少發朋友圈,只是覺得對當時的農村人來說,到城市裏看病和拍照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因此這張照片也顯得特別珍貴,忍不住發了個朋友圈。“我小時候爸媽在樂清虹橋做生意,外婆帶了我幾年。我很調皮,外婆總擔心我受傷,擔心我爬小舅舅家樓梯摔倒,不讓我靠近小池塘,連我拿個小瓶子裝雨水玩,她都怕我喝了。”如今,外婆已經離開他們十幾年了,但金獎對外婆的印象仍歷歷在目。

曬照人:趙雷 62歲 溫州大學教授

一組對比照,穿越60年的母子情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62歲的趙雷翻到與母親的合照,不禁在朋友圈有感而發,引來了眾多好友點贊。60年前,年幼的他倚靠在母親的懷抱裏,60年過去,現在的他已然是母親的依靠。

趙雷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父母都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化學系,母親張靜芳在讀大學之前,曾參軍在部隊文工團工作。在趙雷的印象中,母親很愛唱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紅梅花兒開》《珊瑚頌》……這些都是母親常哼的歌。

也許是從小就受到母親的音樂熏染,7歲時,趙雷就對樂器產生了興趣,特別是笛子。為了支持他的興趣,母親沒有猶豫,買了一根當時最貴的笛子送給他。趙雷還清楚地記得那根笛子的價格:六塊五!在那個工資只有幾十塊錢一個月的年代,這已經價格不菲。但母親一點兒也不心疼,還花了很多心思努力培養他,為他買樂譜、請老師教學。

現在趙雷雖然已經退休,但仍是溫州大學音樂學院的兼職教授。回憶起曾經的求學時光,他說,母親對他的幫助很大,沒有母親的支持和鼓勵,他很難有如今的成績。1982年7月,浙江省高校首次進行音樂專業招生,在備考的那段日子裏,是母親一直在身邊默默陪伴他,不僅充當他的老師,在練笛時指出他的錯誤,還是他堅持下去的精神支柱。最後,趙雷憑借著他高超的笛子演奏技藝從眾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杭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第一批學生。

趙雷的母親今年已經88歲高齡了,但仍把他當成小孩子似的,時常囑咐他在工作之余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趙雷說,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母親能健康長壽,陪他更久更久。

曬照人:張引 65歲 退休教師

10年前照片,竟是最後念想

溫州晚報第三齡學院民族舞班學員張引的手機裏一直保存著一張10年前拍的照片,那是她母親80歲大壽,她一家6口全部趕回遼寧娘家與母親拍的合影。“那時候我們已經在溫州生活了,為了給母親祝壽全部回去了。當時我小女兒還在上大學,大外孫女剛出生沒多久,給我母親抱在懷裏拍了張合影。”

張引與丈夫都是遼寧人,2008年跟隨女兒女婿來到溫州生活。從她出嫁的那天起,她就沒有跟母親在一起生活過。夫家離娘家相隔400公裏,平時往來也不多,就是逢年過節才會回去看望母親。在溫州生活以後,與母親見面的機會就更少了。

在張引的印象中,母親雖然生活在農村,但是出生大戶人家,有思想有文化,還曾當過村裏的婦女隊長,是個既平常又偉大的母親。“我母親會說簡單的俄語和日語,她曾教育我們說,自己會說俄語和日語是因為自己的家鄉被侵略。俄國人來了奴役我們,學堂裏就要上俄語課。日本人把俄國人打跑了,學堂裏就要上日語課。解放了,人民當家做主,就要學好科學文化。金銀財寶背得走,腦袋裏的知識誰也奪不走,歷朝歷代學好知識都不吃虧。”張引說母親的這些話時至今日仍縈繞耳畔,她也經常對自己的兩個女兒這麼講。母親也很愛自己的孩子,對於兒女們的想法和做法,只要是積極的,她都會支持。

2014年,張引83歲的老母親永遠離開了他們,這張照片也就成了念想,一直保存在張引的手機裏。

曬照人:蔡女士 70後 媒體人

因為你在那裏,所以我每年訂《溫州晚報》

去年十月初的一天,蔡女士正埋頭寫稿,手機響起,電話那頭竟是她小學數學老師陳麗華。

自小學畢業後,她與老師已經很久沒有聯系了。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畢業常常意味著失聯。蔡女士時常想起陳老師,就是不知老師的電話,想念卻無處問候。

天意安排。幾年前,蔡女士與陳老師在街上偶遇,蔡女士告知老師自己的工作單位,彼此交換了聯系電話。後來蔡女士更換了手機,沒有保存號碼,她再次和陳老師失去聯系。

跟老師通完電話的那天下班路上,往事一幕幕浮現:課余,老師不僅無償為幾個同學課外“加餐”,還經常往她們口袋裏塞零食,或是一把自家炒的豌豆,或是幾顆糖果。怕稍偏遠的同學回家不安全,陳老師還讓她的先生一一送回家。

記得有一次,平時成績優良的她數學只考了60多分,巨大的落差給了那時小小年紀的她重重的打擊。陳老師註意到她的狀態,語重心長地告訴她:“不管做題目還是生活中遇到問題,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不要在猶豫中錯過。”這句話讓蔡女士一直記到現在。

30多年了,蔡女士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陳老師說過的話:“我到市區開會,但心裏牽掛的還是學生。”好幾次,算準老師回來的時間,幾個同學會跑到車站,踮起小小的腳尖望穿秋水……

“夜幕下,車流中,眼眶不知何時濕潤了。被老師幾十年一直掛念著,我真的很感動。”蔡女士無限感觸。

幾天後的周末,她約上了幾個小學同學去看望陳老師。看到70多歲的陳老師風采依舊,蔡女士和她的同學特別開心。“因為你在溫州晚報,所以我每年選訂《溫州晚報》。”原來,老師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關註著自己的學生……

曬照人:趙娜 39歲 醫生

一張老照片,流淌15年師生情

前幾天,溫州市中醫院神經內科(1)主任趙娜從相冊裏翻出了一張和導師胡萬華的合照,感觸良多。那時,她還是一個初入社會、沒什麼經驗的黃毛丫頭,第一次跟隨科室去洞頭團建。15年過去,現在的她也已經為人母、為人師了。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是趙娜的導師胡萬華醫生常說的一句話。2006年,24歲的趙娜從浙江中醫藥大學畢業,剛進入醫院工作,就遇到了她這一輩子的良師——浙江省名中醫胡萬華。

作為醫生,胡老師在醫術上傾囊相授,給學生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自趙娜跟著老師學習以來,胡老師的門診總是排得滿滿的。現在即使退休了,也堅持返聘為患者服務,這種對醫學事業的認真與投入,使得胡老師一直是趙娜崇拜的對象。

在趙娜心中,胡老師不僅是她的導師,也是她的大家長。在趙娜處於人生各個關鍵節點的時候,在她迷茫的時候,都少不了胡老師的支持與鼓勵。趙娜回憶,考副高的那段日子是她覺得最難的時光,那時剛好懷上二胎,屬於高齡產婦,時常出現孕期的不適癥狀,再加上臨床工作也是最忙的,這讓趙娜感到分身乏術。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下,趙娜產生了放棄考試的念頭。胡老師了解到這一情況,語重心長地教導她:“凡事應盡自己的努力,不要輕言放棄。”短短的一句話,卻讓趙娜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趙娜堅持了下來,不僅順利生產,還成功地考上了副主任醫師。

在胡老師的教導下,趙娜成為了醫院裏最年輕的碩士生導師、副教授、神經內科(1)主任,今年還通過了正主任醫師的考試。她說,感恩師情,胡老師的言行舉止影響她一生,現在她想要把這一份精神傳承下去,接棒老師做好醫學生的帶教工作。

曬照人:張華 55歲 醫生

我和父親手牽手,相互陪伴慢慢走

在龍灣區永興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張華醫生的朋友圈,好友們經常會看見他隔三差五曬出“手牽手”的照片,牽手的倆人正是55歲的張華和他87歲的老父親。“不是矯情牽手,而是我父親患了阿爾茨海默病,不牽著他容易走丟。”

兩年前的某天,張華突然發現父親見面不喊他的名字了,只是禮貌地笑笑。醫生的敏感讓他發覺有些不對勁:“阿爸,我是誰?”父親楞了一下說:“你是我兒子。”“我叫什麼名字?”父親回答不上來……“我是當醫生的兒子。”經提醒,父親才想起來:“你是阿華。”從那時候起,父親的健忘癥狀越來越嚴重。

“我家四姐弟,我爸從小對我們很好,從來沒有打罵過我們。我小時候特別頑皮,他也只是跟我講道理。”張華說,父親突然不認得自己,這讓他常常感到些許傷感,也是從那時候起,他更頻繁地回家看父母,經常牽著父親的手去村口溜達一圈,給父親剪指甲、測血糖、拍照片。

父親每天喜歡去村口溜達,但經常忘記回家的路,錯把鄰居家當成自己家,走進去躺著休息。為了方便父親辨認自己的家,張華在自家房屋前後院都種上花草。剛開始父親還記得,後來父親連這個也忘了。

喜歡騎單車的他經常騎回去看看,父親坐在村口看著他半天都沒認出他,他就牽起父親的手說:“你的指甲又長了,周末我過來給你剪。”父親還沒認出他,他說:“阿爸,你還不認得我嗎?”父親才想起來,說:“阿華,你吃了嗎?”

“屋後的金黃色月季又開了,小時候,您常常牽著我的手,教我慢慢走路;現如今,讓我也常常牽著您的手,陪你慢慢走過春夏秋冬……”張華說,人生最遺憾的事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趁父親健在,自己還有孝順的機會,一定要好好陪伴父親。

本文來自【溫州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