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破舊的教學樓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明天是教師節,我們想給大家介紹幾位有點特別的人,他們人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老師。

他們中,有人不到四十歲就白頭、墊錢背債辦學,有人年紀輕輕卻已支教十年,有人幫失學苗族女孩重回校園,有人在大山裏開起搖滾課堂......

他們放棄了原本優渥的生活,轉身來到偏遠山區,將希望帶給這裏的孩子。

小學校長不到四十歲白了頭,與百位留守兒童同吃住

“農村的孩子,總要有人來陪。”

張鵬程說,自己是“最不像校長的校長”。從事鄉村教育,他一幹就是11年。在他所任教的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清集鎮二郎廟小學,九成學生是留守兒童。

在學校,張鵬程一人擔任多職。英語、數學、體育,都是張鵬程來教。他的辦公椅,已經用了十幾年,破破爛爛,裏面的海綿都露了出來。衣服是剛上班時買的,穿了十年多,磨損得不成樣子。明明是1982年出生,頭發卻已白了大半,孩子們都叫他“校長爺爺”。

初來時學校條件很差,為了留住學生,他自己墊付十四萬元幫助學校改造,經常工資一發就用在了學生身上。最難的時候,學校建設、孩子們吃喝拉撒、老師工資,幾項開支讓張鵬程“信用卡刷到還不上”。

學校學生基本是留守或者單親兒童,甚至有特殊兒童,他們大多都跟著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生活,張鵬程的精力都用在了這群孩子身上。課間,孩子們圍在他的前後左右,拽著他不讓他做其他事情。張鵬程將很多這樣的瞬間收錄成視頻,那就是最真實的鄉村學校生活。

許許多多學生走出校園、長大成人,而張鵬程一直堅守在二郎廟小學。他和妻子吃住都在學校,雖然家和學校不過百米,他們也極少回去。

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如此堅持?張鵬程用有些哽咽但堅定的語氣回答:“農村的孩子,總有人要陪他們。”

海歸女碩士連續10年去湘西支教,她決定把支教當事業

“只要有需要,就會有我。”

93年生的龍晶睛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高中出國留學,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她本可以按部就班地踏進一個順遂的人生劇本。畢業後,許多不錯的機會向她伸出橄欖枝,然而再三思量後,她卻做出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放棄所有高薪工作,回到大山裏,繼續鄉村教育事業。

這不是一個突然的決定,在這之前,她已經支教了十年。總是有聲音質疑她:是在作秀吧?龍晶睛已經習慣了這些不理解的目光,她唯一的回應,就是在鄉村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堅定。

2011年,還在國外留學的龍晶睛趁著暑假回到家鄉湖南,帶著期待與好奇進入山區,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支教工作。龍晶睛與誌願者一邊教書一邊家訪,在一間間簡陋的矮屋裏,她們聽到了一個又一個無奈的故事。單純的孩子們講得雲淡風輕,對龍晶睛來說,卻一字一句都是心酸。

在和孩子們相處時,她漸漸懂得:鄉村教育不僅需要知識,還需要給予孩子們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理想的勇氣。龍晶睛和誌願者在課表中加入了一些藝術課程,並將孩子們的上課日常拍成了抖音短視頻。校舍門口的“國風舞”、田野裏的合唱比賽、樹林裏的詩歌朗誦,都成了她的課堂內容。

如今,龍晶睛和其他1500名誌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了誌願者團隊,在他們的努力下,外教走進了大山深處的課堂,音樂人帶著吉他、電子琴走進田野,熱愛籃球的大山少年來到了城市裏的體育場,她讓學生們看見了更大的世界。

龍晶睛的父親就是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她說自己是個“山二代”。看著孩子們臉上的笑容,龍晶睛總是滿眼驕傲:“常常有人問我支教的意義是什麼,這就是答案。”

“鄉村支教哥”辭職自費支教14年,用堅持守護上千個山村孩子

“照亮一個角落,人生就不算虛度。”

2007年,江蘇無錫的鄒誌鵬無意間看到貴州省大方縣教師匱乏的新聞。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目光激起來了他內心深處的情懷。鄒誌鵬辭去了穩定工作,坐火車、倒汽車、搭三輪,最後又步行,歷經幾十個小時,終於到達了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

當時學校只有三間破舊的教室,學生們連一張吃飯的桌子都沒有,一百多個孩子只有三個老師。因為水土不服,他連續拉肚子20多天,但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眼神給了他力量,想到自己的初衷,鄒誌鵬選擇了留下。這一留,就是11年。

11年間,每年寒暑假,每次30多個小時的行程,鄒誌鵬從未買過臥鋪票。寒暑假他就在老家做零工攢錢,把節省下來的錢全用在學生身上,前前後後資助7萬多元。有學生說:“他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2018年,他看到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需要老師,又再次毫不猶豫地去了河南。14年間,在貴州、河南等地的偏遠鄉村,鄒誌鵬紮根大山深處,從滿頭青絲到兩鬢平添了白發。“照亮一個角落,人生就不算虛度。”這是鄒誌鵬的人生信條。

雲南校長堅守大山八年,讓失學苗家女孩重回校園

“保持善良與熱愛,做好人,做善事。”

在雲南大山深處,有很多苗家女孩因為種種原因無法上學,她們有的早早嫁人,有的跟隨父母外出打工。2013年,殷守福成為新店鄉中心學校校長。下村走訪時,他發現許多苗家女孩都不能按時入學,有些已經十四五歲了,依然不會說漢語。她們無法獨自出遠門,只能在家做些農活。

看到這麼多失學的孩子,殷守福心有不忍。他向女孩們的家人承諾:“你只管把孩子送來,我來想辦法。”他聯系公益組織進行籌款,想盡辦法解決苗家女的教育問題。為了籌集物資,殷守福跑遍了整個鄉鎮,找過很多企業老板、愛心人士,向他們講述下村時的所見所感。

經過半年多的籌備,學校裏終於開設起“苗女班”。班裏的孩子,幾乎都來自周圍的偏遠農村。今年是殷守福擔任校長的第八年,他已經為孩子們募捐到價值一百多萬的物資、近七十萬的現金,三百多名苗家女孩在這裏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剛入學時,女孩們往往不夠自信,也不敢表達自己。但現在,苗女班已經成為學校裏最優秀的班級。殷守福請來外界的專業人士來給女孩們上職業規劃課,她們穿上盛大節日才會穿的苗族服飾,臉上都是自信的笑容。老師問女孩們:“你們會有早早嫁人的想法嗎?”“不會!”女孩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因為我們想繼續上學!”

殷守福知道,這些女孩再也不會被困在大山裏了。

小夥紮根山區支教8年負責十余門課,希望孩子們學會幸福

“這是人生中更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知足。”

大學畢業後,楊飛凡懷著音樂夢想到北京工作,但他心裏一直有個願望:去山區支教——他自己就是留守兒童,大學也是在愛心人士資助下才讀完,一直想為和自己一樣的孩子們做些什麼。

2013年,楊飛凡前往廣西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東山鄉,走進了卡橋小學,見到了學校的孩子們。他自己就是山裏面走出來的孩子,對這些孩子們的生活狀況格外感同身受。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他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楊飛凡為孩子們教授音樂、畫畫、輪滑、舞蹈,還給孩子們上各種各樣的實踐課:理發、廚藝、生理衛生......在寒暑假,他會組織孩子們外出實踐。他把自己的宿舍改造成愛心超市,分門別類地擺放了各種各樣的捐贈物品,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勞動換取需要的物品。

9年來,楊飛凡先後與廣西、雲南、海南等地2000多名孩子進行過交流。為了堅持支教,他每年有一半時間在外出賺錢。帶團、駐唱、銷售……“什麼能掙錢我就幹什麼”。賺來的錢,除了生活開支,他都花到了孩子們身上,自己至今仍是零存款。在一些孩子眼裏,楊飛凡早已成為了親人,“他就像親哥哥一樣,帶我走出大山,給了我實現夢想的機會。”

山區老師在2600米大山上帶學生玩搖滾,為了讓孩子們更自信

“作為鄉村教師,我是幸福的。”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的海嘎小學,位於有“貴州屋脊”之稱的韭菜坪。33歲的顧亞便是這所學校的老師。初來海嘎時,小學瀕臨拆除,只有4個老師,10個學生。海嘎村沒有水電,距離鎮子約20公裏,幾乎沒有交通工具可以到達。

艱苦的條件沒有動搖顧亞,孩子們內向、不自信是他更擔心的事情。 同樣來自農村的顧亞很想改變這一切,他無意中發現了音樂的魔力:孩子們對自己的吉他很感興趣,都想來試一試。

在2600米的大山上,學音樂幾乎是一種奢侈。顧亞在朋友圈征集樂器,校長也幫忙聯系鎮上的其他學校,借來多余的樂器。終於,搖滾課堂在大山上開課了。

顧亞記錄下自己與孩子們排練的點滴,沒想到卻意外得到了許多人的關註。漸漸地,他們有了更多的歌迷,甚至讓他們有機會走出了大山。

政府和好心人幫海嘎小學解決了用水和老師住宿的問題,蓋了新的教學樓。現在,孩子們可以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讀書,樓前還有平整的操場。顧亞也有機會帶著孩子們去外地參加演出,他終於能讓孩子們看到,那些他在課堂上講過的“外面的世界”。

舍棄光鮮紮根山村,在大眾眼裏,他們好像是“不聰明的人”。但很多動人的故事,往往都來自一個簡單而溫暖的動機。

走進大山時,他們面前往往是坑窪的泥路,慢慢地,路修起來了,新的校舍建起來了,他們想陪伴的那群孩子,也長大了。

“頭條好心人”為他們寄去了榮譽證書和禮品,希望這些熱忱的人們,能被更多人看到。

祝他們越來越好,也祝所有老師,節日快樂!

#當鄉村老師遇上山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