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這裏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三棵古樹,前面兩株是側柏,植於唐代,也稱“唐柏”,距今1300多年;另一株是槐樹,為漢代所栽,已經1700多年樹齡。三棵古樹傲然挺拔,歷經風雨滄桑,至今仍然枝繁葉茂,樹幹直徑都超過兩米,需要三四個人才能合抱。古樹後面的建築是岐山“周公廟”,廟內還有漢、唐、宋、元、明、清歷代種植的古樹名木多棵。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扶風知縣楊瞻的《揭周公廟碑記》記載:“臺西一柏,父老謂黃巢之亂,屯兵於廟,斬此以誓軍令,斧痕猶在,半身已枯,而枝葉復榮。”是說側柏曾幾乎枯死,後來又神奇地長出綠葉,古人作詩稱贊“生機不死總由天,一脈根蟠潤德泉。古柏已枯還復茂,獨留瑞物萬斯年。”即為岐山周公廟一大景觀“枯柏復生”。

周公廟全國有多處,最著名的有三座:河南洛陽周公廟、山東曲阜周公廟和陜西岐山周公廟,這三座被稱為“海內三大周公廟”。洛陽有周公廟是因為周公是古都洛邑的首位營建者;曲阜建周公廟源於周公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地位要高於孔子;岐山周公廟位於岐山的鳳凰山南麓,古稱“畢原”,這裏是周公晚年閑居之地,也是周公及其家族墓地,周文王也葬於此處。

周公廟遺址的考古工作開始於2004年,在此之前,陜西岐山縣和扶風縣交界地帶西周都城“周原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已經開展了七十多年,出土了大量西周文物。周公廟遺址的發掘石破天驚,發現了西周城墻、甲骨文、高規格建築以及高等級西周墓葬群,多位考古專家和史學家認為這裏就是周公家族墓地。

位於周公家族墓旁的岐山周公廟始建於大唐剛建立時的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是唐高祖李淵親自下詔修建的,初建時叫“周公祠”。此後歷代皇帝均對周公廟進行過擴建和修葺,官方的祭祀活動從未停止。至今,成為關中地區最大的古建築群,也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一座周公廟。

廟內保存歷代古建築三十多座,依山就勢,對稱布局,總面積達六十二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三公殿”,即周公殿、召公殿和太公殿。周公殿祭祀周公姬旦,召公是周公的兄弟,名姬奭,太公就是著名的姜子牙。另外還有祭祀周公夫人姜嫄、兒子後稷的輔殿,以及大量亭臺樓閣、古碑石刻,共同組成了這座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

那麼,周公是誰?為什麼後世對他如此尊崇?

周公是西周王朝最有影響力的君主,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名姬旦,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我們熟悉的《封神榜》中的主角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其實周公在歷史上的成就、地位甚至要高於他的父親和哥哥。周文王享壽97歲,他共有17個兒子,長子伯邑考,次子姬發繼承王位,三子管叔鮮,周公姬旦排行老四,他還有13個弟弟,周公在眾多兄弟中是最有才能的一位。

周公廟也稱“元聖廟”,何為“元聖”?

孔子被稱為“聖人”,“元聖”是聖人的“前輩”,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源於周公思想,周公姬旦是“儒學先驅”,因此被尊為“元聖”。周公作為西周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

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制影響了我國封建社會三千年,君與臣,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系,這些關系的確立就促成了一個有序發展的社會,更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這就是周公最大的功績“制禮作樂”,使得天下大治,萬民歸心。也是之後孔子周遊列國所倡導的儒家治國之道,也可以說周公廟是中華禮樂文明的發源地。

曾寫出傳世名篇《過秦論》的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如此評價周公:“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可見周公對後世的影響之深,之所以後來被人們“忽略”,是因為唐玄宗李隆基,他對周公在周成王時期攝政稱王、獨攬大權的經歷不滿,因此改為尊奉孔子的儒家思想。

我們現代人對周公的了解最多的莫過於“周公解夢”,其實也是誤解周公了,周公不是“解夢”的,他是經常出現在別人夢中的。出現最多的是孔子的夢中,孔子曾有“吾不復夢見周公矣“之言。因為儒家文化的主導地位,人們就把周公和夢相聯系,常說“夢見周公”。而《周公解夢》只是後人借周公之名所作,流傳於民間,並不是周公寫的“解夢密集”。

說周公是軍事家,也是名副其實,他輔佐武王滅商,並在滅商的第三年平定了兩位兄弟管叔和蔡叔發起的“三監”叛亂,鞏固了周王朝的穩定統治。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繼位,周公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攝政,輔佐成王治理天下,二是主持營建東都洛陽,那個時候叫“成周”、“洛邑”,周朝從鎬京遷都洛陽後,東周王朝建立,周朝又延續了四百多年。

在確立了政治思想和傳承制度,等到周成王成年後,周公姬旦功成身退,回到他的家鄉,西周早期都城岐山,在鳳凰山下隱居,頤養天年。死後葬於鳳凰山南麓畢原的家族墓地。此後,被歷代尊為“聖人”,為他建祠立廟,直到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周公廟古建築群。

這是周公廟後山崖洞內的一尊漢白玉石雕玄武像,傳為唐代雕像,高一米,通體潔白,面部豐滿,披發無冠,赤足戎裝,足踏龜蛇,仗劍而坐。雕鏤古雋,刀法嫻熟,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岐山縣誌》記載:“昔年雷雨大作,山崖崩塌,閃顯而出。”據說撫摸玉石可治百病,古往今來,遊客到此都要摸一摸玉像。

召伯甘棠圖碑,是道光年間岐山知縣李文翰所繪,甘棠樹之圖碑枝幹曲盤,虬態剛健,點畫有力,筆法自然。《詩經·召南》有《甘棠》篇,朱喜集傳“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後人思其德,故愛其樹不忍伐也。”古樹已枯,現在旁邊的樹為老樹新發。

周公殿前的唐碑,為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所立,是青石碑,碑首半圓形素面,與常見的螭道盤龍唐碑稍有差別,碑額刻“潤德泉記”,碑的正面刻唐鳳翔節度使崔珙見泉水湧出之奏狀,中書門下省復奏,唐宣宗手賜詔和崔珙謝賜手詔表,完整記錄了唐代的公文批復程序,是研究唐代公文制度的一個實證。碑文書法蒼勁有力,是標準的唐楷,藝術價值極高,石碑陰面刻《周公廟賦》。

岐山周公廟位於陜西寶雞岐山縣城北的鳳凰山,這裏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周原遺址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史料,周公廟保存著歷代珍貴文物,歡迎喜歡中國歷史的朋友來岐山參觀遊覽。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註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摩旅愛好者,當代徐霞客,用腳步丈量地球,隨時分享旅途見聞。歡迎關註、點贊、評論,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