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快遞單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文 | 張繼平

秋已深。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濟南的秋天》是老舍先生寫景散文中的名篇。這位語言大師將動靜有致、形神俱佳的自然景物呈現在我們眼前,融情於景,極富感染力。在這篇文章中,他充滿深情地描寫濟南秋天的山,“正像詩一樣的溫柔”。

秋季陰雲之際,欣賞“鵲華煙雨”自然是一幅絕妙畫圖。實際上,秋季晴日觀望鵲華二山,更是一幅山水大畫。

作畫以慰故人情

元朝有一位叫趙孟頫的曾在700多年前為朋友畫了一幅名叫《鵲華秋色》的畫作,不料這畫成了傳世之作,現在還被當鎮館之寶,收藏在臺灣故宮博物院。趙孟頫的少年時期是在坎坷憂患中度過的。青年時代,趙孟頫向當地名儒敖繼學習經史,向錢選學習畫法,經過十年的發奮努力,學問大進,成為“吳興八俊”之一,一時聲聞遐邇,達於朝廷。33歲那年,趙孟頫初至京城,便受到元世祖的接見。元世祖贊賞其才貌,曾驚呼他為“神仙中人”。六年後,時為至元二十九年(1292),趙孟頫出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成了一個從四品的“政府官員”。在濟南的三年任上,趙孟頫平冤獄,辦學校,做了不少有益於濟南人民的好事。元貞元年(1295)夏秋之交,趙孟頫借病乞歸,返回闊別多年的故鄉吳興。

生長在吳興的濟南籍詩人周密(公瑾)得知他曾在濟南為官,加上意氣相投、誌向同一,兩人遂成知音。趙孟頫曾寫《次韻周公瑾見贈詩》,既吐露自己如“池魚思故淵”的思鄉情感,又抒發知音難覓之慨,同時對周密的關照表示感激。周密雖是濟南人,但從未來過濟南,對濟南的情況知之甚少。趙孟頫還把在濟南收購的書畫古物拿給周密欣賞,向他講述濟南山川的曠逸秀美,並為他繪制了著名的《鵲華秋色》圖。據趙孟頫在《鵲華秋色》圖的題記雲:“(周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來歸,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註最知名。則可知公謹雖為齊人,生平未嘗一履齊地也。”

那是一幅遙遠的故鄉夢境

《鵲華秋色》圖呈現的是濟南大明湖北面一帶一片遼闊的沼澤地,極目遠眺,一望平闊,矗立著兩座山。右方尖峰突起的是華不註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兩山之間,錯落著楊樹、小松及不知名的雜樹。遠處一排杉樹,郁郁蔥蔥,有些葉已略脫,樹枝分明可見,葉子染紅染黃,這是秋的信息。山羊五頭,散處在簡陋的茅草屋前嚙食。水邊扁舟數葉,舟上漁叟撐篙。岸邊一漁夫持竹竿敲水趕魚,正待提網。《鵲華秋色》圖在趙孟頫滿懷激情的筆墨色彩交融中,帶給了周密一幅遙遠的故鄉夢境。

《鵲華秋色》圖問世後,廣受歷代文人騷客的追捧贊賞。《錦秋老屋筆記》一書的作者,清人朱照曾多年居住在華山腳下的竹甸村,他認為《鵲華秋色》圖是作者“在城隅之間望之”而取景畫成的:“華不註山,正面東南向,在八澗堡、竹甸兩村間望之,豐隆丕大,形如決苞芙蓉,故曰華柎。趙松雪畫《鵲華秋色》,寄貽周公謹密,在城隅間望之,取其側面,乃作單椒尖山。”直接歌詠趙孟頫畫作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由於畫作真本很難見到,許多人便以見到摹本為快事,如任弘遠《詠古今人物》:“濟南秋色畫圖裏,記得王孫貌鵲華。今日得從馬上看,吳興真跡落誰家?”甚至,許多沒有來過濟南的外地文人,也以爭相觀看此畫來作為認識濟南的盛事:“明湖秋水明如練,我在江南不能見。鵲華山色郁蒼寒,我向吳興畫裏看……”至於明清兩代,許多文人墨客來濟南遊覽,都以秋日攀登鵲華兩山為幸事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在濟南還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年,乾隆皇帝遊覽大明湖。他登上鵲華橋,觀賞眼前如畫景色,忽然想起宮中珍藏的《鵲華秋色圖》,便馬上派人去取。畫圖取來後,他對畫觀景,看景品畫,竟興致大發,即興賦鵲華橋詩三首,其中一首曰:“大明豈是銀河畔,何事居然駕鵲橋。秋月春風初較量,白榆應讓柳千條。”乾隆皇帝由眼前的鵲華橋聯想到傳說中的銀河、鵲橋、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眼前的美景實實在在,而神話中的天宮則虛無飄渺,感嘆之余乾隆發出了還是人間大明湖更美好的感嘆。

李白也罷,趙孟頫也罷,還有乾隆爺和老舍,他們留下屐痕的地方不是一兩處,只有濟南如此牽動他們的思戀,什麼道理?因為,濟南有他們魂牽夢繞的“鵲華煙雨”、“鵲華秋色”在。濟南的秋色是畫,濟南的秋天是詩。如詩如畫,這秋景應該是濟南所特有的。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