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油餅油糕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圖片來自百度資料圖)

西部網訊(記者 韓睿) 6月7日是端午節。陜西大街小巷粽子開始飄香,節日氣氛漸濃。端午節,陜西人一般要吃雞蛋、粽子、油糕、麻花,中午要吃哨子面,其中,吃粽子是最重要的習俗。

節日裏,人們吃傳統美食,既是味道,更是情懷。端午節來臨之際,陜西五位網友講述他們的端午美食,以及對節日的兒時記憶。

富平“Valley”:遠離家鄉的第一個端午

粽子,可以說是端午這一天最普遍的美食,粽葉飄香,糯米和蛋黃、棗、豆沙、蛋黃、肉等食材各自結合起來,粘膩卻滋味甘美,一口一口吃進去的都是這個節日的情懷。

來自富平的網友“Valley”說,年年端午節,她都會吃粽子。兒時,是母親包的粽子,後期都是買的,蜂蜜的、甜棗的、豆沙的……盡管餡不同,味道都是一致的甜。

大學剛畢業那年,她第一次離開家鄉,去了千裏之外的上海,那年夏天在那裏實習、工作。記得那個端午,沒能吃上一口粽子,心情很低落。“沒想到第二天,跟我年紀差不多大的同事讓她的媽媽做了一大桌子菜給我們吃,有鹹的粽子,還有南方特色口味的菜式,雖然不慣,卻讓我感覺到了安慰,端午過得安康且快樂。”

油糕,香甜軟糯,在陜西,閻良、寶雞、三原的人都吃它。(圖片來自百度資料圖)

寶雞“一條想飛的魚”:端午節 奶奶親手做給我的五彩手鏈

來自寶雞的網友“一條想飛的魚”說,他小時候到這個季節盼著吃油糕油餅。油糕香甜軟糯,很多地方端午節都有吃油糕油餅的傳統。

他說,兒時印象最深的就是每逢端午節,奶奶都會做五彩線編的手鏈,“這是端午小孩子絕對少不了的禮物,手腕、腳腕都會帶。”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五彩線扔的時候不能隨意扔,講究要扔到河裏,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韓城趙婷:端午節的記憶 外婆做的紅棗甑糕

韓城人這一天還吃甑糕,韓城民俗專家郭德源說:“過去,韓城農村人還是以甑糕為主,多以糯糜子米或糯谷米做成。因為棗和糯米都味甘溫中,有明顯的內補功能,吃甑糕,可健壯體魄,增強免疫力。再者是甑糕便於攜帶。”郭老表示,韓城人“端午節”的過法,與別處不同,是一個風情別具的端午節。

趙婷回憶,每到端午節前,外婆就會做紅棗甑糕,以江米為主食,放多多的紅棗,出鍋後都家裏的小孩都搶著吃,圍在一起吃感覺特別甜,特別香。蒸一頓甑糕,家裏能吃好幾天,可能是那時生活條件有限,覺得吃上一頓香甜的甑糕無比幸福。

黃龍張毛毛:殺只大公雞 燉一鍋肉 就是整個節日了

當代作家汪曾祺寫過一篇名為《端午的鴨蛋》的散文,文中提到他的家鄉高郵在端午節的午飯是要吃“十二紅”的,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其中鴨蛋一定是有的,還講述了孩子們吃鹹鴨蛋的生動場景,從而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念,意趣盎然。

然而在陜西黃龍,端午這一天,人們也會吃鴨蛋,據說是平安、吉祥、圓滿的意思。

黃龍網友“張毛毛”說,除了鹹鴨蛋,她對這個端午節的印象最深的美食還是粽子,因為家裏在農村,沒有很多花哨的吃食,她的媽媽年年都會包粽子,圍著一口大鍋,一邊燒柴火,一邊流著口水等粽子熟,煎熬的等一下午就出鍋上桌了。“再殺只大公雞,燉一鍋肉,就是整個節日了。”

(圖片來自百度資料圖)

石泉李思純:最快樂的記憶 是和爸爸去扯菖蒲

在陜南的石泉和旬陽,那裏的人會在端午節吃大蒜,有蒸有煮。據當地人說,吃了大蒜是敗毒,也就是希望健康的意思,和喝雄黃酒一樣,殺菌。除了蒜,他們還會吃蒸雞蛋、蓮葉夾饃。

來自石泉的網友李思純說,她記得小時候,父親端午頭一天會專門上街從中藥店買回一小塊雄黃,回來泡上白酒,還會在裏面會放幾個獨蒜,據說是為了祛除體內毒素。

每年端午節,一大早就會被父母叫起來,跟爸爸一起去山窪地扯菖蒲和艾蒿,也順便扯一兩種涼性的草藥,這種草藥開著黃色的小花,伸展在細絨毛葉子中間,不香,卻好看。菖蒲長在潮濕的水潭邊,茂盛而蔥郁,綠箭似的,與人個頭差不多,連根拔出,滿手清香……這是李思純對於這個節日最快樂的記憶,一年只有一次,而且是要趕早,去得晚了就沒有了。她會和爸爸一起去,扯夠一年的,然後捆起來放在家裏,後期洗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