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上山撿礦石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礦業界

在江西省於都縣境內有一座鎢礦叫鐵山壟,是全國九大鎢礦之一,是江西稀有稀土鎢業集團公司所屬的骨幹企業。鐵山壟鎢礦1954年建礦,但礦區開采已有80多年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國有企業。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裏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開辦的“中華鎢礦公司”所在地,為粉碎國民黨的封鎖和圍剿做出巨大貢獻。

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贊嘆:“他們所經營的鎢礦,是中國最豐富的,每年生產一百萬鎊這種珍貴的礦物。他們衝破國民黨封鎖,大獲其利。”

中華鎢礦公司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建立領導的第一家國有企業、中央蘇區第一家重工業企業、中央蘇區第一家盈利性企業,被譽為“共和國第一國企”。

紅旗插上鐵山壟

1907年,德國傳教士在江西大余縣西華山發現鎢礦,以後又陸續在崇義、全南、安遠縣境內發現大型鎢礦,從此揭開了中國鎢礦開采的歷史。

華峰,現任江西鐵山壟鎢業有限公司紀委副書記,是鐵山壟的“礦二代”,從小聽著這裏的“烏金”傳奇和紅色革命故事長大。

他介紹說,鐵山壟鎢礦開采應始於1921年。當年,於都縣禾豐鎮的群眾在鐵山壟大窩裏發現了沈甸甸、亮晶晶的黑石頭,可以挑到附近的漁翁埠賣得大價錢。消息迅速傳遍了鐵山壟周邊,方圓數十裏的男女老幼,天一亮,就挑著土箕,帶著飯菜上山撿“烏金”,鐵山壟就此開山。

1929年春末,紅四軍駐紮在分水坳的一個團,組織礦區附近的會昌縣三區七鄉蘇維埃政府采掘。這期間,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紅軍取得了勝利,並使贛南、閩西根據地連成一片,創立中央蘇區。1931年春,鐵山壟鎢礦石改為紅軍開采,並設立公營鐵山壟鎢礦,由胡功克負責管理。

當時鐵山壟鎢礦以紅軍戰士為主力,同時按技術高低、勞動力強弱,每月6元、5元、4.5元的等級工資雇請當地工人,加上勞改隊200多人,共1000多人組成5個中隊、15個分隊,從事鎢礦開采。

中華鎢礦公司舊址

中華鎢砂公司誕生

1930年10月至1931年9月,國民黨軍對紅軍發動了三次“圍剿”,對蘇區嚴加封鎖,布匹、藥品、食鹽等異常缺乏。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成立,毛澤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兼國家銀行行長。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在下屬的10個人民委員會中,沒有設立主管國民經濟的部門。一個擁有300萬人口的根據地,光靠打土豪過日子是肯定不行的,必須因地制宜地發展工農業生產,積極進行根據地的經濟建設。

為了充實國家銀行的家底,毛澤民開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生產經營之中。毛澤民千方百計地搞生產,組織開礦、淘金、造紙、運鹽,還成立廠木柴公司、樟腦廠、淘金小組、造紙廠等。

1931年12月,根據毛澤東有關發展蘇區經濟工作的指示精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財政人民委員部和國家銀行認真研究,提出了“詳細調查、擬定恢復和提高鎢砂生產”的方案。

1932年,毛澤東派他的弟弟毛澤民到贛南調查。為動員蘇區軍民踴躍報礦,毛澤民采用通俗易懂的“四字文”形式親自起草布告:“蘇區地域,遍布寶藏。一旦開掘,國富民強。軍民報礦,一概有獎。”一天清晨,紅三軍團某部的一名小通信員送來一砣烏黑發亮的石頭和一封信來到國家銀行,連同一本介紹鎢礦的小冊子送給毛澤民行長。信中只有短短幾行字,“距我部駐地兩裏,有個叫鐵山壟的地方產鎢砂。紅軍來這裏以前,廣東礦商在這裏組織開采,8塊光洋100斤……”他立即動身趕往會昌縣鐵山壟(今江西於都縣)進行調研,並將調研報告呈送中央臨時政府。他在報告中寫道:“全世界一半的鎢礦藏在我們中國,在我們蘇區。我們應該用力發展生產,以其出口來加緊打破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毛澤民的這份報告引起了中央政府的特別關註。對此,毛澤東躊躇滿誌:“若得贛南鎢礦資源,何愁給養沒有著落?何愁革命不能成功?”兩天以後,這份報告被迅速批復。毛澤民隨即以中央財政部特派員身份,開始籌辦鎢礦公司。

1932年1月中旬,中華蘇維埃的第一個公營鎢礦場正式開張。

毛澤民親赴礦山,坐鎮指揮。他沿著山溝一路察看,了解恢復礦砂生產情況,關心礦區群眾的生活。並及時向當地蘇維埃特支委員會和工會作出指示:立即組織礦工恢復鎢砂生產;像“擴紅”一樣擴大工人隊伍,發動在礦工人動員親戚朋友特別是技術熟練的礦工迅速回礦參加生產;特支委和工會要關心工人的疾苦,盡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為調動礦工挖砂的積極性,蘇維埃政府統一收購鎢砂。隨後,毛澤民又到上坪、庵前灘等地調查,先後恢復了上坪、庵前灘、吳山、蜈蚣山的鎢砂生產。還在會昌縣白鵝墟成立“白鵝洗砂廠”,將公營礦山自產及收購民窿的鎢砂都集中在這裏淘洗,加工成鎢精礦。當年3月,中華鎢礦總公司正式成立。毛澤民以特派員的身份出席大會,並宣布了總公司的組織機構。

中華鎢礦創辦工人夜校

中華鎢礦公司成立半年後,總經理胡功克、苦力運輸工會委員長華太章等人獨斷專權,明目張膽地貪汙受賄,當年秋末冬初,臨時中央政府果斷撤銷了胡功克和華太章的職務,改由毛澤民兼任總經理。

毛澤民吸取教訓,從基層選拔了一批德才兼備的紅軍、礦工骨幹充實幹部隊伍,在每個生產中隊增設了一名指導員和工人長,建立了一套權力集中、運行民主的協作監督機制。以公營鐵山壟鎢礦和白鵝洗砂廠為龍頭,帶動周邊礦區的個體散戶和短期零工,自願結成了盤古山、上坪、蜈蚣山、吳山和庵前灘等5個生產合作社。其中,盤古山生產合作社下設7個大組、130個小組,上坪生產合作社下設4個大組、28個小組,形成了一個分布廣泛、管理嚴密的生產組織體系。公營企業職工按技術高低、勞動力強弱,每月領取4.5元-6元不同等級的固定工資,食宿免費。各生產合作社所產毛鎢砂由中華鎢礦公司統一收購,沒有挖到鎢砂時,公司預付70%的砂款,待後逐步扣還。

毛澤民還從整頓班子和調查研究入手,把中華鎢礦公司領上了大發展的道路。

在與工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毛澤民決定開辦夜校。在第一堂課上,毛澤民就在黑板上寫下了工、人、民三個大字,“工字上下兩橫代表天地,中間一豎就是代表工人階級,不管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咱們工人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鎢礦還是我們蘇維埃政府辦的,是我們工人階級自己的。工人翻身做主了,是大家都有發言權、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時候了。”毛澤民的努力徹底點燃了工人的激情。夜校越辦越大、越辦越好,成了識字讀書、政治活動、文娛活動的中心場所。

在艱苦的歲月中,毛澤民利用群眾大會、工人夜校講革命道理,宣傳黨的主張和蘇維埃政府的政策,號召群眾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革命戰爭。翻身不忘共產黨,在鐵山壟鎢礦工人的心靈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深深紮下了根。

1934年6月29日,《蘇區工人》第22期頭版頭條:“為了粉碎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支援黨的革命事業,鐵山壟鎢礦工人自動報名,累計捐出307天的工資,作為黨的活動經費。”這次捐助活動就是在夜校發起,幾分鐘內就完成了。

中華鎢礦開辦紅軍醫院

據華峰介紹,當時的中華鎢礦公司工作環境非常艱苦。

鎢礦工人與紅軍將士在露天作業的條件下,靠輪手錘打鋼釬,鑿炮眼,碎礦石,用“挖錐”掘鎢礦。用淘船、桶篩洗鎢砂,以肩挑人扛搬運一切物資。掄大錘的戰士和工人一天下來腰酸臂痛,扶鋼釬的手雖然裹了厚厚的破布,也經常被震得虎口開裂。桶洗的戰士和工人們弓著腰使足勁,不停地搖動著沈重的大竹篩,手要長時間浸泡在水裏,像機器一樣。

在鐵山壟挖出的鎢砂,加工成毛砂後,還要靠人力挑到(會昌縣)白鵝洗砂廠篩選,一次來回要走200多裏。大家每天吃糙米、紅薯、南瓜,七天打一次牙祭;住的是工棚和竹片床,棚頂多用杉樹皮或稻草鋪蓋。春天蚊蟲肆虐,夏天悶熱難當,冬天透光漏風。紅軍將士和工人夏天光著膀子,穿著短褲,掛著圍裙,冬天少棉襖,烈日戴竹笠,下雨穿蓑衣。天黑了,點桐油燈,燃松脂,熏得工棚內烏煙瘴氣。

當時的鐵山壟卻是遠近聞名的擺子(瘧疾病)窩,每年春夏之交,蚊蟲肆虐招來此病,染病時痛苦難當。

由於物資緊缺,缺醫少藥,生了病難以治療。毛澤民知道後很難過,他租來民房做門診部,庵堂做住院部,請中醫藥郎中,辦起了紅軍醫院,利用山上富有的中醫藥資源,為紅軍戰士、工人和群眾治病。醫院開張後,憑借現挖現采的中草藥治好了許多人,擺子病得到抑制。但是因為缺少西藥及酒精、紗布、麻藥等急救藥品,輕傷病人只能用破布裹著厚厚的中草藥堅持作業,傷風感冒都要帶病上陣。

中華鎢礦養活十萬紅軍

第四次反“圍剿”獲勝後,中央蘇區進入全盛時期,總面積達8.4萬平方公裏,控制了大部分贛南鎢礦資源。

1933年8月12日,毛澤東在贛南17縣經濟建設大會上做的《粉碎五次“圍剿”與蘇維埃經濟建設任務》報告中,強調了商業貿易工作的重要意義:“一方面把蘇區多余的糧食,有計劃地(不是無限制的)運輸出口,賣得高價,不受奸商的中間剝削,從白區換得現洋,購買必需品進來。努力使明年的收成更加增多,使鎢砂、木頭、樟腦、紙張、煙葉、夏布、香菇、薄荷油種種特產恢復過去的產量,並把它們大批輸出到白區去。比如鎢砂,就是一種很有希望的工業,因為帝國主義軍事工業的需要,這個鎢砂出口是有極大希望的。我們要準備幾千幾萬人去開鎢砂礦。”

據《鐵山壟鎢礦誌》記載,1933年,中華鎢礦公司所屬公營鎢礦開采、合作社收購的鎢砂,總量比1932年增加了將近4倍,僅鐵山壟和盤古山二礦的產量,就由1932年的648噸上升到1753噸。至1934年10月,中華鎢礦公司共開采、收購鎢砂4193噸。鎢礦職工發展到5000余人。為了解決運輸問題,蘇區政府通過苦力運輸工會組織了100多人的運輸隊,負責運輸鎢砂和礦山的生產生活物資。贛縣江口外貿分局有20條木船往返於白鵝墟、三門灘和江口之間,運送出口鎢砂到廣東交易。在蔣介石對蘇區進行全面經濟封鎖時,中共和廣東軍閥陳濟棠的部隊達成鎢砂交易秘密協定,當時100斤鎢砂能賣52塊銀元。中華鎢礦公司作為共和國第一個國有外貿企業和蘇維埃政府唯一的重工業企業,在1932年產鎢量達1025噸,1933年達2600噸,1934年達3925噸,從1932年到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前,共生產鎢礦7500噸,按照當時600大洋/噸計算,折合453萬大洋,占整個蘇區政府70%的財政收入,換回了大量的槍支彈藥、布匹、藥品和食鹽,維持了蘇維埃政府的運轉,養活十萬紅軍,粉碎了國民黨對蘇區的圍剿和經濟封鎖。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時任中華鎢礦公司總經理謝日東,根據國民經濟部的指示,對鎢礦公司做好轉移前的處理工作。采礦的紅軍相聚參加長征,大部分工人加入了紅軍隊伍,亦隨之北上,留下來的工人和革命群眾疏散到登賢縣(於都縣)亂石區,不久組織了一支320人的遊擊隊,與赤鵝、梓山、黃龍、潭頭遊擊隊合並,組成聯合遊擊隊,與來犯的國民黨軍隊展開鬥爭。其余少數工人到親戚家躲藏,公司1000多擔鎢砂挖坑掩埋,中華鎢礦公司宣告結束。鐵山壟鎢礦的開采、銷售逐由礦商接盤。新中國成立後收歸國有,1954年正式建礦,隸屬中央重工業部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中南分局。後隨時代變遷幾經輾轉,如今的江西鐵山壟鎢業有限公司,隸屬江西鎢業控股集團。

華峰表示,由於鐵山壟鎢礦已面臨資源枯竭,正嘗試將既有的紅色資源和現有的工業遺跡統籌規劃開發利用,未來要建設一座中國(贛州)鎢礦博物館,要利用中華鎢礦公司和紅軍醫院舊址,打造紅色旅遊景區,融合礦山歷史、工業遺址、科普教育、山水林田湖草項目和秀美鄉村建設,打造集紅色教育、紅色旅遊、工業旅遊、生產流水線、黨性教育、科普教育、地質公園、休閑觀光、民風民俗、休養避暑於一體的紅色教育旅遊休閑基地,把這裏做成紅色基因傳承的主陣地,做成資源枯竭礦山的轉型樣板。

本文來自【礦業界】,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