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小雞小鴨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位於泉州鯉城區的“中菜市場”並未只留下“買”“賣”的功能,而是通過人們的交流,延續了歷史名城和文化遺產共同珍視的生活空間和精神空間。 本報記者 齊 欣攝

2021年7月,泉州晉江深滬漁港內的船隊在等待開漁季節的到來。泉州成功申遺,也為這裏新增了文化發展機會。 本報記者 齊 欣攝

泉州前後歷經300余年的“造橋運動”,需要大規模使用花崗巖建材,也需要先進、高效的生產工具。鐵制品既是宋元海洋貿易重要出口產品,也會對當時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尋找冶鐵遺址的過程頗費周折。考察隊員先後8次前往安溪地區。在2019年最終發現冶煉鐵渣時,隊員林瀚興奮不已。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照片)

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範圍,已與文化遺產區高度疊加、融合

進入7月,福建迎接世界遺產大會開幕的氣氛已很濃烈。憋了兩年的翹望,開始在福州的街頭巷尾展現、綻放。但在相鄰兩小時車程的閩南泉州,激情被暫時壓抑下來,祈盼化作了刻意的安靜。我們在大會會場進行新聞采訪,也把精力放在關註世界各地發生的情節,只在私下裏為中國的這一申遺項目默默做些準備。

消息是在25日傍晚傳出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獲得評審通過,如願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近年來,還沒有哪個申遺項目能得到如此強烈的社會關註又引人向往。我在26日就到了泉州。那裏依然熱浪滾滾,但這絲毫沒有阻住當地人和遊客的激動與熱情。大開元寺是被列入的22個遺產點之一,位於西街的大門上用了最大的橫幅慶祝申遺成功。我去拜訪時,又恰逢觀音菩薩成道日,這在許多泉州人心頭也是件大事。當地人非常願意和我一起分享這種加倍的喜慶,在傍晚一邊喝茶說史跡,一邊讓我品嘗了用冰糖和糯米制作、重達48斤的“祈福米龜”。傍晚的泉州最是令人印象深刻,夕陽、高溫將遍布古城的紅磚建築色彩渲染得更為濃重。當地黏土富含三氧化二鐵。唐宋開始以之燒制成磚,色彩貼合閩南人熱情豁達、喜好吉慶、敢拼敢贏的秉性。如果說要選用一個顏色來代表這座匯聚了閩南文化的城市,那我首推紅磚之色——只有去體驗了更多的文化遺產區,領會了東海的藍、唐宋延續下來的花崗巖石建築的淡灰或加上瓷器的歲月釉彩,此時才會覺得泉州還可有更寬廣的選擇。

這座城市在1982年被列為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我每次去泉州,都以中山路為軸浸入城區深處。以前只需記錄名城變化;現在則須心中明白:名城核心區也幾乎全部重疊成為遺產區的一部分。我特意起個大早去看著名的“中菜市場”。申遺成功後,許多泉州舊時珍貴影像又在網絡上開始熱傳。將20世紀80年代拍攝的泮宮菜市場畫面與今日比對,除了攤販不再挑賣剛孵出來的小雞小鴨,特有的喧囂還在,魚攤仍然擁有最大的陣容;各種勾人食欲的魚羹、魚丸,也還保留了原有的模樣。但如果仔細觀察,顯而易見的變化是周邊新出現了眾多考古工地和隨處可見三角形的遺產區界樁。

雖然遊人熙攘如織,但早市時光仍是屬於泉州人的!水溝巷和竹街一頭連著中菜市場,另一端連著三義廟和南薰門遺址。我特別喜歡在這個位置來看清晨過往:南薰門遺址碑周邊的廟宇早早就擺出茶桶供路人解暑;老人買菜路過,很自然地在香火縈繞的香爐前略微停步,合十祈願。這片市井中又密布了許多遺產點。與三義廟一墻之隔,就是一個遊人尚未光顧的重要遺產:市舶司遺址。市舶司設置於1087年,當年就位於晉江江畔,是宋元國家政權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這裏的考古發掘已經持續了3年。我去現場看的時候,宋元時期的地面遺跡已經出土並被確認。考古工作者說,這應屬於官方所有的較大型建築的地面……

就這樣,在歷經多年未曾放棄的努力後,在2021年那個炙熱的七月,泉州從一座歷史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恬靜、自如地變為一座全新的世界遺產城市。

如果設立一條“泉州小道”遺產體驗線路,那麼“零公裏”應該在哪兒?

深滬是個夏日安靜的小鎮。目光越過深滬灣,可以看到遺產點萬壽塔矗立在直線距離11千米外的北方山巔。宋元時起直至近代,萬壽塔、六勝塔一直都是海船抵達泉州港的航行地標。兩座塔的形象也出現在古代沿海地圖和航海圖中。最珍貴的是,這些地標環境特征,至今仍清晰可辨。驕陽下海風拂動,總能給擁在漁港上的慕名眺望者帶來絲絲愜意。但只有當年遠航抵達的人看到這一切時,那才真的稱得上是心情酣暢。

與遍布泉州城內外的諸多遺存一樣,萬壽塔也以花崗巖建造,是一座仿樓閣式空心石塔。塔自身有21米高,天氣晴朗之時,遠在25千米之外的航船都能看到它。

深滬鎮與石獅接壤,經濟實力強勁,曾被授予“中國內衣名鎮”。這裏歷史上出海人多、華僑多,人才輩出。我到鎮上的時候恰逢休漁期,也就沒能見到熱鬧的碼頭魚市。港內的漁船整齊排列,桅桿密集得如同水上的森林。待到8月下旬休漁期結束,這個小鎮才會蘇醒過來。

也許很快,文化遺產資源會讓這裏變個樣子……

從哪兒開始去理解作為世界遺產的泉州?與“紅紅火火”逛名城的旅遊打卡方法不同,“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描繪了一個1000年前的人類生活空間,但是能“看”到那個泉州並非易事——既需要專業的導引,更需要個人“安安靜靜”地感悟。我像許多人一樣,一直想象著能在煙雨中、甚至在波濤中進出深滬灣和泉州灣,盡可能地貼近公元10至14世紀的季風季節,像航海者那樣手搭涼棚般地尋望萬壽塔和六勝塔。海況允許的前提下,當年的商船一鼓作氣北上,半天時間就能穿過大墜島、小墜島抵達石湖碼頭和江口碼頭。刺桐港和泉州為航海者展開懷抱,帶來欣喜。

我覺得深滬鎮能夠輕松、真實地實現這願望中的一切!離開漁港時,我已經開始在盤算這條理想中的遺產價值體驗線路並將它稱之為“泉州小道”。體驗泉州的“零公裏”,應該遠遠地從數十公裏之外的深滬灣啟航——畢竟,當世界遺產委員會委派的國際專家前來評估時,也是從這裏登船,眺望著那兩座著名的航海地標,漸漸駛入了這個“海絲”時代的繁榮世界。

泉州系列遺產,多涉及石建築、石材料和石工藝,後期保護需要極高專業經驗。

我在泉州的采訪,主要放在了兩個方面:辨識這一系列遺產的空間範圍、體會遺產價值的真實可信。這些遺產為何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實性?考古發掘、文獻記載和石匠都“幫了大忙”。遺產中的石質內容易存有更多的歷史信息。22個遺產點中,有17個涉及石建築、石材料和石工藝。九日山祈風石刻、老君巖造像、伊斯蘭教聖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以及體現運輸網絡的洛陽橋、安平橋、順濟橋、江口碼頭、石湖碼頭、萬壽塔和六勝塔,更可直接看作閩南石匠的傑作。

蔣欽全就是一名這樣的石匠,早就列在我的采訪名單上。他的古建維修團隊曾參與修繕了泉州的多個遺產點。此次,我想通過他來看看泉州保護文化遺產的維護水平。

我只問了他兩個小問題:如何選料?怎麼修的?

“幾乎都要使用先人傳統的建造方法來做維修保護。”蔣欽全非常儒雅,保持了閩南老一代生意人的醇厚與睿智、慷慨與節儉。他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每當談及自己的維修思路,則總與宋時《營造法式》相比對,強調有法可循。

從1981年開始,文物部門對多年失修的萬壽塔進行搶救維修。塔上的拱石、檐石都是各層的出檐石,損壞最多、最嚴重又被疊壓在塔身石之中。維修工程就是要抽插更換那些斷裂破損的石料,又必須計算精密,不能失去任何承重平衡。這個工作如同當代和古代的石匠一起在玩“抽積木”冒險遊戲。

蔣欽全生於惠安崇武的石雕世家。祖父蔣梅水與叔公一代在臺灣和東南亞等地留下諸多設計、雕琢的大作。“那些萬壽塔斷石的殘部,只能用鋼釬慢慢從塔身上破碎取出;然後測量尺寸與入石深度,按原樣材料進行加工、做舊、校正定位。由於吊裝復位難度較大,采用了自制吊裝機械。”他總是很清晰、很親切地描述那段過程,仿佛是在享受含飴弄孫的趣事。

維修團隊用了兩年時間,把萬壽塔990余塊構件修補復原完畢。

我實地去看了2017年新維修的六勝塔。塔身已經恢復了當年的雄偉,新舊石料搭配得當,渾然一體,顯示了可以信賴的閩南石工傳承水準。六勝塔的維修技藝更為細膩,使用了特有的糖水灰漿勾縫工序,工匠們將蠔殼灰、淡水河沙、糯米漿和紅糖水各自預先加工再混合,灌入到石縫中,以此確保持久的穩定。

以十二世紀初的南宋紹興年間為代表,泉州經歷了前後300余年的“造橋運動”。現存建造朝代明確的橋梁有318座,其中創建於宋元時期的有175座。泉州“申遺”時,就將其中3座著名的石橋列入了系列遺產範圍。

2006年和2007年,在經歷了臺風“桑美”“聖帕”侵襲後,遺產點安平橋部分橋板傾斜、斷裂和缺失,部分欄板松動、斷裂和缺失。2007年蔣欽全團隊負責對安平橋進行了搶險加固;在2013年、2015年再次進行局部保護修繕。

在采訪時,蔣欽全有一個細節給我印象很深:他用極短的時間,就在現場描畫出了安平橋的正剖面和俯視圖,一目了然地演示了古人的造橋智慧。“我覺得申遺以後,泉州對古建築的保護水平應該會更科學化,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也會堅持下來。”他從自己的視角,詮釋了自己熱愛的這座城市的未來。

……

無論你到過多少次泉州,甚至你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在2021年的7月,都難以立刻而恰當地描述這個新晉的文化遺產之城。

即使一座城市擁有足夠多的遺產數量,也並不天然地就能成為世界遺產城市。真正的世界遺產城市,應該具有相互關聯、可闡釋的遺產地空間和可見、可感知的遺產地精神。“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也因此提供了一次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未完待續)

鏈接

安平橋是怎麼修的?

安平橋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進行搶救性維修時,拆除斷裂橋板是非常謹慎的系統工程。每塊橋板長約5-11米,橋面不能使用運輸車輛。所以在每一座橋墩上沿途墊上枕木,上鋪四條槽鋼,槽鋼上鋪上滾動軸來運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