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載梧桐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形成崇尚科學的風尚,讓更多的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誌向。“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要構築集聚全球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專業人才來華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重要講話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是在中國文化中流傳已久的一句格言。從用典的角度探究,這句格言的出處非常早,較早就可以見於《詩經·大雅》,其中有一首詩《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菶菶萋萋,雍雍喈喈。”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鳳凰鳴叫表示吉祥,停在那邊的高岡上。高岡上面生有梧桐樹,面向東方迎著朝陽。梧桐枝葉茂盛繁密,鳳凰鳴聲和諧悠揚。

《詩經》,我們都知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值得註意的是,這部典籍的價值並不僅僅是詩集,而且具備重要的文獻價值,記錄和反映著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卷阿》詩,借君子之遊而獻詩以頌,透露出一派雍容祥和的盛世氣象。全篇規模宏大,兼用賦比興,如以“如圭如璋”比賢臣,以鳳凰百鳥比喻“王多吉士”、“王多吉人”,又以高岡梧桐、鳳鳴朝陽,渲染出政通人和的氣氛。清代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稱:“蓋自鳳鳴於岐,而周才日盛……才德具備,與吉光瑞羽,互相輝映,故物瑞人材,雙美並詠……”

鳳凰,亦作“鳳皇”,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較早可見的明確文字記載,是《山海經·南山經》,其中記載有一座丹穴山,山中多出金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如果見到鳳凰,則預示天下安寧。《莊子·秋水》也記載了一則故事:莊子告訴惠施,南方有一種鳳凰鳥,“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梧桐,是我國有詩文記載的著名樹種之一,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高潔美好的品格,《尚書》《莊子》《呂氏春秋》等先秦文獻多處提到梧桐樹。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曾建梧桐園,在園子中遍植梧桐樹。

梧桐除了有品格象征和觀賞價值,還有器用之美。中國的古琴,就多用梧桐木制作。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蔡邕根據木頭的長短、形狀,制成一張琴,彈奏起來聲音不凡。因為琴的末端留有燒焦的痕跡,所以取名為“焦尾琴”。該琴一直被歷代所寶,到了明朝之後失傳。後世多以“焦尾琴”,比喻歷盡磨難的良才。

齊國國都臨淄的一處城門名為“稷”,齊國君主在此設立“稷下學宮”招攬天下英才。齊國為稷下學者提供優厚的待遇,修建“高門大屋”,政治上授以“上大夫”,鼓勵人才著書立說,吸納他們有關治國的建議。因此,吸引了眾多的天下賢士匯集於稷下。《史記》說:“是以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稷下學宮人才濟濟,包含了當時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學而言,有宗師級人物孟子、荀子等。這不僅帶來了齊國的繁榮昌盛,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先秦思想寶庫,促進了文化的繁榮,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們結合國情,從革命鬥爭的需要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不斷探索知識分子工作,逐漸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知識分子政策,為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1939年12月1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就強調“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對於知識分子的正確政策,是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無論是數千年的文明史,還是百年來革命、建設、改革開放歷程,我們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就是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我們始終堅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鬥中來。今天,偉大事業的發展,更加需要我們能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裏馬競相奔騰”。(穆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