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大個生殖器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2020年12月下旬,《New Cavernicolous Pselaphinae from Sichuan, China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來自四川的洞穴蟻甲新種(鞘翅目,隱翅蟲科)》)一文在國際昆蟲學期刊上發表,第一作者是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殷子為,第二作者是來自成都的何力。

↑此次發表的3個新種。

發表昆蟲學方面的學術論文,對電氣工程師何力來說,已然不新鮮。不過,這次文章描述的3個新種對他來說很不一般:3個來自四川洞穴內的蟻甲新種,是四川地區首次記錄到的洞穴蟻甲。

蟻甲體長在0.5-5.5mm之間,甚至不及一粒米長,若非有意識地尋找,是很難在溶洞內與它們相見的,加上國內洞穴探索的小眾,這些都解釋了“四川首次記錄它們”為何來得這麼晚。

事實上,這3個新種被發表的背後,是去年何力與搭檔們對二三十個洞的探索……

第一次相遇:

溶洞裏的蟻甲,“酷似螞蟻的甲蟲”

作為一名昆蟲愛好者,何力第一次在溶洞裏碰見蟻甲,是2019年8月。他印象中,那次與搭檔李圓去北川縣的犀牛洞,原本目標是一種盲步甲,不過在洞內翻石頭的時候,“在洞口的微光帶發現了一只蟻甲。”接著,在更深處位置一塊大石上,一只快速奔跑覓食的個體再次出現。

↑何力(紅衣)與搭檔李圓在洞口微光帶進行采集。

何力介紹,蟻甲是一類外形酷似螞蟻的甲蟲,分類學上蟻甲亞科棣屬於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世界範圍內已知蟻甲種類超過10000種,中國已知400多種。

標本隨後被寄給上海師範大學從事蟻甲亞科分類研究的殷子為副教授。經鑒定,初步推測該蟻甲為鬼蟻甲屬(Batrisodes屬)的成員。不過遺憾的是,這次發現的蟻甲均為雌性,無法進行進一步的鑒定和描述。

何力解釋,對於多數昆蟲而言,雄蟲及其生殖器的形態特征,是鑒定及描述新種的重要依據。

不過何力依然很興奮,“我雖然早已聽聞一些溶洞內有蟻甲存在,但這是我第一次親自在探洞過程中發現蟻甲。”之後,他在探洞時有意識地留意蟻甲。

2019年年底的一次探洞中,何力與蟻甲再次相見,這次地點換在了眉山市仁壽縣的黃鼓洞。進洞不到5分鐘,何力與搭檔便在洞口微光帶的石頭下翻到了蟻甲;因為在洞裏無光的黑暗帶蟻甲沒了蹤影,何力推測,黃鼓洞與犀牛洞發現的蟻甲有一點相同,即都是生活在洞口微光帶的一類洞穴蟻甲。

↑進入眉山仁壽黃鼓洞。

↑何力(紅衣)與搭檔在黃鼓洞。

神秘洞穴新發現:

“可能是極度洞穴化的一類蟻甲”

何力介紹,“洞穴蟻甲”經過長年繁衍演化,身體形成了一系列適應性特征:體色變淺,體型附肢修長,視覺功能退化,復眼變小或消失,後翅退化,喪失飛翔能力等。他舉例,犀牛洞中遇見的蟻甲腿部和觸角都相對更加細長,是比較明顯的洞穴化特征。

何力與蟻甲的緣分沒有停止。2020年3月初,他與搭檔又出發,最初的目的地是彭州市白鹿鎮一處名曰“黑風洞”的地方,但卻一直沒找到洞口,當地村民也不知道。不過村民提到了另外一個叫做“二十洞”的溶洞,“說內部並不大。”他們決定去看一下,“來都來了。”

幸虧有村民帶路,到洞口以後何力與搭檔註意到:洞口位於一處小山丘下的灌木叢中,很隱蔽。洞口比較狹窄,一個人匍匐著才能進去,較瘦的搭檔李圓先進去,“1分鐘,他就朝外面喊:進來吧,裏面寬敞。”

何力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二十洞”分為上下兩層,由一個豎井通道連接,不過確實很小,“兩側擠在一起,可探索區域應該不足100平方米。”

↑在彭州進入“二十洞”。

進洞後,照例是一番翻找探索,在下層較潮濕的亂石堆裏,一種蟻甲出現了。與8月份犀牛洞的發現不一樣,何力介紹,“二十洞”洞口狹小,並且帶有一個彎曲,“洞內部可以說是沒有微光帶的,下層發現蟻甲之處更是完全處於黑暗之中。”他判斷,這極有可能是一種極度洞穴化的蟻甲,“犀牛洞的發現應該是一類生活在溶洞微光帶的洞穴蟻甲。”

離開“二十洞”後的一周,何力與搭檔又去了眉山仁壽縣,一天的時間裏進了兩個洞:孟家洞與神仙洞。兩個溶洞內,他們都找到了蟻甲,與黃鼓洞內發現的形態特征極其相似。而在神仙洞中,還發現了一只蟻甲,個頭比平時見的都要大上一號,腿部修長,復眼幾乎消失,“這是一個極具洞穴化特征的種類。”

↑在神仙洞內搜尋。

3個新種被發表:

“四川地區首次記錄到洞穴蟻甲”

從3個洞穴中采集到的蟻甲,被何力制作成標本,寄到了上海師範大學從事蟻甲亞科分類研究的殷子為副教授那裏。從殷子為那裏,何力收到了好消息:3種蟻甲均為尚未被描述過的新種。其中,發現於仁壽黃鼓洞、孟家洞、神仙洞的小型蟻甲為同種,棣屬於隆脊蟻甲屬,是國內該屬的第一個洞穴成員;來自於彭州“二十洞”的蟻甲棣屬於穴蟻甲屬,是一類典型的穴居蟻甲;神仙洞裏的大個“獨苗”,很幸運是一只雄性個體,它棣屬於幽蟻甲屬,是國內洞穴化程度最高的一類蟻甲。

很快,殷子為完成了3個洞穴蟻甲新種的解剖、比對、測量及描述工作。經過商量,3個新種命名被確定。何力介紹,發現於仁壽黃鼓洞、孟家洞、神仙洞的蟻甲被命名為穴居隆脊蟻甲(Batrisocenus cavernicolus),“種名cavernicolus源於該新種洞穴棲息的習性”;另一個被命名為彭州穴蟻甲(Tribasodites pengzhouensis),“種名pengzhouensis源於該新種的模式產地彭州”;而大個頭蟻甲被命名為李氏幽蟻甲(Zopherobatrus liyuani),“種名liyuani源於我的采集搭檔,同時也是3個洞穴蟻甲新種的共同發現人——李圓先生,感謝他的協助和支持。”

2019年12月下旬,文章在線刊載於國際昆蟲學期刊《The Coleopterists Bulletin》,殷子為是第一作者,何力是第二作者——他有些激動:“3個來自四川的洞穴蟻甲新種正式發表,這也是四川首次記錄到洞穴蟻甲!”

↑論文。

■新聞多一點

為何這麼晚才首次記錄到它們?

殷子為確認,此次發表的3個新種確為四川地區首次記錄到的洞穴蟻甲。為什麼“首次記錄”這麼晚呢?

他認為,關註洞穴生物的人比較少,發現時間就比較晚。何力告訴記者,蟻甲體型迷你,體長在0.5-5.5mm之間,日常生活中人們很難留意到它們,加上洞穴探索在國內很小眾,尤其是四川洞穴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尚不及貴州、廣西、雲南等地。

他也提到,大家只看到了遇見洞穴蟻甲的經歷,“事實上我們去年探索了四川地區大大小小二三十個溶洞,才有了這3個新種的發表,平均探尋五六個洞能遇到一種蟻甲就很不容易了。”何力的經驗是,即使進了洞,若非有意識尋找也斷難遇見蟻甲。“此前國內已知的22種洞穴蟻甲,都是由專業昆蟲研究學者發現的。”殷子為也強調,何力和他的搭檔們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對洞穴生物群開展探索,“沒有他們的工作,就不會有後續的相關研究。”

紅星新聞記者 彭亮 圖據受訪者

編輯 彭疆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