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用鎬刨地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把更健康、更安全的蔬菜送到大夥兒的餐桌上,這是我的心願。”說這話時,37歲的董誌偉,正貓著身子,鉆在體感溫度超40℃的悶熱大棚裏揮汗如雨。皮膚曬得黝黑,腳上布滿了泥土……他要把剛剛收拾出來的菜地重新旋一遍。

“京津蔬菜第一村”來了80後農民

早上4點40分,在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的8號大棚裏,菜農們正為新一天的農活做準備。

“先把小白菜、油菜、快菜、奶白菜弄出來,一定註意把黃葉摘幹凈。”給工人布置完活,董誌偉開始挨個大棚轉,他要看看蔬菜的長勢,有沒有病蟲害。然後,對大棚進行澆水、除蟲、清理……這些都是他每天必須要幹的活。

這些工作每天都要持續進行到下午五點左右。五點之後的時間,他們重復著一早開始的采摘工作。就這樣,一年365天,每天如此,周而復始。

采摘蔬菜

采摘小西紅柿

董誌偉的農場目前有19個日光溫室大棚,占地面積大概36畝多。與傳統農業種植單一蔬菜不同,這裏每個大棚都種了多種蔬菜。“有的蔬菜喜歡熱,有的蔬菜喜歡冷。我們會根據蔬菜的習性,把他們種在不同的棚裏。”

記者看到,每個大棚大約有3-4個品種的蔬菜。“每個季節都有20多個品種。”董誌偉說。粗略計算,這19個大棚如果滿負荷生產,大概能提供350個家庭全年的菜。

董誌偉分裝小西紅柿

辭去年薪20萬工作

2006年,董誌偉從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畢業,本科學自動化電氣技術專業的他在外企找到了一份工作,做船舶甲板機械。他從一名調試工做起,一直做到工程師。

大學畢業就職外企

董誌偉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長期在外出差的狀態,一年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外地。因此,他和妻子趙璐在大學畢業六年後才結婚。轉年,趙璐懷孕。“那幾年,經常有媒體報道農殘超標。”董誌偉說,出於對孩子身體健康的考慮,想選擇一些健康安全的蔬菜給家人吃。

恰好那時候,通過大學同學,董誌偉了解到第六埠村有很多綠色無公害的家庭小菜園,能給大夥兒種放心的蔬菜。於是,他和同學從北辰開車來到這裏,找到了老徐家大棚。

“當時找到徐大哥家,正好他那裏有空著的地兒。”董誌偉就和他的兩個同學一起,包了老徐家差不多半個棚。就這樣,由當地村民徐忠金負責種植,專供他和同學兩家全年吃菜,這是董誌偉第一次接觸到綠色無公害蔬菜。這一吃就是兩年,其間,他發現身邊的人也越來越重視飲食問題。在有得選的情況下,更多的人願意首選綠色食品。2015年,董誌偉做了一個決定,他辭去了年薪20多萬的工程師工作,準備一門心思搞農業。雖然說下了決心,但他心裏還是有些遲疑。

董誌偉不怕吃苦,可是畢竟行業跨度比較大,對於自己以後能否堅持下去,他心裏沒有底。而在老徐家吃菜的過程中,董誌偉看到了種植綠色無公害蔬菜這個行業的希望,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朝陽產業。

盡管對這個行業充滿了信心,但畢竟祖父輩和父輩都沒有搞農業的,董誌偉又不是學農學出身,到底能不能做好這個行業,他心裏沒有底,但還是想嘗試一下。可是,讓董誌偉沒想到的是,他把這個想法跟家人說了以後,遭到了全家的反對。董誌偉是家裏唯一一個男孩,用家人的話說,就這麼一個獨子,從小到大寵得很。在還沒上大學之前,他在家裏連笤帚都沒摸過。因此,父母勸他別辭職,或者換個行政方面的工作,可是從小就犟的董誌偉說什麼也不同意。“想趁著自己年輕去創業。”董誌偉坦言,自己在工作方面還是有點兒野心,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件事。

勸也勸不動,父母只好依了董誌偉。

突然間辭去工作,董誌偉的同學、朋友雖然詫異,但對於他決心要做的這件事充滿信心,李春松就是其中一個,他是董誌偉的大學同學,也是室友。李春松還清楚地記得,在上大二時,他們搬到總校,宿舍當時特別淩亂。董誌偉就跟室友提出來,要利用暑假的時間把宿舍重新整理一遍。

舍友們以為整理一遍,最多也就是掃掃房。可董誌偉卻提出來,要做就做到最好。他買了油漆和漿子,把宿舍全部粉刷一遍。“就連玻璃都擦得鋥光瓦亮,就這個活,他自己站那兒幹了得有兩天。”李春松回憶道。

這股子認真勁兒不僅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董誌偉更是如此。曾經的他,作為一名甲板機械調試工程師,經常要對新設備進行調試,還沒有運行過的設備容易出現一些問題,需要董誌偉排查。在測試的過程中,每一個細節他都不放過。

董誌偉調試設備

從船舶甲板機械到種植蔬菜,跨度如此大的轉型,在董誌偉看來並沒有太大變化。“原來對的是機器,現在對的是菜。”就這樣,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從一個消費者轉變成了一個從業者。

董誌偉在大棚

非專業出身學種菜

辭職後的董誌偉,帶上之前存下的50萬積蓄,從津南來到了第六埠村。當時,正好趕上老徐家新建大棚。

老徐家兩口子聽說董誌偉有了種地的想法,覺得他在開玩笑。作為村裏人,他們怎麼也想不通,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孩子會有種地的想法。作為老大哥,徐忠金擔心董誌偉把時間和精力白搭在種地上,於是,多次勸他打消這個念頭。

“他說徐哥我認準了這個事兒,我肯定能幹下去。”董誌偉這樣跟徐忠金說。就這樣,他租了老徐家兩個大棚,還是由徐忠金兩口子代種。

不僅是租地,為了跟老徐兩口子“同吃同住”地學習種地,董誌偉還買了個集裝箱,把家搬到了村子裏。集裝箱距離老徐家菜棚不到一百米,董誌偉在裏面放了個床,在那以後,便在地裏安了家。

董誌偉的集裝箱

“我就跟他在地裏待著,他幹什麼我幹什麼。”規劃得挺好,實際操作起來難。先別說農業基礎知識,到地裏第一天,早起這事兒就難住了董誌偉。

淩晨起來種地,這對於以前六點半自然醒的董誌偉來說不容易。加上,剛開始種地的時候正好是6月份,是棚裏最熱的時候。躺著不動都一身汗,就更不願意起了。每天淩晨三點鬧表響,每十分鐘響一次,響好幾次,他才能起來。“大概過了三個月,我三點半就能自然醒了,現在已經完全變成一個農民的生活節奏了。”董誌偉說。

董誌偉向徐忠金請教

董誌偉在徐忠金指導下幹農活

攻克了作息上的難,董誌偉開始把種地提上了學習日程。沒想到,體力上的高負荷給了他當頭一棒。就拿當時學旋耕機來說,董誌偉看徐忠金用起來特別輕松,比用鎬刨地快多了,可是輪到董誌偉親自上手時,根本抓不住機器。

他暗自下決心,這個必須學會。於是,他向徐忠金請教該怎麼用。他拿個小本,跟著徐忠金邊學邊記。除此之外,董誌偉還買了好多大學教材。白天在地裏幹活,晚上看理論知識。

記錄農業知識

學習大學教材

從賠本到逐漸步入正軌

在剛開始種地的前兩年,董誌偉的客戶都是身邊的前同事、同學、朋友。可是,種出來的蔬菜最多能銷售出去一半,剩下的要麼扔掉,要麼以很便宜的價格去市場處理掉。

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不懂得推銷自己的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董誌偉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種菜這事兒上了,致使他沒有太多的心思去兼顧銷售。就這樣,前兩年就賠了十萬塊錢進去。再加上搭建集裝箱、買拉貨用的面包車,算齊了將近20萬就這麼搭進去了。

到了第三年,正好趕上第六埠村建了一片新棚,對外出租。於是,董誌偉把現在的這19個大棚包了下來。

30多畝地,一年的人工費用就達到了20多萬,再加上10萬塊錢的租金。盡管這樣,他還是堅持從之前在老徐家種綠色無公害蔬菜,轉向種植有機蔬菜。因此,這一年,董誌偉農場裏的菜都是按照有機標準去種。

可那時候,董誌偉並不懂得怎麼去防治病蟲害。“種出來的菜品相特別差。”董誌偉把摘好的菜拉到市場上去賣,卻賣不上價。傳統農業種出來的芹菜賣1塊錢一斤,董誌偉的菜只能賣到四五毛錢一斤。那段時間,董誌偉滿腦子想的都是不能用化學農藥。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從網上查。可是,從網上查來的信息,並不是每次都管用,這就造成了當時大棚嚴重減產。

而那時,董誌偉在離職時存下的50萬積蓄已經全部花光。為了能夠讓農場繼續運營下去,他向父母和同學借了些錢,先把工人的工資發了。

幹農活

妻子趙璐幫忙摘菜

除此之外,為了減少人力成本,董誌偉的愛人趙璐也加入進來,幫他一起忙地裏的活。就這樣一邊種,一邊吸取教訓,一邊改善。到了種菜的第四年,他們終於能保證收支平衡了。

眼下,農場已經從原來50個家庭客戶增加到現在的200個。與此同時,生態、綠色、有機成了農業領域的熱詞,這讓董誌偉變得更有信心。他又開始忙活上有機認證的事兒了,“未來兩到三年,要把有機認證拿下來。”

津雲新聞記者 馬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