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轉井下井管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文/姜振宇

(2019年畢業於北師大,國內第一批科幻文學博士之一,師從著名科幻學者吳巖)

2318年 一段自言自語。

李豫才第一次下到礦洞裏,是在土衛六上。

土衛六的地表零下一百八十度,水凍得比石頭還硬。流動的液體大概都是甲烷,偶爾有些汽化的,就形成了狂風和雲層。這鬼地方不管在什麼意義上,都不適合人類生存,也不適合產業發展。當然,這都是過去了。半個世紀之前,人們發現土衛六底下的水和冰裏含有的不是氫,而是氘。

氘是核聚變的燃料,是走向星辰大海的動力。李豫才要做的就是這個。

正是做事的時候。人類圍繞核聚變展開的宇航產業鏈之前已經主要放在小行星帶附近,但也就堪堪滿足木星軌道以內的航行需求——木星太大了,它的質量是太陽系中其它所有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今天在它軌道之內的這些旅行,總讓人感覺距離“星辰大海”,還有那麼些遙遠。

地球歷2317年6月,李豫才拿到了核聚變動力檢修專業碩士的學位證。她登上飛船時,以為自己是來探索星空的,卻沒料到在距離地球20億公裏外依舊下了礦洞。這年春節沒有煙花,橙紅色的雲層也沒有消散的跡象。她把探礦車停到甲烷海邊上生產車間,看著流水線上一臺臺等著打包的“八萬裏”牌托卡馬克動力模塊,忍不住伸出手套蹭了蹭光潔如新的外殼,悄悄說:“月球的氦,泰坦的氘,兩大衛星伺候著你一臺機器,這福氣還小嘛!”

2120年 一篇初中日記

我叫斯亞,今年14歲。我正在醫院裏寫檢討,我太難了。

今天是我們初中的下井體驗課。煤礦是真的煤礦,燈和小車也都是真的,但老師逼我們全程穿防護服和全隔絕內循環面罩,悶得很。至於什麼冒頂事故啊、挖煤場景啊,瓦斯突出啊、洪水啊,都是全息影像。據說古代的煤都是一鍬一鑿挖出來的,太可憐了。

煤還是燃料,但都是直接用大管子連出來的汽化煤。我將來也許要做這個。

可這事兒做起來真的有趣嗎?監測地下燃燒場的中微子傳感器和引力波雷達什麼的,《地火》裏也都寫過。不過課本上選的版本有刪節,我爸幫我找到了最原始的版本,居然是圖片格式的,看得眼睛疼。煩死這個叫劉欣慈的了,課文裏選好多,還好都是速讀課文,不用全文背誦,不過提煉中心思想有些麻煩,找伏筆尤其討厭。

我爸一直念叨他們小時候沒這種上體驗課的機會,摸不到也聞不到。我們坐挖煤小車上夠不到邊上的礦洞,但聞一聞味道還是有機會的。老師也說,學這門課的關鍵在於對過去時代的感覺。全息影像的片子放到一半,我偷偷把面罩摘了。

這事兒沒那麼好玩。煤礦裏的空氣真的很難聞,面罩摘了沒一會兒,我臉就全黑了,現在都還沒洗掉。

我叫斯亞,我正在醫院裏寫檢討,我太難了。

姜振宇(後排中)

1902年 一些忘卻的夢

周樹人23歲,學了三年挖礦,在南京青龍山第一次下礦井實習。

在後來的回憶中,他寫道“……下礦洞去看的時候,情形實在頗淒涼,抽水機當然還在轉動,礦洞裏積水卻有半尺深,上面也點滴而下,幾個礦工便在這裏面鬼一般工作著。”

煤是燃料,是動力的來源,掘煤是現代化的起點。周樹人最初想幹的就是這個。

然而在當時,事不可為。青龍山煤礦實習之後,周樹人便和夥伴一道往東洋去,介紹過鐳和X射線,編過地質考察的書,寫過科學史相關的文章,但終究舍棄了年少時“曾經做過許多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