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圓桌吃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專註

專註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

活在當下,只爭朝夕。

在介紹夢境之前,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人是應該追求及時行樂還是延遲滿足?

有的小夥伴們可能會說:人當然應該追求延遲滿足啊,只有懂得延遲滿足的人才會成功啊。

這當然也是當下社會的主流觀點。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會去刻意地訓練他們延遲滿足的能力。

以前的我當然也是認同跟接受這種觀點的。

好吃的東西我會留到最後,先把不好的給吃了;放假了,作業我會提前寫完,後面再放肆大膽地玩。

我還覺得人就是需要抑制跟克服自己身上各種鄙俗的欲望,人性上的貪吃、懶惰啊等等,去追求更加高級的欲望。這種從我們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強大自控力,是人類自由意誌的體現。

但是後來,我的觀念慢慢地發生了動搖,我開始覺得:這種自控,可能根本不是我們個人意誌在起作用,而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繁衍,必須得開展的競爭。

有了競爭就會有優劣,停止競爭,我們就會被所處的環境給逐漸淘汰,不光是人類,整個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籠罩在這種達爾文主義下的。

這種環境變化最開始是自然環境占主導,而現在,更多的是社會環境為主,那些由社會因素發生強者滅亡弱者的行為,也就是我們所批判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隨著我們所處環境的不斷變化,人類為了能夠更好地生存並繁衍下去,只能選擇把自己身上不利於物種競爭的部分給切除掉。

舉個例子,現在的孩子,課堂上經常出現因註意力不集中而影響學習的情況,這是因為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應對隨時到來的危險,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絲毫的風吹草動,都會轉移他們的註意力,讓他停下眼前的事情而隨時準備戰鬥或逃命。

這本身是一種進化下來的天然優勢,而到了現代,卻偏偏成了弱勢,很多美國的學校,據說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地學習,通過藥物註射來讓學生們的註意力更集中。

兩種註意力下的孩子,孰優孰劣,我們必須得放到特定的環境中才可以比較,就好像我們不能說沒尾巴就比有尾巴的時候更高級,因為這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這些都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繁衍屈服於環境的一種選擇,也可以說這是環境對人類的一種馴化,根本談不上自由意誌。

記得姜文曾在節目中誇彭於晏,說他不是一般人,是在用靈魂指揮肉體,擁有強大自制力,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其實仔細想想,這難道不也是為了有利於生存和繁衍,通過自律,訓練自己讓自己更具備競爭優勢麼?

導演姜文《圓桌派》

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越是精英群體,便越能夠主動地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的變化;越懂得自律的重要性,順應這種優勝劣汰的玩法。

整個生物的演化史,就像是自然界手裏拿著一把環境的剪刀,對各種物種的基因不斷地進行修剪,而人類的修剪從數百萬年就已經開始,而我們也只是一直在屈從並順應這種變化,那些沒有順應變化的就被自然地淘汰掉了,而這,顯然不能說是我們自由意誌在發揮作用。

真正的自由意誌是什麼?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上講,當然是我們基因裏原本存在的那些東西,懶惰、自私、好玩、怯懦、性欲等等。

最起碼咱們不能說後天形成的那些被決定的,被灌輸和引導的觀念,算是自由意誌,如果基因都不算,那自由意誌可能根本不存在。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做客節目《十三邀》

太註重延遲滿足會讓我們的人生被缺憾所包裹

下面我再說說及時滿足(及時行樂),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提到的,人是天然具有被滿足的需要的。

有關於滿足,很重要的一點是人能感受到幸福的點是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的,今天也許我某件事讓我很滿足,很快樂;10年之後,同樣的事,對我來說可能就一點興趣都沒有了;到那時,能讓我滿足的事,又跑到了未來多少年後,而臨近我人生終點的時候,我可能都沒有真正地完整地體會過快樂跟滿足。

同樣的現實中,越是我們認為的成功人士,患有抑郁癥、焦慮癥、狂躁癥的機率也都越大,很多抑郁癥患者,就是找不到生活的意義,體會不到任何幸福,於是便失去了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西遊記》中唐僧路過了女兒國,當女兒國國王讓他留下來的時候,唐僧心動了,但是他為了自己的成佛大願,依然還是舍了女國王而去,慘不慘?

如果你是唐僧,你會選擇離開嗎?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假如是換做我,就算是死也要在一起。

周星馳《大話西遊》片段

人的青春也是短暫的,壽命也是有限的,當我們好不容易遇到某一個人,渴望給她幸福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不能馬上給她幸福,未來的人生,那些失去了的缺憾,要怎麼彌補呢?

之前我們講,喜歡買許多某種特定東西的人,是為了彌補自己兒時沒有被滿足的缺憾;放不下初戀的人,婚後也一直想要跟自己初戀見上一面的人,就是想要彌補那種曾經錯過的缺憾,人如果一直講延遲滿足,一生就會被各種缺憾所包裹著,這是過後再怎麼彌補也都沒有用的。

所謂的人經常活在回憶裏,其實就是掉入了被許多缺憾所包裹的狀態

說到這裏你可能也就明白了及時行樂的重要,及時行樂固然好,但這不是我所要表達的全部。

有關人生規劃,其實就是怎麼追求享樂的最大化的問題,短暫的快樂如果不能持續,也會倒過來要求我們去追求目標、學會專註與堅定不移,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有更多的享受權和選擇空間。

因此不管是及時行樂還是延遲滿足,其實在這裏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遠近的利益實際上是捆綁在一起的。

我這裏想表達的是我們並不能一味地去追求延遲滿足,我們要做的,總結起來就是要二者兼顧。

選擇當下

最好的人生,就是要對得起自己

想要獲得短期幸福,需要依托長期目標的堅持與貫徹,那作為一個享樂派,如何在堅持長期目標的過程中,規避一些痛苦,讓自己在漫長的時間裏依然保持自己熱情和專註呢?

這裏我想提一本書,名字叫作《當下的力量》,作者是埃克哈特·托利。

書裏講的是痛苦的根源有兩個:一個是時間,一個是思維。來源於時間是因為我們要麼在對過去的事情懊悔,要麼是對未來的事情感到擔憂。來源於思維說的是,我們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會想東想西,白白地將一些時間耗費在無用的思考上,這種思考通常不僅對事情發展沒有裨益,還會帶來負面作用。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放下這兩種東西,活在當下,只建立起自身與事物的聯系,放下對未來和過去的焦慮,放下無用的思考,感受事物原本的狀態,讓自己沈浸在當下所做的事情當中。

打個比方,當山地自行車運動員在比賽的過程中,他腦子裏就肯定不會去想其他的東西,因為他一旦註意力被分散,就容易發生生命危險。

如果你不活在當下,就會失去當下

佛教中,有關活在當下的解釋就是:吃飯時吃飯,走路時走路,睡覺時睡覺。

下面我就來說說自己記憶裏一個印象非常深的夢。

那年正我在讀初三,正直中考臨近,夢的內容是:晚自習結束了,我依然還在教室裏做題,不知不覺教室裏的人都走光了,等我回過神來,滿世界就剩我一個人,然後我便急忙出了校門。

此時外面已經是深夜了,一點燈光都沒有,還刮著北風,樹葉在嘩嘩作響。沒有月光,周圍也愈發的黯淡,背後的已經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只剩下遠處鎮上街菜市場那個方向發出的一絲微光。

於是我便加緊了腳步,不一會便來到了菜市場,以往的那個標誌性的牌坊古建築,燈光下映照出畫壁上青紅的圖案,伴隨著夜晚的霧氣,十分詭異,仿佛一面開啟著的地獄之門。

牌坊下是一家肉鋪,裏面叮咚作響,還發出著綠光,肉鋪門口一條狼狗暴斃在地上。

回學校的路一片黑暗,回家的路又得穿越這座地獄之門,嚇得我楞在原地很久,只盼望黎明的盡早到來。

古代牌坊建築

下面開始解夢

那年是我第一輪初三,大概距離中考也就幾個月的時間,當時的我,對自己未來感到無比的擔憂,因為一旦自己考學失敗,就可能要面臨外出打工的境遇;同時又處在對過去自己沒有努力,基礎沒有打好的遺憾當中。

整個學習的策略我也出現了問題,不知道是應該回過頭去從基礎抓還是從考試模擬訓練抓,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根本潛下心去備考,只能是慢慢拖到中考臨近,最後成績也考得比較差。

有關夢境細節部分我就不做過多的探討了,總之夢境裏給出的兩難困境,就是對應著我現實中學習上的兩難困境,夢中的那座地獄之門就是預示的就是即將來到的中考,我對其充滿著恐懼,根本無法跨過去,而想折返回學校也根本行不通。這種矛盾的情緒就這樣保存到了我的潛意識,而通過夢境所展現了出來。

這便是我沒有活在當下,無法在學習上專註,導致我中考的失敗,另外我想說說我第二年的復讀。

那是我從學渣轉化為學霸的一年,也是我性格轉變最大的一年。

我從一個自制力差、懶惰、自暴自棄的人轉化成了一個積極樂觀、意誌堅定、有目標的孩子。

這種轉變的動力,僅僅是來自於我在開學不久,學校組織的一場考試中拿了非常好的名次,這讓我記住了這種感覺,並且獲得了學習上的自信。

當然這中間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是復讀生,而且考的只是所有科目前面兩章很基礎的內容。

當然現在知道這是因為自信是需要成功去滋養的,總之那次之後,我就完成了逆襲,上課也認真了起來,學習非常刻苦,這種狀態一直保持到了中考,最後也考上了自己期望的高中。

在那段學習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沈浸在知識與未知世界的原本的豐饒和樂趣當中,沒有了枯燥和厭煩,也幾乎感知不到焦慮跟悔恨,這也就是活在當下的狀態。

靜謐得能讓人忘卻自己,所有感受只在當下 - 雲南 洱海

你是否也有體會過這種專註於當下的狀態呢?歡迎你留言

最後來一段關於本章的總結陳詞:我們的人生,起點一樣,終點一樣,中間展開的過程就是我們生命的本質。而最好的人生,是要對得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