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夢到槍殺狗熊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熊:野獸屆的全能戰士

2009年,兩名俄羅斯遊客為了逃票,翻墻混進波蘭塔特拉國家公園。 迎面走來一只棕熊,他們以為是喬裝打扮的工作人員,怕被查票,將其一頓暴打。 一言不合,怒錘棕熊,從那時起X炸天的戰鬥民族形象,就刻在了我幼小的心靈裏。

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這則悍事也給翻了出來,傳為佳話。 其實,這是一則假新聞,不管你是不是戰鬥民族,赤手空拳的人對陣體型龐大的熊類,唯一可以爭取的,只有幸存的機會。

▲實際上,再來幾個俄羅斯人也沒用。

關於熊還有兩個廣為流傳的說法——裝死和爬樹,這真的有用嗎?看熊的習性就知道了。 在國內,山友們可能遇到的是棕熊和黑熊(還有體型最小的馬來熊,暫且忽略它們)。根據不同的習性,它們適應了不同的環境,也分布在不同的地域。

▲左:黑熊;右:棕熊。

棕熊主要棲息在較寒冷的地帶,也就是東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像青海、西藏都是人熊矛盾激烈的地方。棕熊的體型可達1.5~2.8米,體重80~545公斤,頭部大而圓,身形壯碩,是陸地食肉目體型最大的動物之一,在熊科中排老二。

值得註意的是,棕熊的毛不一定是棕色的,可能是近乎全黑,也可能是巧克力棕色,灰色,甚至金色。在區分棕熊時,可以觀察其背部,如果有明顯的隆起則為棕熊。

▲可以看到,棕熊的背部有著明顯的隆起。

從食譜上看,棕熊屬於雜食性動物,一般來說植物性食物占60%以上,其余的為動物性,包括昆蟲、裂齒類、有蹄類、魚類、和腐肉。 敲黑板——腐肉!所以就算是真死了,棕熊也能照吃不誤,更不用說你還是裝的了。 而黑熊(也就是狗熊)喜歡的是溫帶到熱帶的闊葉林,同時這讓它們擁有了優秀的攀樹能力。 遇到黑熊,爬樹是沒什麼用的!

▲狗熊上樹,勢如閃電。

在中國分布的種是亞洲黑熊,相對於棕熊的恐怖體型來說,亞洲黑熊體長1.1~1.9米,體重40~140千克。體毛黑色,富有光澤,特征是向前有一塊月牙形的白斑,所以亞洲黑熊又被叫做月牙熊。 民間還稱亞洲黑熊為“黑瞎子”,因為黑熊君是天生的近視眼,幾米外人畜不分。

但憑借著極為靈敏的嗅覺、聽覺,黑熊遠遠的就能發現食物和動靜。 黑熊在四川、雲南、青藏、西北、東北等地均有分布,山友們熟悉的雀兒山、貢嘎山、四姑娘山等地都出現過它們的蹤跡。

熊和人發生的衝突,大致可以總結為:獲取食物、受到威脅、保護幼崽。

在預防熊的時候,也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首先要做到的是合理儲存食物,熊常常被徒步者攜帶的食物吸引,從而劃開帳篷、劃開背包、甚至發現了除了食物之外,旁邊還有個爽滑酥嫩的大活人。 在食品方面,一種辦法就是使用熊罐。

美國國家公園會強制露營者使用熊罐儲藏食物。熊罐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熊聞不到味道,而是讓熊聞到味道也沒辦法打開,所以一定要堅固、能鎖死。同時熊罐的放置要離人遠點,不然還是會吸引到熊大喔。

如果沒有熊罐,依照防熊宗旨——減少氣味、人物(食物)分離,也應該避免攜帶具有香味濃厚的食物,使用密封袋包裝、不要和吃的住在一起,一切的目的都是:避免自己像一個香噴噴的食材。 在日本的山嶽健行者中,熊鈴非常流行。他們認為熊也是害怕人的,所以要發出聲音來告知我們的存在。

在國內我有見到登山教練出線時會帶一根二踢腳,據說如果遠遠的遇到了熊,巨大的炮仗聲可以把它嚇跑。無獨有偶,利用熊聽力極好的特點,《登山聖經》也給出了類似的建議,叮囑旅行者在有熊出沒的地方一定要註意發出聲響。

其實面對並不熟悉的人類,熊通常不會主動襲擊,除非受到威脅。

如果真的與熊相遇,一定要註意的是不要顯示出威脅性,正面對熊,緩緩後撤,如果他還帶著小熊寶寶的話,更是如此。

以上這些都是防止與熊正面衝突,但倘若不巧的是,慌忙行走中的你,轉角遇到了饑腸轆轆的它向你走來,那該怎麼辦才好?

掏出防熊噴霧,懟上熊臉,一陣猛噴!所謂防熊噴霧,其實就是特制辣椒水,射程數米,能抵擋掉90%的襲擊,不僅防熊,而且防“狼”,你值得擁有。 如果連噴霧都沒有,面對一只殺氣騰騰的熊,別多想,它們奔跑的速度可達每小時48公裏.....to be or not to be, isn't a question.

▲在電影《荒野獵人》中,小李子獨戰這頭狂野巨獸。

戶外遇熊,可有四策 上策:熊罐+防熊噴霧=敬而遠之 中策:熊鈴+二踢腳=虛張聲勢 下策:正面對熊+緩緩後退=戰術撤退 下下策:左勾拳+右勾拳=“走得體面”

狼:草原食物鏈的頂端

面對殘暴的熊,手無寸鐵的人類幾乎毫無勝算。狼的體重小多了,倘若苦練鬥獸拳法,可否一戰?

▲灰狼的身高通常在60~90厘米之間。

狼的體重介於30~80公斤之間,優勢是咬合力高,有天生武器,速度也快,百米速度15m/s,缺點是攻擊方式單一,只能用嘴。而人雖然防禦低、爆發力差,但身體靈活,動作更加豐富。

▲憑借利齒和出眾的咬合力,狼可以輕松咬斷人的脖子,可以用衣服裝些石頭,纏在脖子上作為防禦。圖片來源/WHATIF

針對狼,人還是有些勝算的。 戰鬥中,首先註意頭頸不要被先手攻擊咬到,。這時普通踢打的作用不大,盡量朝口鼻等要害進攻,如果有石頭當武器最好,讓他明白這是塊“硬骨頭”。

如果戰鬥還在繼續,想辦法進入纏鬥階段,進入狼的攻擊死角,再使用絞式,折斷它的脊椎。 不過,這僅限於獨狼,而狼卻是群居動物,通常一群狼的數量正常在7匹左右(也就是所謂的“七匹狼”),在冬天寒冷時最多可到40只左右,這時……只能自求多福了。

▲毫無準備面對群狼的突襲,人類猶如待宰的羔羊。圖片來源/TOP 50 WOLF ATTACKS

在《北方的空地》中,獨穿羌塘的楊柳松,就遇到了對狼,一只在前面佯攻,一只在後面守著。 獨狼還有獲勝的希望,再多就得改變戰術了: “這時候,不要緊張,狼能嗅到人的恐懼氣息,也不要後退,後退就等於承認自己是獵物,不要做過大的肢體語言,然後凝視對方的眼睛僵持著。僵持時間少則幾分鐘,多則半小時,當狼搞不懂你後且不覺得你有什麼危險,就會匯集一處從山坡後溜走。”

▲與狼對峙。楊柳松行走羌塘7次遇狼,5次是對狼。圖片來源/《北方的空地》

在我國,狼主要分布在北緯30°以北。華南地區出了動物園基本沒有,還有分布的主要在西北地區以及東北內蒙等地。2009年的野生動物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境內大約有3.5萬頭狼。 對於山友們來說,最有名的便是新疆的“狼塔之路”,本意為“廣袤的牧場”,據說在行進中會聽到狼嚎,所以也被認為是“群狼守護的塔山”。

▲狼曾在中國廣泛分布,如今在華南的大部分地區,已經看不見狼了。

在狼區徒步,註意在天黑前一定要紮營,狼群非常擅長夜間行動。紮營後,利用火源、光源,可以對狼形成威懾,篝火、爐頭、強光手電,保證至少有一樣在身邊,以應對不時之需。 其實戶外出行中,遇到的大部分狼,面對人類的第一反應其實是跑,即使是狼群也是這樣。

人類並不是它們習慣的獵物。與其說是食物,人類更像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的身材較高,視覺上體型就顯得大。下意識的,狼會有所忌憚。 利用這點,保持站立狀態,解開衣服,把衣服兩襟拉開,鼓起來,可以形成進一步的威懾。

▲如果狼在你身後,它們的捕食本能就會發揮作用。所以一旦發生對峙,面對著狼,慢慢後退。圖片來源/wikihow

戶外遇狼,可有四策:

上策:不趕夜路+燃起篝火=建立威懾

中策:手電/火源+金屬敲擊=虛張聲勢

下策:正面對狼+緩緩後退=戰術撤退

下下策:護頸抱頭+擊中要害+環抱絞殺=險中求勝

狗:被馴化的狼

談到西藏,很容易聯想到“藏獒”。

在十多年前,藏獒莫名其妙地火了。據說為了培養藏獒,會把十只小獒犬放在一起,讓它們互相殘殺,到最後僅剩下的一只,才能被稱為藏獒。

各種各樣的傳說讓藏獒火遍了大江南北,狗中豪傑、勇猛無雙,甚至有“一獒戰三狼,二獒敵一虎”的傳言,猛獸們對它聞風喪膽,有著“東方神犬”之稱。

▲“藏獒和東北虎打架,哪個更厲害”一度上熱搜,其實不過是藏獒經濟的炒作。 實際上,藏獒不過是狗的一種,論咬合力,甚至在狗中不到前十,大大被誇大了實力,只是憑著較大的體重和勇猛的性格,在家犬中有了一些地位。

然而,藏獒也不可能隨處行走,山友們更可能遇到的還是一般的狗,他們可能出現在旅途中路過的任何一個村莊、農舍、廠房,有的拴了繩子,有的沒有。

所以在戶外,特別是晚上,盡量繞著村子走。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沒有狗這個物種,只有灰狼。而狗是亞洲灰狼的一個亞種,被人類馴化的狼。 但不要因為“被馴化”,就小看了狗,特別是高原上的藏狗。不同於荒野的狼,經過與人類的朝夕相處,狗對人類的底細更加清楚。

▲藏狗,對於騎行川藏、青藏線的人們來說,總是噩夢的存在。 一旦發起攻擊,它們會咬小腿,手臂,脖子,甚至把人拖倒在地。不要指望狗玩弄你一會就自行走開,不到獵物失去反抗能力它是不會滿足的。

搏鬥時先看看有沒有趁手的武器,利用登山杖等一切棍狀裝備,拉開距離,一旦對方衝過來,果斷打上去,這樣大概率能把狗攆走。 如果什麼都沒有,用你最大的力氣,對準狗的鼻子、耳朵錘,或者往眼睛戳。動作要快,要堅決,一旦猶豫它就會轉而攻擊你的那只手。

▲實拍青藏高原孤狼與狗群大戰 一只狗被活生生咬死。視頻來源/《熱點快報》

另一種反擊的方式,也和對付狼類似,借助人類身體重量的優勢,摔在狗的身上,死死壓住他——狗的肋骨非常容易斷。 在與狗的搏鬥中,人有很大的希望勝出。然而,一旦被咬,需要面對的問題不僅是撕破的皮肉,被狗咬傷後,20%的傷口都會引起感染,這和狗的襲擊一樣危險,更不用說100%致命的狂犬病。

▲目前臨床上認為狂犬病的致死率接近100%,一旦發病,沒有有效的救治方法。

一旦被狗咬了,無論大小,都需要盡快前往醫院治療,學會避免和狗發起衝突才是硬道理。 可以留意狗的肢體語言,他們攻擊的前兆包括:咆哮、頭和身體持平、狗毛豎起、瞇眼睛。 但“吠犬不咬人”,只要不進一步引起衝突,一般不會將事態升級。與狼不同的是,不要和狗對視,它會將對視當成挑釁。站到一邊去,減少你的威脅性,再慢慢後退,在離開狗的視線過程中,不要突然做出任何舉動。

▲不要和狗對視。圖片來源/brightside

如果狗還在接著逼近,你可以恐嚇他們,把手舉過頭頂,使自己顯得盡可能高,然後大聲吼叫,試著撿石頭重重砸過去。 一定要穩住,氣勢要足,記住“狗怕惡人”。

戶外遇狗,可有四策:

上策:不趕夜路+小心村莊=敬而遠之

中策:避免正視+緩緩離開=避其鋒芒

下策:棍棒交加+投石攻擊=主動驅散

下下策:戳眼+打鼻+重量壓制=記得上醫院

蛇:脆皮刺客

同熊一樣,蛇會冬眠,故有“三月三,蛇出洞”的說法。在南方氣候潮濕悶熱的地區,甚至全年都有蛇出沒。 通常,蛇會盡量避開你,他們其實很怕人(在蛇看來,我們各個都是巨人)。除眼鏡王蛇外,其他蛇類不會主動攻擊人,多數山友被咬傷是因為不小心踩到蛇,讓它們受驚引起的。

▲當然,在巨大的蟒蛇面前,人類又成了獵物,好在國內沒有多少機會遇見它們。

在有蛇出沒的地方行進,最好小心前進,但腳步聲要重;如果植被較厚,提前用你的登山杖“打草驚蛇”;記得穿徒步鞋和長褲,最好再罩上防蛇套。 一旦遇到有蛇徑直向你滑來,不要猶豫,快速閃開,抄起登山杖,狠狠地敲打它們。

▲草長淹沒路徑,記得用登山杖探路。

憑著重量級優勢,人的物理攻擊力遠高於蛇,但毒蛇的存在,讓每個徒步者都不得不小心提防。 全世界已知存在3000多種蛇,其中有毒的只有650多種,但就是這20%的蛇類,每年卻造成超過9萬人的死亡,國內最毒的銀環蛇,僅需要1毫克的毒液,就足以奪去人的生命。

▲銀環蛇,還是祈禱不要遇見它們吧。

其實,蛇毒對於蛇來說,也是寶貴的資源,如果不是捕食和應對危險,不會輕易使出。一般來說毒蛇咬人的方法被稱為“幹咬”,不會釋放毒液,而小蛇比成年的蛇危險的多,也是因為它們還不會控制毒液。

▲毒蛇咬傷後,傷口兩孔;無毒蛇咬傷後,傷口四孔。圖片來源/wikiHow

辨別毒蛇有很多方法,但沒有一種是絕對可靠(還安全)的,你最好把所有的蛇都當作有毒的,避免發生任何意外。 一旦被咬,首先保持冷靜,放緩心跳,防止毒素更快地擴散。 把傷口放到心臟以下,清洗傷口,綁上壓縮繃帶,阻止毒液擴散,並快速冷靜地前往最近的醫院。

▲在回血處,綁上壓縮繃帶,可以阻止毒液快速擴散。

不同的毒蛇需要用到不同的毒清,盡量記住蛇的特征,能拍到照片是最好的,這樣能幫助醫生選擇正確的毒清。 而快速前往醫院,意味著你在任何一個有毒蛇出沒的地方,都應該提前規劃好撤退路線。 還有,像電視劇那樣用嘴把蛇毒吸出來幾乎也是不可行的,一旦嘴裏有傷口或潰瘍,吸吮毒液的人也會陷入危險。

▲圖片來源/enter.news

在現場進行更安全的處理,可以提前準備好註射器、小刀,高錳酸鉀。先用針頭或消毒後的小刀挑開傷口或將其“十”字型劃開,利用註射器真空泵吸出毒液,取1-2滴高錳酸鉀加水搖至黑色,打進傷口進行衝洗以破壞蛇毒,繼續在回血方向進行包紮。 在戶外最害怕遇到的動物排名中,蛇的得票應該遙遙領先,不像數量較少熊和狼,國內除了高原幾乎難以碰見他們。

對於隱蔽在叢林中的蛇,每個徒步者都面臨著風險,被毒蛇咬傷的後果更是嚴重,提前學習應對措施,上山躲著走才是硬道理。 那麼問題又來了,用蛇毒毒毒蛇,毒蛇會不會被蛇毒毒死?

最後則是,遇蛇四策:

上策:登山杖探路+長褲=打草驚蛇

中策:快速閃避+狠狠敲打=果斷反擊

下策:清洗傷口+繃帶包紮+迅速送醫=標準處理

下下策:主動調戲+用嘴吸出+下撤迷路=死亡三件套

人與野獸:衝突的渦旋

常年生活在城市裏,現在要遇上這些野獸,難上加難。 其實在春秋時期,氣候溫暖濕潤,長江一代便分布有許多蘇門答臘犀牛。那時的楚國人用犀牛皮做甲,“操吳戈兮被犀甲”被視為理想的裝備。 在《水滸傳》的時代,武松、李逵等眾好漢,上一次山得對付好幾只老虎。

隨著氣候、生態環境的變化,人類文明不斷擴張,它們都成為了動物園裏的“奇珍異獸”。 開墾的農田將野獸的棲息地奪去,人類的生活空間飛快侵蝕著荒野,後知後覺人類又將它們列為“保護動物”。 2020年5月12日,在青海紮河鄉境內,一只棕熊突然闖入牧民的帳篷,吃掉了一名女牧民。 5天後江油一黑熊咬死了一位送孩子上學的母親,之後又咬死前往搜救的兩人。

▲襲擊村民的熊。 兩起襲擊事件,最後都以熊被槍殺告終。

理查德·哈裏斯在《消逝中的荒野》寫道:人類的科技進步到足以輕易殺死大型食肉動物以來,保護這些能殺死我們的動物,對任何一個社會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可以說在中國西部,沒什麼人會喜歡狼這種動物,更不用說,真正令人畏懼的熊了。對於牧民來說,輕則襲擊牲畜造成損失,重則失去自己生命,在這種環境下,很難去提“如何保護熊”的話題。 對於它們來說,目前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保護,而是更多對衝突的協調。

▲公安、村民聯合制服熊。

生活在野獸棲息地周圍的牧民,應該實施一些技術手段把損失減到最小。 而對於那些作為過客出現的戶外旅行者,需要相應的規定和宣傳。避免對熊產生吸引,以讓熊把人與食物回報聯系起來,這不僅出於個人安全,也是一種戶外責任——避免更多的熊害發生,人熊矛盾升級。

很多人都想走過貢嘎、狼塔,這些線路並不乏熊和狼的傳聞。 對於不了解的事物,好像有一種盲目的樂觀,正在計劃線路的我們,會相信自己在有裝備的情況下,應該至少打得過一匹狼,這時登山杖就是我的矛,登山包則是我的盾,攻守兼備。

直到我在城市遇到了一只沒栓繩還朝我吠的大型犬,我徹底放棄了這個想法。

這篇文章介紹到一些面對野生動物時的搏鬥技巧,但也僅僅是不得已的下下策,避免和任何野獸發生正面衝突,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人類得以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並不是因為我們擁有更高的武力值,而是憑借著我們的智慧、合作和充分的準備。

在走進荒野之前,確保你對它有了充分的了解,這才有機會采取應對野生動物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