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原版鳥咬手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說起我們的南方鄰國越南,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便是其步兵部隊——比如互聯網中有個梗“會說話的樹”,便是形容處於伏擊作戰中的越南人民軍步兵。

父輩那一代軍人曾與他們交過手,知道這些看著不起眼的越南士兵們,有著吃苦耐勞、悍勇頑強等諸多優點。然而深究其能在對美軍的戰鬥中屢屢“出彩”的原因,越軍指揮官對其下屬傷亡頗為麻木不仁也是其中一部分,而且相比步兵,越軍的炮兵、裝甲兵技術兵種的表現實在是遜色。

▲與之相比,完全由中蘇兩國手把手教出來的越南空軍的風貌就完全不同

今天要介紹的武器,是越南人民軍步兵早期大量使用的國產自動武器——K-50M衝鋒槍,K是越南語kiểu的縮寫,相當於漢語的“式”。在K-50M之前,不妨先講講與之通用彈藥的K54(越南生產型TT-33手槍)與其後繼改進型K14-VN手槍。

越南人民軍的精銳部隊,目前裝備有TAR-21、ACE系列等多個口徑、多個型號的新型輕武器,堪稱混雜到千奇百怪。前不久,越南人民軍舉辦了一場各國駐越武官的射擊競賽,越南人民軍軍官也參與其中。競賽所用武器,卻相當基礎——為AK步槍與K54手槍。

▲可見每組較量中都是由外軍武官和越軍軍官混編的

總計有來自13個國家15名武官,以及超過40名越南人民軍軍官參與這一競賽,而我軍武官羅賓大校以287分拔得頭籌。在觀看視頻時,我發現作為左手習慣者的羅賓大校在握持K54/TT-33手槍時,所采取的握持姿勢相當不尋常。

▲除1發外,均為10環

▲輔助手反抱的握持方法,在自動手槍,尤其是擊錘自動手槍上,頗為罕見

TT-33手槍,我國生產型稱54式,這種源於二戰前的自動手槍在東方體系國家中非常常見。其握把設計粗獷,線條很硬,素來以握持手感差、指向性差而聞名。

▲有意思的是,越南在近年搗鼓了個K14-VN手槍,是TT-33的改進型,主要改進的是雙排13發彈匣

▲這款在國際交流事項裏沒有出現的“新型”手槍,倒是很早就流入美國民間

而從視頻中可以感受到,羅賓大校能夠奪冠,原因是他非常熟悉TT-33手槍的握持特性,其采取的輔助手反抱式握持姿勢,往往運用在轉輪手槍上——首先,轉輪與槍管之間的縫隙會在射擊時泄露出足以切斷手指的高速氣流,因此如果使用現代自動手槍常見的拇指向前姿勢,是危險的。

而且轉輪手槍槍管軸線較高,一般還采用較大威力的彈藥,這些都導致槍口上跳嚴重,輔助手反抱不僅可以加強對武器的控制,同時拇指還方便扳動擊錘。

▲轉輪手槍的特性,決定了其射擊姿勢和自動手槍差別較大,但無論什麼姿勢,一定要避開槍管與彈輪之間的空隙

當然,如果不是如我軍大校武官那樣經驗豐富、射術精湛,輔助手反抱操作擊錘自動手槍,同樣是較為危險的——在自動射擊循環中,套筒會後坐,如果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純粹擺出這個姿勢,輔助手拇指很容易被後坐的套筒打傷。正如筆者的朋友們所說,玩透54式手槍可沒那麼容易,還得看我軍。

▲自動手槍工作循環中,其運動部件速度很高,像1911就有擊錘“咬手”的問題,如果不是經驗豐富、技巧高超,羅賓大校的射擊姿勢具有相當的危險性

相比原汁原味的K54,本文的主角K-50M相比原型則有些不同。不同於近年來出現的K-14,K54和K-50M型號的數字部分,並不代表具體生產年份,而表示其仿制原型:中國生產並援助給越南的54式手槍與50式衝鋒槍。

▲作為越南遊擊隊的標配武器之一,K-50M的圖片自然不少,但是一般難以觀察其細節

50式衝鋒槍,是我們仿制生產的PPSh-41衝鋒槍,與原型PPSh-41差別很小。雖然50式可以使用71發彈鼓,但是因為彈鼓存在容易損壞和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問題,一般使用35發彈匣;其主要特征是機械瞄具,其L型100米與200米標尺,在常見的蘇聯後期型PPSh上是缺口照門,而50式則是覘孔式照門。

▲PPSh-41原版為缺口照門

▲50式衝鋒槍(包括朝鮮仿制PPSh的49式衝鋒槍後期型)改用覘孔式照門——體現了我軍步兵作戰思維上與蘇/俄的區別

作為發射手槍彈的中近距離自動武器,軍用衝鋒槍的要義是簡單、便於生產、成本低廉。在大規模戰爭中威名赫赫、 立下不朽之功的衝鋒槍們,往往都具備這個特點,其中英國的斯登式、美國的M3A1,蘇聯的PPS-43都具備這一特點。筆者曾經接觸過PPSh與PPS,也在軍博裏看過諸如MP-34之類的誕生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精工細造的衝鋒槍。總的來說,筆者並不是特別在意軍用衝鋒槍的加工工藝。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精工細造的衝鋒槍,是事倍功半的典型,圖為MP-34

而越南人的K-50M,是基於其叢林戰實戰經驗,對50式進行了進一步改進——

截短槍管和冷卻套,取消制退器,改成伸縮托以縮短總長度、減輕重量,利於在叢林狹窄環境使用;

加裝手槍式握把,提高了人機功效;

▲從側視圖對比能看出,越南人基於其法國衝鋒槍的使用經驗,對PPSh/50式(上)進行了修改,下圖為法國MAT-49衝鋒槍

可以說,這款外形上相當有特點的“越南波波沙”,兼之曾經用來“打美國鬼子”,在我心目中形象是相當正面的,直到我看到了高清視頻下展示的K-50M。

K-50M是在上世紀60年代越南的小作坊裏加工出來的……小作坊的武器生產工藝,就比較玄學。誠然,有些小作坊的精工細作精神能讓正規兵工廠汗顏;有些小作坊擅長用很糟糕的材料做出很優異的外觀(比如菲律賓的地下槍械作坊,能用地條鋼加工出光可鑒人的轉輪手槍);但是,絕大多數小作坊的工藝都比較糟糕。

▲肉眼可見的糟糕.jpg

▲相比於取自中國援越50式衝鋒槍的上機匣,其下機匣的粗糙程度,對比之下清晰可見

表面處理工藝當然只是槍械工藝的一部分,而K-50M加工工藝的粗陋之處也並不難找:

▲對比原版PPSh,K-50M在尾蓋與下機匣之間的這條縫隙堪稱巨大

▲機匣內部有縫隙倒不難理解,畢竟連接上下機匣的卡榫開口就是斜的,機匣組合如此“粗獷”,內部沒點肉眼可見的縫隙反而不正常了

正經的機匣內外都這樣了,那麼在基本不影響槍械正常射擊的伸縮托部分(只有一點,如果有必要使用PPSh的71發彈鼓的話,伸縮托必須完全伸出才行),那自然更是怎麼方便怎麼來:

▲其伸縮托套管在槍身上的兩個焊點也是相當不羈

▲鋼絲托本身自然也好不到哪裏去,甚至不知道其焊接部分是否在生產之後被打磨拋光

除了這些服務於“瘦身”戰術目標的因陋就簡之外,K-50M在沿用50式的優點的同時,也盡量使用成熟設計提升人機工效,只是工藝同樣不能指望:

▲上機匣的部件基本保持了國產50式的風貌,比如圖中的覘孔照門,提升通光量的圓錐結構,磨平鉚釘的處理都和50式一致

▲由於槍管冷卻套的截短,K-50M有個類似AK的準星(PPSh與50式準星在槍管套上)

▲這個手槍式握把更是56衝(下圖)“強行移植”的結果

當然,K-50M在工藝用料上也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其復進簧末端的橡膠槍機緩衝墊,就遠超過使用皮質或紡織物做緩衝墊的中蘇原版,即使過去了幾十年,依然沒有碎裂破損,彈性十足。

▲拜戰略區位優勢所賜,越南有條件把優質天然橡膠用在廉價走量的輕武器上

總之如今一番細看之後,K-50M身上體現出的越南人匠心之處還是過去知道的那些,從它的細節裏,反倒是看出了越南在長期戰爭環境下形成的,軍工產品只要保證“打得響”,剩下的能敷衍就敷衍、乃至偷懶的態度;雖然究其成因有情可原,但在至今已經30多年的和平發展時期裏,仍然沒有完全改掉就是個問題了。

也無怪乎時至今日,越軍的最新國產手槍——K14,仍然是一支除了彈容量之外無甚提升的TT-33;而其軍隊輕武器體系更是仍舊處於“戰時援助槍、戰爭繳獲槍、國內仿制槍、近年新購槍”這種類龐雜、新舊混雜的四大門類並存的現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