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兩頭老牛頂駕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作者:沁香一瓣||責編:一默

牛年到了,關於牛的各種版本故事和傳說,又一次浮現在我的腦海屏幕上。

  【牛年回憶牛故事】

  小時候在農村,常聽鄉人講關於牛的傳說故事,至今沒忘。說的是在遠久的時候,牛是玉皇大帝的差役,常奉命往返於天地之間辦事。

  這天,天宮中的牛又來到大地。田頭一個農夫指著寸草不生、光禿禿的野地對牛說:“這土地太荒涼了,寸草不生,請您給玉帝捎個口信,懇求玉帝給人間賜點草籽吧,把土地打扮得綠色好看一些。”

  牛在田裏繞道走了一圈後,答應了農夫的請托。於是,牛騰雲駕霧地回到了天宮,把在人間看到和聽到的事情告訴了玉帝。玉帝聽了,立即帶領隨從走到南天門,踩著雲霧向人間眺望,只見大地一片光禿禿,太陽把地上的塵土曬得如粉,風一吹,塵土到處飛揚,似煙似霧。玉帝便令人去王母娘娘的花草園背來一大包草籽種,然後面對眾神問:“誰願去人間撒播草籽,解決人間百姓之苦?”眾神聽了,便爭先恐後地報名要求參加。站在眾神旁邊的牛見大家爭著要去,它見玉帝還沒表態,就走到玉帝面前施禮後說:玉帝,我老牛平時下地上天,對人間的情況比較熟悉,這個任務就交給我吧!”玉帝看了老牛片刻後就點頭同意了。

  牛領到了這個任務高興極了。但玉帝知道牛有時幹事有粗心大意的缺點,便把牛叫到面前叮嚀了幾句:“派你到人間去撒草種,一定要膽大心細,要走三步撒一把,萬萬不可以隨意播撒。”

  牛答應著,背著草籽種,騰雲駕霧來到了通天河,只見眼前濁浪翻滾。牛見四周沒有渡船,來不及請船神,憑著會遊泳的本能,撲通一聲跳進天河,在和風浪搏鬥了一陣子後,終於來到了人間。遇到了另一個農夫。農夫見他牛渾身濕漉漉的,知道牛遊水了,就轉身從家裏拿來一壺土制的酒,讓牛喝幾口暖暖身子。誰知道牛一高興,竟然把一壺酒喝光了。這時,他的頭腦似乎有點暈暈乎乎的,但渾身卻來了勁,背上一大包草籽種就走進了地裏,將玉帝的旨意忘記了,把玉帝說的走三步撒一把草籽種,變成了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種。撒好後,牛就心自喜歡地回到天宮去了。

  誰知道事情沒有牛想得很美。牛走後,人間大地連下幾場雨,牛王所撒的草籽種都開始發芽長葉,大地上到處長滿了草,把人間百姓種的莊稼也擠壓了。鄉間百姓看到到處是草,急得每天起早摸黑下地拔草,但怎麼也拔不幹凈,照這樣下去,百姓就要顆粒無收,於是百姓對著天空怨聲載道,痛哭流涕。

  這消息很快傳到天宮玉帝的耳朵,玉帝又帶著隨從來到南天門,俯身看到人間家家男女老少都彎著腰,在地裏爬行著拔草,於是大怒,立即派人把牛叫到面前,責問其撒草籽種一事。牛嚇得渾身發抖,只得如實說了一遍。玉帝聽了,痛罵罵牛不守規矩,喝酒後粗心亂撒草籽,罰牛帶著家小到人間去,用舌尖卷著去吃草,幫助人間百姓去除草,空閑了還要幫助百姓拉車耕田幹農活,將功補過……

  牛知道自己做錯了,立即帶著子孫來到人間,伸出舌頭一股勁兒卷著吃青草,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地幫百姓耕地拉車勞作,從不偷懶。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獲得了人間百姓的普遍好評。後來玉帝要為人間選出十二生肖,人間百姓知道了,一致推舉牛為大生肖候選人。玉帝知道牛在人間表現很好,表示贊同,允許牛第一個排隊出場亮相。

  在評選過程中,遲到的大老鼠突然靈機一動,跳上牛角,耀武揚威。登時評選場上一片驚呼:“大老鼠!大老鼠!”就這樣老鼠奪得了生肖第一。而憨厚老實的牛卻只能列在老鼠後面,屈居生肖第二位。

  多少年過去了,只要提到牛,就會想起這個頗有意思的傳說牛故事。

  【牛年漫話牛郵票】

  對郵票的真正了解和熟悉,還是在中學時期。那年,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集郵興趣小組,在指導老師的輔導下,學會了如何集郵的方法。

  那時候,城市和鄉村的通訊大多數是靠寫信,所以凡喜歡集郵者,只要嘴巴甜一點,就可以問左鄰右舍或同學能要到他們通信的信封上的郵票,郵票有普遍的、特種的,紀念的、軍用的、航空的等。只要認真收集,就能在業余時間獲得並得到自己想要的郵票。

  八十年代中,我在業余寫作的間隙,開始學習專題集郵,特別是在我加入了中華集郵協會之後,在開會時遇到了一批資深的老先生。在他們的的影響下,我對集生肖票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一集郵過程中,我對生肖郵票有了更多的知識層面的了解,對有關的牛郵票的發行和有關郵票內容有了更進一步了解。

  原來,我國在沒有發行生肖票的時候,已經在一些紀念郵票的發行中已經有了牛的身影。如新中國成立後的1955年,中國郵政就發行了《努力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特種郵票,其中有一枚郵票的圖案是有農婦在向一個罐中註入牛奶,背景是一群黑白色的花奶牛;1981年,我國首次發行了《畜牧業——牛》的特種郵票一套,共六枚。圖案依次為秦川黃牛、濱湖水牛、高原牦牛、黑白花奶牛、草原紅牛、西門塔爾雜種牛。這些郵票上的牛遍布我國的東北、內蒙、中原地區和南方各地,展示和閃靚了我國牛的各類品種。

  我國真正發行的第一輪牛年生肖郵票是在1985年《乙醜年》,《乙醜年》采用畫家姚鐘華所畫的一只昂首長嘯、威風凜凜的雄牛,表達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激發向上的精神。那時農村雖然有了小拖拉機等機械,但大多數地區的耕地拉車還離不開牛。有民諺說:“牛是農家寶,耕田少不了”,可見牛在鄉村民眾中的地位。1985年,我國發行的《乙醜年》生肖郵票,這套郵票在設計上線條比較粗獷、色彩厚重,圖案牛取黃牛、水牛之長,牛的四碲岔開,踏實大地;厚實的牛體彰顯無窮的力氣;牛的金角直指天空;頭頸昂起直視前方,給人以奮發向上、自信心強和有力的感覺,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的品質;開拓創造的精神,寓意指祖國的繁榮富強。

  我國發行的第二輪牛年生肖郵票是在1997年1月5日發行的《丁醜年》生肖牛年郵票一套二種,郵票名分別是“金牛奮蹄”、“牛耕年豐”。1997年最重要的一個題材就是香港回歸,由於十二生肖中的牛一直都是給大家一種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形象,因此這套郵票的群眾基礎相對而言還是比較深厚的。整套郵票裏面包含了兩張郵票,一是金牛奮蹄,二是牛耕年豐。

  這套生肖牛年的郵票的設計者呼振源是通過用剪紙和年畫兩種不同的藝術手法,運用到生肖郵票當中,使得色彩協調統一,造型大方穩健。反映了我國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的氣象。

  2009年的1月5日,中國郵政發行了《己醜年》牛票。這是我國生肖郵票題材的第三輪郵票,同時還發行了牛票小本票。己醜年》牛年生肖郵票的設計者是陳紹華,陳紹華曾經設計過多枚生肖郵票,2009年的《己醜年》牛票被他設計成了一頭氣勢洶洶的大紅牛,這頭大紅像是西方文化中的鬥牛一樣,體態矯健,身姿挺拔,很有氣勢,中西方文化得到了完美的結合,讓我們看到了一頭勇猛強大,又帶著點小可愛的大紅牛。特種生肖郵票使用了防偽紙張,防偽油墨和熒光噴碼技術,同時在這枚方方正正的郵票四個邊上的中間位置,各有一個六角星形狀的齒孔,很有特色。

  2021年1月5日,中國郵政發行了第四輪是《辛醜年》特種郵票,這是延續了生肖郵票的“家國”理念。第一枚名為“奮發圖強”,描繪了雄壯有力、一往無前的奔牛形象。公牛四蹄揚起,昂首向前,目光炯炯,表達出不畏艱險、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的寓意。第二枚名為“牛年大吉”,通過大牛與小牛舐犢情深的溫馨畫面,向全國人民傳遞家庭興旺和諧、團圓美滿的美好祝願。

  這兩枚牛郵票又是由著名畫家姚鐘華先生創作。特種郵票通過動與靜、力量與溫情的結合,將生肖牛“腳踏實地、敢於拼搏、開拓進取、勤勞奉獻”的精神內涵進行了生動詮釋與藝術展現。《辛醜年》特種郵票使用膠印雕刻聯合印刷方式呈現,由郵票印制局青年設計師劉博雕刻。雕刻版呈現的圖案細節更加豐富、細膩,配合鮮艷的色彩搭配,使整體圖稿顯得典雅、莊重。郵票采用了生肖專用防偽郵票紙,版式一運用無墨雕刻呈現生肖詩句,彩色膠印變頻技術和紅色熒光防偽油墨兼具防偽性與藝術性。這二枚郵票,與他在1985年設計的《乙醜年》生肖特種郵票既有牛的特點,更有不同的地方。值得收藏欣賞!

  據集郵愛好者中的同事介紹:在世界牛年生肖郵票中,第一枚帶老鼠圖案的郵票是1947年由歐洲山地國家列支敦士登發行的,一套三枚,主圖是阿爾卑斯山的土撥鼠。而世界上最早發行的“賀歲牛”生肖郵票,則誕生於1960年底的韓國之後日本也先後發行了慶賀1961(辛醜)年的郵票。此後的牛年中,全球由中國臺灣、中國香港、越南、泰國、蒙古、法國、加拿大、美國、巴西、新加坡、菲律賓、不丹、柬埔寨、聖誕島、多米尼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格林納達、帕勞、加納等國家或地區,共5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發行了牛年生肖郵票。而且還誕生了許多“世界第一”。這些牛年郵票的圖案既有中國畫、年畫、剪紙、篆刻、書法等中國傳統藝術設計,也有寫實牛、攝影牛、漫畫牛、工藝牛、卡通牛、傳說牛郎織女故事等,可謂精彩紛呈。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藝術魅力和特色。

  【牛年淺說“火花牛“】

  火花是對火柴商標的美稱,也是世界公認的一種文化藝術藏品,居郵票、火花、錢幣、煙標、酒標等五大藏品的第二位。郵票被譽為“國家名片”,而火花也被雅稱為“民間名片”。火花是世界十大收藏之一。

  “火花牛”也叫“牛花”,也是精彩紛呈。既有畫面驚心動魄的“鬥牛”火花,有詼諧幽默、圖案為卡通牛造型的“牛奶”廣告火花等等。這些形形色色的“牛花”,較好地表現了牛健壯、昂揚、奮進的本色。在牛年欣賞這些“牛花”,別具一番情趣。

  我國集藏火花的人也很多,僅次於集藏郵票隊伍,火花收藏在中國稱為“火柴商標”。火花同郵票一樣,在方寸之間顯示繪畫、攝影、書法以及篆刻等神奇藝術魅力。

  而火花圖案中的牛,就是貼在火柴盒面上的貼畫。在我國清末至民國期間出品的許多火柴盒貼的火花中,以牛為圖的數量就很多。從1864年始,中國時有火柴進口,進口的火柴被人們稱之為自來火和洋火。

  在我認識的集郵名家中,也有兼顧收集火花的,其分類的品種既有我國的,也有其他國家的。走近他們的火花冊,就會被品種繁多和美不勝收的火花所吸引。

  如早年廣東東隆記行出品的“鼠牛”火花,該圖案展現了二頭花奶牛與三只老鼠在爭食的情景,展示了鼠與牛兩個生肖動物獨特的趣味性。圖案上方還印有“中國上等火柴”的宣傳廣告語;上海利民火柴廠出品的“牛頭”火花,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的紅底邊框式圖案,中心是一個水牛的牛頭正面圖;江西光大火柴廠出品的“奶牛”火花,正版為黃底黑色邊框式,中心為一頭花奶牛的側面圖;之後,全國各地的火柴廠,包括一些洋行在中國開的火柴廠,先後推出了各種各樣的火花。如箕記洋行出品的“許褚分牛”火花圖案,人物出自《三國演義》中的曹魏名將許褚雙手各握住一只黑牛角,奮力將兩頭“頂架”的牛分開的雄姿,顯示了許褚將軍的力大無窮。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各地推出的有“耕牛”火花,畫面上是一位扶犁驅牛的農夫,近處是一頭碩大的水牛,四周為青山綠樹、農家屋舍,富有田園詩般的意境;“臥牛”火花的圖上的牛作伏臥引頸狀,凝重安詳;“鐵牛”火花圖案是牛的雕塑,體現出樸實、厚重的藝術韻味。此外還有“躍進牛”、“金牛”、“童牛”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出品的《農林牧副漁》及《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套花中,也有以牛為圖的單花。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出品的“牛花”大多屬於生肖題材。如《十二生肖》火花,種類有年畫、國畫、版畫、裝飾畫、漫畫、水彩畫、蠟筆畫、剪紙等,1985年和1997年的牛年裏,是各省市火柴廠生肖火花出品最多的一年,全國有近30家火柴廠出品了乙醜牛年火花,圖案涉及藝術牛、畜牧牛等多個品種。如江西出品的《農歷乙醜年》火花一套五枚,展現了亞洲黃牛、瑞士牛等幾種優質牛種;雲南出品的《牛年》火花一套六枚,以傳統剪紙構圖,刻畫了六頭神態不同的耕牛;上海出品的《五牛圖》火花一套五枚,是一套唐代畫家韓滉的力作連圖火花。圖中的五頭牛依次在長卷上排開,姿態各異,形神兼備。此外,湖南出品的《畢加索筆下的牛》火花一套十二枚,選用印象派大師畢加索的牛作品,畫面幹凈利落,展現了牛的神韻;天津出品的《乙醜牛年》火花“犀牛”一套15枚,圖案分別為黃牛、牦牛、長角牛、野牛、犀牛等;湖北出品的“牛”火花,采用抽象的線條色塊構圖,圖案上的牛顯得雄壯有力。

  這些形形色色的“牛”火花,表現了牛的健壯、昂揚、奮進的特點,充溢著生肖牛的情趣,令人遐想萬千。

  【牛年話牛詩】

  在中國文化中,牛是人們心中善於吃苦的動物,是腳踏實地和任勞任怨的代名詞。牛的精神為世人所喜愛與贊賞。我國歷代文人為牛留下了許多歌頌詩篇,許多愛國仁人誌士和偉人也總是以牛自喻。詠牛的名篇佳句和詩篇眾多,成為牛的驕傲。

  宋代之前,在一些詩中雖有看到牛的影子,但大多是詩人點綴風景的道具,沒有把筆深化在牛的身上。盡管《牛郎織女》的故事是在戰國時期開始形成。但從《詩經》到唐詩中,牛的地位基本上跟羊沒有區別。在一些詩歌裏,常見的都是和“牛羊”連用在一起。如《詩經》中提到牛最有名的是《國風·王風·君子於役》的詩裏,各有一句寫到牛:“日之夕兮,牛羊下來”,“日之夕兮,牛羊下括”。意思都是說,太陽下山了,牛羊回圈了。在唐詩中也有寫到牛的,其中有一些堪稱名句。例如:杜甫的詩句:“綠桑深處哺牛鳴”、“一寸荒田牛得耕”;王維“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韓愈“牛羊滿田野,解旆束空杠”張籍“漠漠野田草,草中牛羊道”;杜牧“鳧鵠下寒渚,牛羊歸遠村”。在這些詩句中,牛也成為了點綴農村風景的道具。到了李白等詩人的筆下,牛又成為了他們下酒的佳肴:“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戴叔倫“白眼向人多意氣,宰牛烹羊如折葵。”可見牛的精神和特點還沒有被人真正熟識。

  牛在宋代詩人筆下,入詩就有了實質性的改善。如詩人張耒:“人家牛馬系高木,唯恐牛軀犯炎酷”。宋代農民懂得體恤牛馬的辛苦,同時也表達詩人對百姓的同情。張舜民的“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點點歸”;李彌遜的“樵歸野燒孤煙盡,牛臥春犁小麥低”張舜民和李彌遜的詩不同於唐詩:一是詩中的牛已經是單獨出現,羊馬雞鴨不再跟牛相提並論;二是牛都成為了詩中的主角,而不是人物出場的陪襯。從“牛背無人臥”就可以讀出農民體恤牛的辛苦,讀出詩人對牛的勤懇作的貢獻予以贊美。還有宋·孔平仲《禾熟》:百裏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老牛還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禾熟》詩前兩句寫西風頻吹,秋收的季節已經到來,禾黍飄香,秋水清澈,淙淙地瀉入溝渠中,稻谷已收割,打谷場上一派繁忙景象。第三句直寫到老牛,即是豐收了不能忘了老牛的辛勤耕耘和勞作之苦,有稱贊老牛和憫惜老牛的意思。末句寫老牛的閑適,歸納全詩,扣緊“禾熟”。詩通過這一鬧一靜,寫出了一派豐收的景象。

  南宋·李綱寫的《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飽暖,不辭羸病臥殘陽!”這首詩贊頌了牛不辭羸病、任勞任怨、誌在眾生、唯有奉獻、別無他求的特點,刻畫了一頭病牛的形象,既繪出其身體病弱之形,更傳出了其不辭羸病、誌在眾生之神。贊美牛的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和性格特點。不過,此詩“托物言誌”,作者借詠牛來為自己的情作表述。

  明·李東陽《北原牧唱》:“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兒唱歌牛載歸。兒家在原牛在阪,歌聲漸低人更遠。”描繪出一派令人向往的田園牧歌風情。梅堯臣的《耕牛》:“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雖窮田疇,腸未飽芻菽。秋收風雪時,又向寒坡牧”。耕牛被繁重的耕作勞動弄破了脖子,沒有時間看顧自己瘦弱的牛犢,早出晚歸,饑寒交迫,詩人對耕牛的艱辛困苦傾註了深深的同情。南宋大詩人陸遊的《飲牛歌》:“門外一溪清見底,老翁牽牛飲溪水。”表達出對牛的關心。元代宋無的《老牛》詩則為奉獻一生的老牛鳴不平:“草繩穿鼻系柴扉,殘喘無人問是非。春雨一犁鞭不動,夕陽空送牧兒歸。”正因為牛勤勞淳樸,任勞任怨,富於自我犧牲精神,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得到詩人的贊美。

  中國著名文學泰鬥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先生以牛自比詩雲,這是他愛憎分明的寫照。郭沫若的《水牛歌》中寫道:“花有國花,人有國手,你是中國國獸,獸中泰鬥”。贊頌了人類的朋友水牛,語言質樸誠懇,對水牛作了高度的評價,詩人臧克家《老黃牛》:“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熱情稱贊了牛的勤奮;臧克家先生的“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也有的寫作“老牛亦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詩句表現了奮鬥不息的“老黃牛”精神,成為人們經常引用以自勉的名句。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在他的牛畫中亦寫道:“給予人者多,取與人者寡,其為牛乎!”畫配詩托物言誌,在讀者心中引起共鳴。還有許許多多的文學作品中,描寫牛和牛的精神的佳詩數不勝數。

  正因為牛具有勤勞、淳樸的美德和自我犧牲的精神,人們才從牛的身上找到了它的詩的音符,其中好的詠牛詩都是通過描繪和贊美牛的美好形象而彰顯精彩,歌頌了牛的愛勞動、奮鬥和奉獻的精神。

  除寫牛詩外,還有描寫牛的散文詩等。所以,經常讀讀這些詠牛詩,可以陶冶情操,升華人的心靈和感情。從而從心地裏升騰起贊美牛和喜歡牛的情感。

  【牛年說牛畫】

  牛年,有關牛的畫和名畫又會重回人們口中常談的話題。讓我們體會到“牛”氣衝天的藝術美,同時閃亮了牛景和和牛的魅力時光!

  一、原始巖畫與古象形文字中的“牛畫”

  打開歲月的畫卷,牛其實一直是與各類傳統藝術相依相隨的伴侶。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國出土的青銅器上,在漢代的銅燈造型上,在歷朝歷代的各種形式的工藝美術作品中,都有牛畫的痕跡。古老的“牛尊”和“銅牛”即是明證。

  據考證,在中國最早的牛畫中,是新石器時期的先人刻畫在原始洞窟壁上與山崖巖壁之上的牛的圖型。這類牛畫的特點極其簡單,或用鋒利的器皿刻劃,或是用動物的血漿直接塗畫。這類巖畫在西南與西北各省幾乎都有發現和保存。

  由於牛能馴服,聽人使喚,古人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牛的鼻子上穿孔,孔內穿上一段小棍棒或銅環,古人稱為棬。棬上系繩索。人們只需牽著繩索,牛便跟隨走動。在春秋時期的禮器銅牛尊的鼻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棬。在如今山西省渾源縣出土的牛尊,牛鼻突出,穿上圓環,既誇張,又真實,這是明顯的物證。這在甘肅省嘉峪關市郊魏晉墓內的彩繪畫像磚上,就可以看到有一幅牛耱地彩畫。一個農民牽著繩索,繩的另一端就系在牛鼻的環上,十分生動,逼真。

  在古代先人發明的象形文字中。牛是一個水牛牛頭的簡化圖型。從牛角的對稱造型,到五官的概括,無不透出先人對牛的認知程度之深。而由象形文字中的牛,到小篆字體中的牛,即演繹了先人智慧的發展過程,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牛的圖畫。

  在出土的西晉墓室壁中有一塊橫長50厘米,寬30厘米的《牧牛圖》磚畫。畫面左大半部被前後兩排共七只牛撐滿,牛的後面是牧牛者,正手持弓箭尾隨護衛。此畫對牛的刻畫非常精準,寥寥數筆即勾勒出牧牛成群的圖象。層次清楚,畫面線條手法嫻熟,疏密有致。畫中的牛們健碩精悍,使人聯想無窮。確切地講,這是一幅極具生活細節,又極具表現力強的“牛畫”作品。

  《牛耕圖》也是一幅用刀刻在石磚上的牛畫。此幅作品出自漢代,畫面講述了農夫馭兩頭黃牛擡杠犁地的情節。牛兒健碩昂首,尾翹蹄揚。農夫左手扶犁右手揮鞭,身後隨一童子手提種袋,想必是農夫其子,一幅優美的牛耕之場景。此畫對牛的體態和神情之刻畫更可謂匠心獨具。這幅《牛耕圖》堪為漢代畫像石中描寫牛之形象的精品。

  二、畫在紙卷上的牛

  到了唐朝,牛廣泛被畫家們畫在紙上,有畫各種純牛的,也有是風景畫中出現的牛,牛的神態和動作都栩栩如生。

  一是韓滉畫的《五牛圖》。韓滉的牛畫,在中國藝術史上極具影響力,是是在1300多年前我國第一幅關於牛的繪畫作品。相傳有一次,韓滉與友人談論繪畫之事,談到了驢、牛和馬等常見動物,談到了“農事為天下之本,而耕牛則為農家之寶”。於是韓滉決定下農村細心觀察,畫出韓滉心中的牛圖畫,在一個天氣晴和的日子,韓滉帶領隨從來到郊外田間小道上,在和暖的春風中,看到幾頭耕牛正在低頭食草,牧童正在嬉耍,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還有的正在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在開闊的田野裏,有幾位農夫正在田間用牛耕地翻土。韓滉看得出神,忙讓隨從取出畫夾,便全神貫註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終於繪出了容貌和動作各異的五頭牛。

  《五牛圖》,中的五頭老黃牛,傳達出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第一頭牛在低頭慢慢地食草;第二頭牛翹首向前奔馳,仿佛是撒野的猛獸;第三頭牛在回顧舐舌,露出一幅旁若無人的樣子;第四頭牛則縱趾而鳴,好像在呼喚著離去的夥伴;第五頭牛在緩步跂行,似乎走向田頭,又仿佛耕地歸來。整個畫面,顯示出農村古樸的風景。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顯示出這五頭牛極富生命的動感,這是一幅被人格化了的五牛。

  《五牛圖》是失而復得的國寶。《五牛圖》卷在北宋時曾收入內府,喜歡字畫的宋徽宗還曾題詞簽字,但這些痕跡都因後人的挖割而不復存在了。元滅宋後,此畫被大書畫家趙孟頫得到了,他如獲巨寶,留下了“神氣磊落、希世明筆”的題跋。到了明代,《五牛圖》卷又陸續到了大收藏家和鑒賞家項元汴與宋犖的手中。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廣召天下珍寶時,《五牛圖》卷又被征召入宮,乾隆皇帝非常喜愛,並多次命大臣在卷後題跋。清朝末年,此名畫被轉到中南海瀛臺保存,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人掠走。不久,外國掠奪者又將這件國寶賣給了香港匯豐買辦吳蘅孫。吳氏收藏一段時間後,由於經營不善瀕臨破產,逐於1958年欲將此件珍寶拍賣,《五牛圖》面臨流失海外之險。此消息正好被當時活動在香港的“文物秘密收購小組”得知,並及時報告了中央領導,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經過多方斡旋,最後成功地購回了這件珍寶。如今市面上經常能見到《五牛圖》,都是贗品和工藝復制品,但這些仿制的也已賣到幾萬元、幾十萬元甚至更多,可見正品已是價值連城。

  二是《鬥牛圖》。這是唐代另一位畫牛名家畫的,他是韓滉的弟子戴嵩的作品。戴嵩是以畫水牛而著名。《鬥牛圖》屬冊頁形式,高44厘米,橫40.8厘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畫的動感十足,縱一橫兩只牛,從多角度展示了水牛的健碩肌體,看似笨重實則靈動的戲鬥情景,成為唐代畫中少有的純水墨畫。首先,兩只牛的頭一低一揚極具誇張性;後牛以角頂撞前牛後,造成了瞬間的緊張感;再就是牛的野性和頑疲在它們誇張的眼神,騰躍的四蹄和夾著的尾巴等處盡顯無余。整幅畫只有眼睛,四蹄,犄角用濃墨作了處理,有點睛之妙用。可以說,畫家對生活的觀察很精細,傳承了老師韓滉繪畫的技能,並有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感覺。

  三是《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這是一幅長卷形式的畫作,作者是唐開元年間的孟令瓚。在畫面中,一位宿神盤坐牛背上,赤裸上身,腹間有紅布圍裹;絡腮散須,疏發後系,眼神炯炯,身姿瘦健;左手扶膝,右手似菩薩手,印狀置於胸前。其坐騎是一頭正值壯年之牛,牛頭側仰,其面目煞有生氣。牛的身驅碩大而充盈力道,四肢勁健而輕盈。統觀畫面,線條秀逸細勁,色澤古雅勻潔。畫家采用了逆光處理,既有意模糊了明暗對比,也增加了主題的神秘感覺。使得畫面具有美的立體感。孟令瓚的這幅“神牛”之作,略帶於典型的西域畫風。

  到了宋代,牛畫又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一是由南宋畫家閻次平畫在絹上的《四季牧牛圖》。這是以近似連環畫的形式合裝成卷。細賞畫路寬,技法精。該畫描寫了四季之中水牛、牧童、丘野、樹木、河湖的不同形貌和精神狀態。畫中的人物神態,生動有趣。對牛的描摹精細入微。如果說唐代大師筆下的牛超越於生活,顯現畫家情感的話,那麼《四季牧牛圖》中的水牛則是徹底回歸和貼近了生活。四季中的四幅作品,通過春夏秋冬四個不同的季節。畫出了水牛們食草,戲水,於秋色之中凝眸落葉,並在逆朔風急切歸返的畫面令人信服。作者在對牛的造型上,寫真了水牛的習性。即便是對牧童,對環境道具的描摹,也非常獨到,具有較強的真實性。四幅圖畫的作品中,有三幅勾畫了牧童在牛背上充滿情趣的姿態,展示了人與牛的情感的和諧關系。可見畫家對自然、對生活積極而樂觀的態度。

  二是由南宋孝、光、寧三朝畫院的實力派畫家李迪畫的精美畫《風雨歸牧圖》。此畫描繪了兩個牧童在沿著河堤牧牛時,忽然風雨大作,河水激蕩,柳條舞動,蘆葦搖動,牧童趕著牛,逆風疾歸的場面。瞧!一人披蓑緊拉鬥笠,另一童子的鬥笠則被大風吹落在地。整幅畫面工謹精細,用筆多見中鋒。牛的描寫更是神形兼備,憨態可掬。尤其跑在前面的牛,那一瞬猛然回頭張望的情景,就像是在招呼後面的牛:要小心為是。看了令人感嘆,給人豐富的想象力。

  此畫的生活氣息濃厚,人與牛的精神狀態被描畫的十分細膩,畫史罕見。看了令人浮想聯翩,如入景中。

  四是明清兩代畫家筆下的牛。這裏,我們擇四幅作品來欣賞。一是《牛耕圖》。這是一幅被收入《中國繪畫全集》的作品,作者是明代畫家馬軾。此畫描寫了春耕時節,農夫馭牛耕田的場景。畫面上人牛混雜,石坡,雜樹,荒草,一派春鬧的景象。這幅畫中,就牛的表現力來說,雖不及唐宋各大家的牛畫,卻也表現了作者的筆墨功力是多麼深厚。畫中牛毛與水墨濕潤的擦染渾然一體,令灰色調的牛亦頗有質地感。就像是在實地觀牛一樣。

  二是《夏晌》和《江田種秫圖》。這兩幅作品是清代畫家蕭晨的力作。之所以放在一起品賞,蓋因為它們有許多共同之處。這兩幅作品的風格都是清新淡雅,也都是人牛共享自然之美。《夏晌》的畫幅下端,人在柳蔭下靜臥小憩,享受晌午的愜意,那牛,時不時俯身尋覓草中的香氣,很有逼真感。《江田種秫圖》是一幅充盈著南方鄉野味道的佳作。畫面上,牛在前,人在後同過一座小橋,向著柳林一側的田頭而去。牛的神態輕松,準備迎接勞作。兩幅牛畫的格調,高雅成趣,值得欣賞。

  三是《秋江牛牧圖》。該畫作者是以畫樓臺界畫著稱的清代畫家袁江。這也是一幅牛牧圖,卻依然保持了作者慣有的大氣蕭然之風。江的對岸,林木亭閣掩映,以一片秋霧銜接淡墨潑就的遠山。畫的左下角是一線江堤,頭戴鬥笠的牧童,正俯在一頭牛的背上,輕喚著另一頭不大願意離開的牛。整幅畫濃重的墨色也被安排在這兩頭牛的身上。在蕭然秋意中,更顯牧童與牛的情義。該畫的描繪精益求精。秀美的筆墨成為了畫的表述語言。

  四是《溪林散牧圖》,此畫系長卷,橫長527厘米,縱高37厘米,此畫作者是清代大名鼎鼎的王翚。這是一幅擬宋人劉松年筆意的力作。畫面總計活躍著四十一只水牛,十八個牧童,五只山羊,數十只雀鳥,數十棵樹木,以及溪水、石橋、湖泊、田野、小路、溝谷石坡、荊棘灌木等等。王翚是涉獵題材廣泛的大家。如果說韓滉的《五牛圖》是牛之靜止的肖像,那麼王翚的《溪林散牧圖》就是牛之動態的全書。這幅作品不僅集中展示了作者在山水、人物、花鳥多方面的才華,更是在牛的刻畫上凸現了獨到的造詣,不失為一件難得的牛畫珍品。古人畫牛,用心用情。產生了許多風格各異的牛畫佳作。因本文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介紹。

  當代著名畫家的牛畫也是精彩紛呈。當代畫牛的畫家很多,這裏略說幾位。先看畫家林曦明的《五牛圖》。在這幅作品上,畫家題寫了與古人畫作相同的名稱。林曦明的《五牛圖》無論畫法、用意、效果與韓滉的《五牛圖》絕無半點瓜葛。他的《五牛圖》是一幅純水墨潑灑樣式的牛作,牛的或站或臥,或靜或動都統一在了大寫意水墨的語言之中。有個成語叫得意忘形,這其實也是中國畫傳統的審美和哲學思想的概括。該畫作中的五只牛沒有任何細節的描摹,也沒有刻意位置安排。但卻將牛的鮮活,牛的精神狀態傳達給了觀賞者。畫中的幾筆粗線,不僅概括了牛的結構,也註解了作者對牛的精神,牛的力量,牛的誠篤的認知。墨色濃淡各異的牛,十分自然地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最淡然的又是最親密的朋友。

  著名畫家吳作人的《牦牛圖》也是一幅難得的精品,它與《五牛圖》有著完全不同的味道。吳作人走出了傳統繪畫的套路,畫中表現的不再是普通的耕牛,而是有“雪域精靈”之謂的高原牦牛,“雪域精靈”身上滲透著一股桀驁不馴的野性,卻又不乏濃濃的人情味;吳作人用大寫意的手法塑造了牦牛的粗獷和野性。《牦牛圖》整幅畫面除四只牦牛外,也是不著一墨,讓人對冰清玉潔的雪域高原美景產生無限遐想。《牦牛圖》題款“齊奮進”,寄予了畫家的理想和強烈的時代精神。類似於這件作品的另一件是楊祿魁的《丹山牦牛》,它在2008年北京一場拍賣會中以120萬元的價錢拍出。

  著名畫家李可染的《水牛圖》可謂是獨成系列。他以高超的筆墨技法,形象地表現出水牛的姿態,或行或止,或立或臥,或正或側,無不栩栩如生,牧童嬉戲而樂,把性格溫馴的老牛與天真無邪的牧童和諧相處於畫圖中,背景絢麗多彩,或春風楊柳,或楓葉如火,或鴉陣歸飛,或煙雨遠山。他所創造的水牛形象表現了一種民族的精神氣質,腳踏實地,默默奉獻。李可染在這畫上題款:“給予人者多,取與人者寡”;“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生勞瘁事農而不居功。”李可染的《水牛圖》獨立成系列,可謂前無古人。在2004年北京翰海迎春拍賣會上,這件《水牛圖》以550萬元成交。據業內人士分析,如今這件作品很有可能突破千萬大關。李可染的畫齋叫“師牛堂”,他也被譽為是一頭美術陣地上的善於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樂於助人、甘守淡泊的老牛!

  除此之外,我國當代畫牛的名家還有徐白石、徐悲鴻、潘天壽、胡也佛、張廣、陸少梅、黃胄、範曾、汪觀清、鄭柏林、藍健康、王向陽、宋吟可等。他們在畫山水、花鳥、人物、梅花等的同時,出筆畫牛,以筆墨升華牛的精神,取得成功。另外,還有一些工藝作品,如陶牛、剪紙、塑貼、樹葉貼、裝飾畫等等,那些神態不一的牛同樣是藝術,同樣看了令人陶醉。賞之、藏之,豈不樂乎!

  【學習牛精神,做時代老黃牛】

  牛,是最早與人類“為伍”的動物。世界文化和藝術都與牛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牛在人們心中還有勤懇忠厚、埋頭苦幹、吃苦耐勞的奉獻的精神。魯迅先生贊譽:“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他就是以牛的精神樹為人生的榜樣並踐行的。毛澤東主席稱贊他: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旗幟!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國各行各業活躍著和湧現出許多有著牛的品格和牛精神的先進人物,他們熱愛生活,任勞任怨,腳踏實地,敢於開拓創新,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甘願當一頭新時代的老黃牛、開拓牛、老堅牛、創新牛。這些牛們要求別人的少,給予別人的多,甘願犧牲個人利益,甚至受屈了依然百折不撓地心向祖國和人民,不畏困難攀登學習、工作和科學高峰,感人事跡可歌可泣,令人敬佩。他們是值得大家學習和贊頌的牛!

  今年是牛年,讓我們在回顧牛的傳說故事,欣賞牛郵、牛火花、牛詩、牛畫、牛工藝美術作品中盡展牛的魅力,做一個熱愛牛並傳遞牛精神的人!牛勁十足迎新春,幸福康樂永久!

  (感謝月花、牛哥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