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柴草垛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王鴿)半個多月前,80歲的天津市民於江雲收拾行囊,發動了自己的紅色小轎車駛向秦皇島,獨自踏上了一次來回600多公裏的行程。

老人的行囊很簡單,幾件衣服、一根拐杖和一封信。而這封信,正是他鼓起勇氣,克服老來身體上的困頓,開始這一趟行程的重要原因。

這是一封來自秦皇島市委書記孟祥偉的回信。

如果你要問,孟祥偉書記為何會給一位外地市民寫信?於江雲又為何會因為這封信奔赴秦皇島?事情還要從60多年前說起。

●來到港城的不是旅客是歸人

8月9日,於江雲從昌黎黃金海岸景區附近的大蒲河鎮返程,結束了這趟秦皇島的旅行。

車開上新濱海大道時,天空下起大雨,“嘩啦啦”地刷洗著前方的景色,老人的眼眶也濕潤了——這一別,不知何時還能再回來。

67年前,13歲的於江雲也是這樣,帶著不舍,跟隨工作調動的父親離開了家鄉秦皇島,定居在天津。直到30多年後,他才因為一次工作機會,回到過家鄉的大蒲河鎮一帶。

於江雲的祖輩是海港區杜莊鎮人,他出生在秦皇島港的碼頭邊上,盡管後來一直在天津生活,港城的老地名“長城馬路”“開灤職工小學”卻一直牢牢地留在記憶裏。

到天津後,於江雲上學、當老師、結婚成家,幾乎沒離開過,後來又進入社址在天津的《中國家庭報》,成為一名記者。

1986年,報社接到秦皇島要開發黃金海岸邀請全國記者進行報道的消息,於江雲興衝衝地接受了這次采訪任務,迫不及待地往家鄉趕。

當時的大蒲河鎮一帶還都是閉塞的小漁村,通往海邊的路坑窪不平,但黃金海岸的碧海柔沙是那麼美麗,像一塊即將被擦亮、熠熠光芒的金子,於江雲滿懷熱情地寫下了關於這裏旅遊資源的報道。

回去後,他將看到的黃金海岸發展潛力進行匯報。不久,報社的主管單位在大蒲河鎮附近建了一所療養院,留戀家鄉的於江雲主動申請去那裏工作,一直待到了1996年才又回到天津,從此跟家鄉一別又是20多年,直至這一次的歸來。

●市委書記信中邀請他回家看看

再次離開秦皇島的於江雲,為何會在八旬的年紀獨自返鄉?兩年前,他收到的一封信起到了關鍵作用。

2017年5月,於江雲從信箱裏取報紙時摸到一封信,信封上印著的“中共秦皇島市委”字樣,讓老人的心“砰砰”直跳,那是一封他本沒想到的回信。

原來,回到天津的於江雲一直忙忙碌碌。這幾年,他身體不算太好,放下了手頭的事,可一閑下來,就越來越想念家鄉秦皇島。

“我生活過的地方、我老家的村子,現在是什麼模樣了?我還能為它做點啥嗎?”想到這裏,於江雲提筆給秦皇島市委書記寫了一封信。

信中,老人提到了自己的經歷和多年來為宣傳家鄉發表過的文章,又咨詢了一個療養院原址的問題,還給城市發展提了幾條建議。

把信寄出後,於江雲特別高興,但沒想會有回信,“市裏很多大事要處理呢,希望他能知道有這麼個老頭兒關註著家鄉發展就好了。”

可沒有預期的回信卻如期而至,於江雲打開它,仔細地讀起來。

“通過來信,我看到了一位身處異鄉的退休記者對家鄉的無限熱愛……秦皇島能有今天的發展成就,離不開您這樣前輩們的關心關註和大力支持。我作為市委書記,深受鼓舞,也信心倍增。”

市委書記信中的言語那麼真摯、懇切,又仔細地回答了他咨詢的事,於江雲心裏暖乎乎的,看到落款處的“孟祥偉”三個字,他的淚落在拿著信的手上。

“秦皇島作為您出生、成長和眷顧的地方,永遠是您的家,家鄉人民歡迎您回家走走看看。”

孟祥偉書記在信中發出的邀請,讓於江雲合上信紙的一刻就下了決心,一定要再回去看看。

他把這個想法一說,女兒答應有空帶他回去,但事情一拖就是兩年,於江雲待不住了,“我已經80歲了,孩子忒忙,我不能再等她們了。”於是,老人瞞著家裏,一個人踏上了返鄉行程。

●“家裏人”的熱乎勁兒撲面而來

於江雲雖然對自己駕駛技術很有信心,但單程300多公裏的車程,對走路都需要拄拐的他來說十分困難。

用了快8個小時才接近秦皇島地界,於江雲又在沿海高速上迷了路,好不容易找到了撫寧站的出口,一下高速,老人就疲憊地停下了車。

“大爺,這裏不能停車。”撫寧站的工作人員發現他的情況趕緊上前提醒。

“我想去秦皇島,不知道怎麼走了。”於江雲把自己此行的目的告訴了工作人員,大夥兒看他滿頭大汗,先把他指引到了安全區,“路就在前面,先休息一會兒,咱平平安安地回家!”

於江雲休息時已經到了中午,工作人員要輪班吃飯了,也給他端來一盒水餃。捧著這盒餃子,於江雲十分感動,“一下子就感覺回到家了,家鄉人真熱乎啊!”

這一趟,於江雲去了杜莊鎮小部落村的老家和他曾待了10年的大蒲河鎮。

在小部落村,於江雲跟姑媽家的兄弟姐妹有說不完的親情話;在大蒲河鎮蔔家營村,他找到了在這裏工作時住過的老鄉家,當時家裏十來歲的孩子蔔印偉,已經是村裏“兩委”班子成員,熱情地接待了於江雲。

“我們秦皇島人多好客友善啊!一回家就不願意走了。”於江雲把這次回鄉的計劃拉長到了半個月,“我想好好在家裏走一走。”

●家鄉已經美得快認不出了

“20多年了,秦皇島的變化有多大,這回我很有發言權。”於江雲即將返程前,記者在大蒲河鎮見到了他,老人捋了捋一頭白發,似乎有相隔20年的畫面交匯在眼前。

離開秦皇島那一年,於江雲回過杜莊鎮,那時候鎮裏剛有了自己的經濟產業,但四處仍是低矮的平房,鎮中心也看不到像樣的建築。

這回,於江雲把車開到了鎮裏,卻以為還沒有離開市區,“馬路寬敞,大商場、住宅區都好看,工廠也很有規模,真的跟城裏沒啥區別。”

而在大蒲河鎮,於江雲有了最意外的發現,“嘿,你能想象村裏也有環衛工人了嗎?”

“每個村莊,都在比著誰的村容好,連堆了幾十年的大柴草垛都清理了。當初去沙灘上,還有很多隨意丟著廢漁船和垃圾,灌到海裏的汙湯也能見到,這回再看,海邊已經是最整潔的地方了。”於江雲說。

“現在往海裏一瞅,清得水下1米多深的地方都能看見沙子底。”蔔印偉在一旁笑呵呵地接過話:“咱正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呢,靠著海的村也得保護好大海。”

而讓於江雲感觸更大的,是人們觀念的轉變,“你看這個鎮,幹部很講實際,天天守在一線;再說普通老百姓吧,前些天天氣熱,各個村都給環衛工湊錢買勞保品,蔔家營一號召,大夥兒捐了1萬多元,這就是人心齊啊。”

“路寬了,城市闊了,農村幹凈了,大海倍兒清,家鄉美得都快讓我認不出來了。”臨走前,於江雲在黃金海岸邊,再次給孟祥偉書記寫信,一字一句地寫下回家的所見所想,不時地停筆凝望,眼前的土地再次變得熟悉,可下一次相見不知時日,他想要多看幾眼,再記一記。

浪濤“嘩啦嘩啦”地回應著“唰唰”的落筆聲,那是一位深愛家鄉的老人與他可愛家鄉交響出的幸福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