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青龍頭蛇尾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文/謝天開

蕭易新著《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版式精美考究,圖文互證,內容以考古文物為主要線索,題材新穎而架構獨特,文字靈動而厚重,言語簡約而精微。地方性知識與民間性凹凸地彰顯著此書的基本色調。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以時間為斷代,從先秦一直記載描述至明清西蜀大地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發掘,以及歷史文化遺址,如寶墩遺址、金沙遺址、鹽源的笮人墓、安寧河畔的邛人墓、成都的孟知祥墓、瀘州的宋墓、瀘縣的中國最大的明清龍橋群、鹽亭的字庫等。

作者在前言裏道:“試圖從微觀的剖面,解讀蜀地歷史——它的主角,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它的故事,來源於某些被史書遺忘的片斷。”

如此民間立場記述與解讀的方式,是於正史的宏大家國敘事之外,凸突著民間敘事的細微的煙火氣息。或讓人俯身細察文物,或讓人走進遺址,並以此引導讀者進入歷史文化的現場,進入歷史的時間,進入歷史的空間,然後一同由此而想象當時可能發生的種種景象。

在“瀘州宋墓:雕刻在石頭上的南宋”一節,是這樣描述的:

一個精美絕倫的石雕殿堂出現在眼前:兩側門柱各雕有兩個真人大小的女武士,柳眉杏眼,身著戎裝,手持寶劍,鎧甲尚殘存青、紅、白顏料;再往後,青龍、白虎張牙舞爪,植物銀白色的根須爬上了它們的軀幹,在這個夏天肆意瘋長;龕壁雕有一把扶椅,兩名頭梳雙髻、臉龐圓潤的侍女站在兩旁,等待墓主歸來。

……

誰也沒有想到,中國僅存的三件蒙古女武士石刻會在瀘縣被發現,而不是北方或是中原。

嗅著撲面而來的歷史文化氣息,讓人近距離感受著彼時彼地的生活。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瀘縣有時被蒙古人占領,有時又被光復,一些宋人尚能堅貞不屈、誓死抵抗;另一些則走上投誠之路,並娶了蒙古女子為妻,這或許就是牛灘鎮灘上村出土那幾件蒙古女武士的原因——丈夫是宋人,因此護衛他的是宋朝男武士;妻子是蒙古人,侍從就是蒙古女武士。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對瀘縣考古實物的解讀,是從“微觀的四川歷史”應證了在華夏各族文化交流融合過程中,以遷徙、聚合、貿易、戰爭、通婚為中介,華夏各族血緣互相混合,華夏各族文化相互激蕩,因此蛻化得生氣勃勃,氣象萬千。

在《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的敘述中,作者涵泳於西蜀歷史長河,將自己“投射”到歷史裏去,既觸摸到其中的暗礪,亦打撈出其裏的亮潤,在歷史的幽綠與光白的轉換間,發揮了適度的“想象”,補上了史料殘缺與不連貫性,讓歷史想象建立在考古實物與文獻史料比對之上而得出合理的推論,並由此洗磨前朝舊事,讓西蜀的歷史在當下的文化幕布上放映出綿密的微觀畫面,綻放出理解的溫情花朵。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所介紹的地方性知識,首先是關於西蜀地域特定的知識的考古呈現。在“縱目之神:三星堆的青銅時代”一節,說“眼睛是古蜀人給人的印象”,因為在“甲骨文中的‘蜀’字,寫法雖有20多種,每一種寫法上面都有一個大大的‘目’字。”

從青銅器中的眼睛崇拜來看,當時的古蜀人創造出大量眼睛突出的形象,供奉於宗廟或神殿中。同時代的商朝人,可能看到或聽說了這些神像,便用象形的方式將它記錄下來,這或許就是甲骨文中“蜀”的由來。

著者這樣的解讀,基於歷史與自己當前視域重合的一種獨到的推斷,當然這樣的猜想雖未得到應證,但歷史考證與文學深描的融合,卻透露出一線創見想象的啟明微光。

從寶墩遺址、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蒲江船棺的記述,再到對於“蜀犬吠日”“想象”的解讀,著者涉獵廣泛而史料豐盈,脈絡清晰而邏輯嚴密,無不浸潤著古蜀文明的獨特的地方性知識。並且這樣的記述又接續著徐中舒、任乃強、蒙文通、鄧少琴、顧頡剛等前輩先賢的巴蜀史研究的足跡而薪火相傳。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的地方性知識,不僅指西蜀特定的地域意義,還包括由特定的歷史條件所形成的文化價值觀和時間觀。在“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一節中,詳盡介紹了漢闕分為城闕、宮闕、陵墓闕,而“中國漢闕大半在四川”。揭示了漢代信仰的時間概念史:

恢宏的陵闕註定只能屬於達官貴人,漢人卻在石棺、畫像磚上刻下無數漢闕的圖形,這讓學者們頗為疑惑,為何漢人會在生命的終點頻頻描繪漢闕形象?四川簡陽鬼頭山崖墓出土的畫像棺上,雙闕刻有“天門”銘文,原來雙闕是天門的象征。在漢人看來,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

在“合江金棺:漢代生命與死亡的畫卷”一節,不僅再次說明“雙闕是人間與天堂的界線”,而還揭示了“伏羲女媧”神話在畫像棺的上意義:

畫像棺上,伏羲女媧往往成對出現,蛇尾交叉或重疊,暗示生命的延續與輪回。而如果伏羲女媧沒有交尾,則意味著墓主生前並未完婚。聞一多說:“西漢末到東漢末是伏羲女媧在史乘上最煊赫的時代,就是因其能體現死者轉生的企圖。”

《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設計風格大方時尚,賞心悅目而手感舒服。書封為皮質線刻,流暢舒適;內中增加兩幅“古墓內景”拉頁,細微精美。插圖精美且量大,300余幅高清圖片,另有文物線描圖示也穿插其中。或指示地理路線、或記錄考古現場、或呈現文物細部。將歷史真實的實在轉化為各種影像,連綴為一系列永恒視覺文化。

圖在書前,鳥跡龍文,言由象著;圖像證史,圖證嚴謹,文本互文。文與圖並列悅讀,移步換景,似如山陰道上行,風光絕佳;恍若親臨考古現場而徜徉其間,領略西蜀歷史的神奇美景而心曠神怡。

【作者簡介】

謝天開,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教授、作家。已公開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多篇為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的學者輯錄。出版長篇紀實文學《國共兄弟》,編著《民間藝術十二講》,文化傳記《大唐薛濤》,現代詩話《唐詩:詩人與文化》《蜀都竹枝:竹枝詞中的民俗萬象》。

書名: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

作者:蕭易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