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豬咬老鼠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北京海峽兩岸書畫家聯誼會副會長晁谷先生創作的《夜闌人靜鼠窺書》。

十二生肖是中華民族廣泛的民俗信仰,用動物代表時間則是中華民族聰明才智的生動體現,它把本來枯燥的年份數字,化為聞而不忘、觀而易記的形象,體現了“眾生平等,各有所長,循環良轉,有序成綱”的浪漫情懷,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深邃的哲學啟示,受到越來越多國際友人的喜愛。據說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初訪中國時,給周恩來總理出了一條謎語:“全國十二個,人人占一個,外國不曾有,請問是什麼?”周總理哈哈一笑,脫口而出:“十二屬相。”

2020年為農歷庚子年,在《六十甲子納音歌》中又鑲入納音“五行”概念,“庚子辛醜壁上土”,為土鼠年。子鼠的歌謠為:

鼠咬天開立奇功,

體小量大第一名。

老鼠嫁女貓為婿,

是非功過任人評。

鼠咬天開立奇功

在十二生肖中,鼠占有一席之地。鼠既非體大,也不是最強,但它和人的關系最密切——哪裏有人,哪裏就會有鼠。人對鼠是既厭惡又離不開——想滅滅不完,想甩甩不掉。

作為哺乳綱嚙齒目中的一員,鼠雖然體小,卻能和虎一樣稱“老”,因為它確實是一種古老的動物——安徽曾出土距今5500萬年的鼠類化石。雖然鼠目寸光,見不得天日,它卻享受古代男人“子”的美稱,俗稱“耗子”。究其原因,一是鼠善“咬”,二是鼠善“偷”。這個“咬”不是為了吃,而是爭奪生存空間的一種方式。“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兒會打洞”,通常鼠會認準一個目標,一代接一代不停啃下去,哪怕是遇到銅墻鐵壁,它們也會啃,直到啃出來一個洞為止。為什麼鼠善“咬”?只因那對無齦的門齒終生生長,為了磨短這對瘋長的門牙,它要不斷啃咬各種材料。

正因為鼠具有這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特性,所以民間就把“開天辟地”的功勞以神話的方式記在它身上。在我國的民間傳說中,天地本處在一只封閉的金葫蘆裏,是鼠咬破葫蘆的一角使天地分、乾坤定,人得以誕生,出現了世界。鼠不懼千辛萬苦,憑著頑強的毅力立下開天辟地的奇功。“鼠咬天開”雖然是一個童話,卻也反映了遠古時代人鼠關系密切的這個事實。

鼠也善“偷”。偷來的糧食不是馬上吃掉,而是在洞中藏起來,這又引出鼠為人類從天上盜來五谷之種的傳說。我國西南地區就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鼠原來住在天上,它發現人間不會種稻,就在王母娘娘的百寶箱中一滾,粘了許多稻種,來到人間。它把稻種送給一位心儀的姑娘,還親自教她種地,約定稻子成熟後分它一半。當年的稻子成熟後,為了給姑娘多留一些來年用的稻種,鼠舍不得都吃掉,而是把自己“提成”的絕大部分留下來。就這樣,糧食越積越多,人類開始建倉儲糧,卻忘記在豐收後給鼠一半糧食的約定。鼠自覺委屈,就向王母娘娘告狀,王母娘娘給了它一顆金牙,專盜糧倉糧食。所以有的地方至今將鼠奉為“倉神”,新稻下來後,一定拿出一些讓“倉神”嘗新,以保護糧倉的安全。

體小量大第一名

至於鼠為什麼能居十二生肖之首,說法有很多,流傳的故事也多。最普遍的說法是十二生肖的選用和排列是根據每天動物活動的規律和時間來確定的;鼠能居十二生肖之首,與它最活躍的活動時間是子夜(23:00-1:00)有關。在中國的時間文化中,天開於子夜,這是承前啟後的重要時刻;每到“子時”、“子年”,人們總會聯想到“除舊布新”之義。

“體小量大”的鼠有集體遷徙的本性,常常聚在一起啃咬偷食,能量很大。雖說一萬多只鼠的體積才相當於一頭大象,但鼠的整體能量超過大象——一只大象可以拱倒一面土墻,一窩鼠可以挖塌一座樓房。歷史上因鼠患成災,造成大型建築物受損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很多地方都把滅鼠當作頭等大事來抓。1978年,尼羅河三角洲發生了嚴重的鼠害,所到之處糧食絕收,而且危及水庫大壩的安全。埃及政府全力滅鼠,一個小鎮在幾天內就滅鼠九十二萬只。

據說鼠的基因與人類相近,在生活上也有兩個方面與人類相同,一是飲食方面,可供選擇的食物十分廣泛;二是生育方面,四季均可受孕。這或許也與十二生肖以鼠為首有關。此外我認為在談到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時,既要顧及動物與人類的親密程度,以及它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地位,也應該把中華民族對數字的愛好考慮進去。中國人的“一”不單單指排位和順序,也含有“一切”和“全”的意思,十二生肖中只有鼠符合這個要求,原因大致如下:

一是鼠的分布極廣,凡是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有鼠存在,而且種類極多。全世界有兩千八百多種鼠,我國有一百六十多種鼠,分布在“一”切地方。傳說用動物記時間起源於古代鮮卑人,鮮卑屬草原民族。洪荒時代中,面對“一”字形的天和地,能連接天地的就是鼠;很多出土文物都證明了田鼠是古人最易獲得的食物來源之一,也是清理草原各種腐物的主要動物之一。

二是鼠具有超強的生殖能力。一只母鼠在自然狀態下每胎可產出五到十只幼鼠,妊娠期只有二十一天,而且在分娩後能很快受孕。幼鼠經過一個月左右發育成熟,其中的雌鼠又加入到繁衍後代的行列中……鼠的天敵有很多,故而損耗很大,但由於生殖力超強,數量仍在不斷增加。古代社會,人若想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延續下去,就要保持旺盛的生殖能力,因為企盼人丁興旺、多子多孫,便對鼠的生殖能力產生崇拜。

三是古人把十二生肖中腳趾為單數者視作陽,腳趾為雙數者視作陰,並以腳趾數的單雙來排列它們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中的位置。鼠占子時(23:00-1:00),連接兩天;古人把前半時辰(23:00-24:00)視作陰,把後半時辰(24:00-1:00)視作陽,鼠的前、後爪腳趾數正合“前陰後陽”的要求。

老鼠嫁女貓為婿

在反映生肖鼠的中國民間藝術中,“老鼠嫁女”是最受歡迎的題材之一。北京魯迅博物館就藏有一張《老鼠娶親圖》,此圖原為彩色,圖上方有一行字“楚南灘鎮新刻老鼠娶親圖前本”。畫面上的老鼠有送禮的、打鑼的、吹號的,個個傳神。還有民間傳說講“老鼠嫁女”:兩只老鼠為爭地盤打架,強悍者常勝,弱勢者不服,於是弱勢者打算把女兒嫁給大花貓,求大花貓幫助自己壓倒對方。結果卻是自討其苦,非但沒壓倒強悍者,反而把女兒送進“貓口”。貓是鼠的主要天敵,宋人陸佃在《埤雅》中解釋“貓”字的含義:“鼠善害苗,而貓捕鼠,去苗之害,故貓字從苗。詩曰:有貓有虎,貓食田鼠,虎食田彘,故詩以譽。韓奕而記曰: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

其實,人們都厭惡鼠,因為它傳播疫病、損耗糧食,給人類的生活造成很大危害。所以給鼠辦喜事,實際上是為“送鼠”:“老鼠嫁女乘花轎,吹吹打打真熱鬧。女婿是只大花貓,啊嗚一口全吞掉。”

作為以禳鼠、驅鼠、滅鼠、祈福為目的的民俗活動,“老鼠嫁女”經常配合照鼠耗、填倉節等民間節日進行,其目的是以食誘鼠出洞,放貓捕鼠,以減少鼠的數量,降低糧食損耗。在除舊布新、繁衍生命的吉祥時刻,以“嫁女”的形式把鼠送走,幽默且有喜感,反映出民間的智慧。

是非功過任評說

“一日時辰子為首,十二生肖鼠為頭”,我們在談論鼠時,要註意把人文鼠和生物鼠進行區分,辯證地來看待。

在大多數中國的文學作品中,鼠的形象和被賦予的含義並不好。比如《詩經》中有《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唐代詩人曹鄴用白描的手法寫了一首《官倉鼠》:“官倉老鼠大如鬥,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饑,誰遣朝朝入君口。”《莊子》中有“鴟得腐鼠”的故事,隱喻深刻。《西遊記》中的黃風怪原是靈山腳下得道的黃毛鼠精,因偷了琉璃盞中的清油,恐怕金剛拿它,便畏罪逃到人間作怪……而在一些作品中,“鼠”經過擬人化的處理後,強化了其機智、靈敏的特性。如《水滸傳》中的“白日鼠”白勝在智取生辰綱中賣蒙汗藥酒的情節,顯示出白日鼠的特性。《聊齋誌異》也有幾篇關於鼠的文章:《阿纖》寫的是有情有義的人鼠相戀,《鼠戲》寫的是馴鼠表演。武俠小說《三俠五義》中,“五鼠”個個身懷絕技,勇猛無敵。童謠中的鼠也很可愛:“小耗子,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吱吱叫奶奶,奶奶不肯來,嘰裏咕嚕滾下來。”

鼠在外國的一些文學名著中也出現過。《伊索寓言》中有《老鼠會議》的故事,講的是一只老鼠想出了給貓脖子上套鈴鐺的妙招兒,但找不到給貓套上鈴鐺的好辦法。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的《誰動了我的奶酪》,生動地闡述了“變是唯一不變”的真諦,故事的主角是兩只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迪士尼動畫的代表人物米老鼠,大腦袋、大耳朵,活潑可愛。

可生物鼠一旦過街,“人人喊打”。在1958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中,明確老鼠為應該消滅的“四害”之一,因其毀田偷糧,偷吃牧草、幼畜、幼禽,傳播疾病,咬嚙樹苗,給人民造成重大損失,成了農業民族的大敵。此外鼠的啃咬對現代人的生活構成了很大破壞,尤其是對電纜的啃咬,極易引發火災。

但鼠對人又是有功的。一是鼠肉可食。在古代,田鼠又稱“地羊”,是人和食肉類動物的食材,也是維系草原生物鏈的重要一環,民間就流傳著許多關於軍隊和老百姓遭遇天災絕糧,通過挖鼠洞得糧獲救的故事。二是鼠皮可穿。三是鼠的全身皆可入藥。四是鼠的感覺系統十分靈敏,可以對地震、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事先做出反應。五是鼠可以被馴服與人成為朋友。1996年9月3日的《北京晚報》“文學與社會”版刊載了一篇由蔣會口述、楊振華整理的《老鼠與戰士》,講述了一窩老鼠協助三名抗日戰士逃出日本監獄的故事。六是鼠對人類的生物研究也有貢獻,尤其是小白鼠與人類的基因相近,所以經常被用作科研樣本。

真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鼠的是非功過,主要是看從哪個角度來說了。

“亥豬馱寶已過去,子鼠開天又重來”,不妨再加個橫批——“誌在創新”,這就是生肖文化不怕重復的秘密。“創新”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成為時代的要求與民族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