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家裏發水的性格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54篇文章)

嘉靖四十四年七月,海瑞進京,並跑到六必居題了一行字,由此拉開了嘉靖帝跟清流派新一輪爭端。

在這場皇權保衛戰中,顯然嘉靖帝占據主動權,其余人,包括裕王、清流、司禮監在內都是其棋子,任由擺布。

在緊張的鬥爭之中,我們不能忽略該劇另一個主角,那就是海瑞,今天我們就談談這時候的海母跟海瑞,究竟是懷著怎樣的心態?李時珍前去看病這段劇情,又蘊含哪些鮮為人知的寓意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54期:大明王朝:海母為什麼讓人生厭?其實海家就是縮小版的大明王朝!

一、

李時珍這次進京,主要是給裕王看病的,當然,從他後來的行為來看,他更想看的,其實是嘉靖帝的病。只不過前者醫身,後者醫心,當然,最後醫心的真正持刀者是海瑞!

給裕王看完病,他來到了海瑞在京城租的被錦衣衛牢牢守住的住處,由此再次跟海母見了面。

海母這個人,包括海瑞在內,其實到此時為止,仍然沒有什麼改變,讓人看著很別扭,這段劇情中至少有這麼幾個細節讓人擰巴:

第一個細節,李時珍進門仍然要洗腳,雖然海母嘴上說著不用洗了,穿著鞋進來就行。但沒等李時珍回答,海瑞已經起身去拎水桶去了,在李太醫和海母面前,海瑞是以海母為主,規矩不能破。

第二個細節,李時珍跪下拜見海母之後,海母開始訴說傷心事,講到自己在江西興國非常想念李時珍。當然,並不是想念他這個人,而是想念他的醫術:

“要是有李太醫您在,說什麼也能幫我們海家,保住那肚子裏的孩子!”

這一段也確實比較悲涼,對於海母來講,朝夕相處的小孫女死了都不至於讓她崩潰,最讓她崩潰的卻是,海妻肚子裏未知性別的孩子。

想必這個細節,讓如今的我們看來,非常的別扭,也難以接受。

第三個細節,則是由於海妻病了,導致海瑞一年三十多兩的俸祿銀子,一多半給她看病了。而且三年沒有下地,下不了地,也就幹不了活,這在她看來恰恰是海瑞的錯。

二、

實際上,一個只有五六歲的小女孩跑出去被淹死了,不正是當奶奶的失職嗎?

可是她並不這樣認為,她認為是海瑞出去求水,導致發水,最後淹死孫女,這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淹死孫女後,導致兒媳婦流產,這才是她最不能接受的。

“一個人要是鐵了心想當個好名聲的官,就不應該娶妻生子,更不應該有父母,有了父母也不會盡孝,海瑞就是這樣,不孝的兒子!”

海母一個勁地數落海瑞,一到京城就惹事,弄得現在門口都是錦衣衛守著,他就是不孝。

但是什麼才是孝呢?那就是李時珍講的這句話:

“天祐孝門,我一定盡力給海家再添個嗣才好!”

這個元芳,嘴上都占海家的便宜,但是海母高興啊,原來剛才當著李時珍的面數落海瑞,就是等李時珍這句話呢,果然海母轉怒為笑:

“或許是汝賢給百姓做了些事,上天才派李太醫這樣的貴人,來幫我們海家!”

完了,還讓海瑞趕緊跪地再給李太醫磕個頭,同時自己掏出僅有的一吊銅錢,交給錦衣衛去幫她買點酒菜,要好好招待一下李太醫。

實際上,我們看這一段,海母雖然有點封建思想作祟,但大體上的禮節也算過得去,那麼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都不喜歡她呢?

她到底哪裏出了問題,讓人生厭?

三、

其實海瑞性格的養成,離不開海瑞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海家的悲劇,一切根源都來自於海母。

不可否認的是,海母的一生確實非常不容易:

海瑞四五歲的時候,丈夫就被倭寇打死了,自己一個孤老婆子含辛茹苦把海瑞拉扯大,還要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正所謂寡婦門前是非多,海母性格如此剛烈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不然村裏的老光棍們都沸騰了。

所以,海母第一個特點,在於貞潔,我們暫且不論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是否得當,但在過去卻是女性的最高榮譽,甚至可以樹貞節牌坊。

海母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忠,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海母忠於朝廷,她是萬萬不會放海瑞出去做官的。實際上一開始海瑞出去做官,就是給海母講了朝廷需要他,百姓需要他,海母這才同意。

第三就是重視教育,這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點,很多時候都是海瑞在念書,她在聽,久之竟然也能跟海瑞對上幾句。雖然說海瑞最高學歷是一個舉人,但是聯想到當時的考試制度,舉人在現在至少也能進一個重點大學了。不然的話,也不會有範進中舉後的癡狂,畢竟那時候有些地區幾十年都出不來一個舉人。

第四個特點是什麼?是愚,所謂的愚,可以理解成愚蠢,也可以理解成一根筋:

她的愚蠢在於她的目的和行為正好相反,一方面她特別希望海妻能給她生一個孫子,另一方面,她又不放海瑞。這也導致了,一個四十歲的大男人,已經結婚,卻還要跟著老母親同睡,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四、

實際上海母就是縮小版的嘉靖帝,一個是掌控大明王朝,一個是掌控整個海家。

嘉靖帝就是海母,內閣就是海瑞妻子,海瑞還是海瑞,李時珍還是李時珍:

所以文武百官是痛苦的,就是一個苦命的媳婦,既要伺候海瑞,又要伺候海母。海瑞在家裏可以苦妻子,但不能苦母親,而母親也明白自己錯在哪裏,有所收斂後,馬上海妻就懷了孕。但這種讓步對於海母來說又是痛苦的,讓她感受到了“皇權”受到挑戰。

這種體現也有細節刻畫,當李時珍指出問題所在之後,海母也有懺悔:

“李太醫說得好,或許這些年是我這個做母親做婆婆的過分了……”

可海瑞不敢委屈母親:

“兒子正在壯年,兒媳也才三十出頭。可母親快七十了。是兒子侍母之日短,嗣後之日長。”

此時的海母立馬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也就是她很享受這種權力在握的感覺。就像嘉靖帝也下過多次“罪己詔”,可是有哪一次是真正的反思過?

嘉靖帝控制群臣靠的是一個“忠”字,海母控制海瑞,靠的是一個“孝”字,萬事都可以歸於忠,萬事又都可以歸於孝。

但海母又是矛盾的,在淳安的時候,她就跟海瑞有過一次討論君父有錯,要不要上諫?海瑞的意思是君父都是對的,做兒子和臣下的只能婉言暗示,不能直言相勸。但是海母不這樣認為,她認為父親如果有錯不諫最多是一家不幸,但是皇帝有錯不諫,那是千千萬萬個家庭不幸。

最後海瑞為了盡孝,上疏嘉靖帝,跟海母的這段對話有很大關系,但最終卻落得嘉靖帝的評價是“不忠不孝”!

是的,嘉靖帝駕崩,海瑞痛哭不能盡忠,妻子去世,他想到的不是跟妻子的感情,恰恰是沒能給海家留後,這是大大的不孝。

說到底,海家的悲劇就是海母造成的,盡孝沒有標準答案,盡忠同樣沒有標準答案。這對母子恰恰把忠孝按照標準答案來做了,一個執意要上疏,一個執意要回海南,最終落得了家破人亡。

這恐怕就是大家厭惡海母的最根本原因吧,其實,她何嘗不委屈呢?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