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沙漠大風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榆林神木石峁遺址 賀超逸攝/光明圖片

遠眺榆林古城 本報記者 趙洪波攝/光明圖片

俯瞰郁郁蔥蔥的榆林城區 榆林市委宣傳部供圖

榆林古城裏中西合璧式的鐘樓 本報記者 趙洪波攝/光明圖片

陜北民歌博物館裏正在傳唱民歌的藝人本報記者 趙洪波攝/光明圖片

“我的故鄉的確荒涼而貧瘠……而且塞外吹來的大風把毛烏素大漠的沙塵揚得鋪天蓋地,把剛開放的桃花打落在了地上。”作家路遙在《你怎麼也想不到》中這樣形容家鄉榆林。

深秋季節,我們來到塞上駝城,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致。藍天和白雲下,草木繁茂,高樓林立。這座山水相映著的現代化城市,怎麼也找不到路遙筆下形容的場景了。

榆林城的北面是浩浩蕩蕩的毛烏素沙漠,它曾經以每年億萬噸級的沙子向四圍擴展領地。榆林是它的主要侵襲對象,它和狂風沆瀣一氣,以沙塵暴的方式肆無忌憚地向這個城市進攻。

但毛烏素選錯了對手,它碰到了一個盛產英雄的城市。1974年5月,為了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女民兵,在風沙侵蝕最為嚴重的榆林補浪河鄉黑風口,英勇地搏戰風沙。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在14任連長的帶領下,累計推平沙丘800多座。1984年,另一位英雄石光銀站了出來,成為榆林個人承包治沙造林的第一人。中國治沙史上的英雄,有一大批出自榆林。從老一代的石光銀、牛玉琴、惠中權、李守林,到新一代的杜芳秀、張應龍、李增泉等,他們“不畏艱難、敢於鬥爭、矢誌不渝、開拓創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榆林人續寫著綠色傳奇。

我們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穿行榆溪河畔。榆溪河是一條貫穿榆林整個市區的河流,被稱為榆林城的“母親河”。但它曾經是一條遠近聞名的“臭水河”,流域內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排汙口。近年來,榆林加大榆溪河綜合整治力度,建成榆溪河生態長廊。紅山夕照、寒泉冬蒸、駝峰擁翠等過去消失的“榆林八景”在榆溪河畔得以重現。

榆林是綠色的,也是古色古香的。人們很難想象黃土高原上還珍藏著這麼一座有塞上風格的明清古城。

榆林古城緣起於明代,是歷史上重要的九邊重鎮,至今還保存著“六樓騎街”特點的明清建築古跡群。文昌閣、萬佛樓、星明樓、鐘樓、凱歌樓、鼓樓,六座古代樓閣依次坐落於榆林老街上。沿街分布的這些騎街牌樓,融匯了15世紀以來陜北地區現存古建築中的最高建築藝術。

漫步古城,仿佛在600年的歷史廊道裏穿越。古城的一磚、一瓦、一廊、一柱,都講述著悠遠的歷史故事。在這裏你聽不到都市的喧囂聲,唯有市井的恬靜舒適。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在神奇的黃土高原上,世世代代的陜北人,用陜北民歌抒發著衝天豪氣。如今,陜北民歌這一國家級文化瑰寶也在榆林城中有了自己的“家”——陜北民歌博物館。走進博物館,《東方紅》《走西口》等一首首經典民歌在耳邊不斷縈繞。民歌藝人現場為參觀者演唱,婉轉高昂的曲調在展館內回蕩不息。

文化是城市的根與魂,榆林用文化來打造城市的未來。這幾年,陜北民俗博物館、古代碑刻藝術博物館、陜北紅色藏品陳列館,一個個精神文化新地標在城市中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10月18日,榆林神木石峁遺址在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4300年前,這裏的古人就建造了完整的城邦,留下了文明的足跡。

石峁遺址主要遺存為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砌城址,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走進遺址內,滿眼是密布的宮殿建築、房址、墓葬等遺跡。藏玉於墻的詭異,殺戮祭祀的血腥,還有肅穆猙獰的神面石雕……石峁古城承載了太多的秘密。是誰修建了如此巍峨的城池?橫空出世的古城為何後來又突然消逝?一串串難解的疑問,似乎想告訴我們城市文明的故事,卻又忽然欲言又止。

大漠駝跡絕,塞上柳色新。城市如何走向未來?城市如何讓生活美好?榆林,這個荒漠上建起的綠洲告訴了我們許多答案。

(本報記者 趙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