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摘了一筐果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金秋十月,正值豐收季,一片片稻田、一只只大閘蟹、一尾尾魚蝦……江蘇這個“老牌”魚米之鄉,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看!稻花飄香】

  海安:早熟稻收割 稻花飄香喜豐收

  海安市部分早熟水稻陸續開鐮,金色的稻田裏,一派繁忙景象。10月10日,海安市濱海新區智創家庭農場的早稻地裏,兩臺收割機在金色的稻浪中來回穿梭,卸下的稻粒隨即被拉到烘幹車間進行烘幹,18個小時後這些稻谷便可以脫粒成新米上市。

  海安智創家庭農場負責人唐家恂告訴記者:“早稻先上市,價格正常比後來的價格高到三毛到四毛之間。”

  這個家庭農場共種植“南粳9108”1400多畝,由於采用了市農技部門推廣的稻油輪作、側深施肥、缽苗機插技術,他們的水稻提前兩周成熟。經過對已經收獲的一百多畝水稻進行測算,這個農場的早稻平均畝產1200斤左右,出米率達到70%左右。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部門了解到,今年全市共種植水稻55.8萬畝,為了確保穩產增效,近年來,海安市推行良種補貼和對50畝以上規模的種植大戶進行稻谷補貼,畝均補貼110元,海安市已連續15年稻麥年統計單產保持江蘇省第一。

  射陽:以農田為卷,用水稻作畫!稻田畫繪就豐收景

  眼下正值水稻生長的旺季,在黃沙港鎮東海村,千畝水稻即將成熟。這片一望無垠的“金色海洋”裏,勤勞的農民以稻田為“畫布”,以彩稻為“畫筆”,繪就一幅幅妙趣橫生的稻田畫,訴說著豐收的喜悅之情。

  “我是在用無人機航拍的過程中發現了稻田畫。水稻田很常見,但是像這樣稻田畫還是比較少見的,感覺很震撼!”透過攝影愛好者賈先生的無人機操控器屏幕,可以清晰地看到,深色水稻繪就的“河風海韻,魅力漁港”八個大字,其余不同顏色水稻繪制出漁船揚帆起航的圖案。

  稻田畫的呈現需要經過“彩稻選育、圖案設計、定點測繪、秧苗栽植、田間管理”等多個環節,歷經數月方可完成。

  “這批稻田畫,從謀劃到設計,都需要專業的團隊進行精心管護和指導。今年6月插秧以來,我們始終安排專人定時定點維護。目前,隨著水稻逐漸成長,圖案也越來越清晰。水稻進入拔節至抽穗的時段,是創意稻田畫的最佳觀賞期。”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羅娟表示,稻田畫是我縣推進農旅融合發展的一種新嘗試,既能發展觀光農業,又能推動智慧農業。“目前,我縣正著力打造漁港小鎮,隨著農旅融合深入發展,今後我縣的‘稻田畫’將會越來越精致,越來越有特色。”

  稻浪起伏,稻香陣陣,稻田畫裏說豐年。作為全國超級產糧大縣,這裏已經連續11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表彰和獎勵。全有207萬畝耕地,糧食播種面積常年保持在300萬畝次,年產糧食150萬噸,是全省糧食總產量的1/25,射陽大米更是享譽省內外。今年,這裏的水稻種植面積達121.5萬畝,比上年增加1.5萬畝左右,品種以“淮稻5號”“南粳9108”等粳稻品種為主。得益於優良的氣候,預計每畝產量可達到650.4kg,糧食豐收在望。

  【品!河蟹肥美】

  東臺:“蟹將軍”成鎮村之寶

  金秋十月,正是吃螃蟹的好時節。鹽城東臺市弶港鎮巴鬥村的村民,也迎來了當地特色青蟹的大豐收,近萬畝的養殖基地裏,每天能賣出1萬多斤大青蟹。

  巴鬥村位於鹽城東臺市東南端,毗鄰黃海海域,海洋捕撈一直是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但傳統出海捕撈不僅辛苦、危險,對生態環境也有影響。2010年前後,巴鬥村響應政府號召,開始減船轉產,大量漁民“洗腳上岸”。為了解決大家的生活問題,村兩委整理利用村裏廢地,改建成養殖基地,並於2013年成立了“東臺市眾鑫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巴鬥村65%以上的村民都已經加入了合作社,每戶每年大約可以分紅3萬多元。

  合作社的成立是巴鬥村致富路上的關鍵一招。社員們經過摸索發現,巴鬥村的水質條件特別適合養殖青蟹,養出來的青蟹個大肥美,很受市場歡迎,經濟價值也高。如今,精養的巴鬥青蟹已經形成品牌化經營,供不應求,成為巴鬥村的鎮村之寶。

  鹽城東臺市弶港鎮巴鬥村青蟹養殖戶王潘華介紹,自家大概有200畝青蟹養殖地,一年收入在40萬左右。如今,巴鬥村正大力發展旅遊業,他也搞起了民宿,發展第三產業。

  巴鬥村西接黃海國家森林公園,村子旁邊就是世界自然遺產條子泥濕地。近年來,村裏結合周邊自然資源,大力拓展漁旅融合新格局。改造村莊基礎設施、民居全面出新,還把村民的閑置用房統一打造成漁村風情民宿。國慶假期裏,巴鬥村一天接待的遊客就超過了5000人次。

  鹽城東臺市弶港鎮鎮長陳凡表示,未來還會繼續堅持生態優先,同時大力發展魚旅融合產業,做亮“到八鬥吃海鮮”的品牌,讓更多遊客來巴鬥品海鮮、住民宿、出海遊,擴大八鬥漁鄉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睢寧:稻田蟹促一季雙收

  秋風起,稻蟹肥,在魏集鎮的萬畝稻蟹養殖基地,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豐收的喜悅。捕撈人員和岸上的工作人員正相互配合,將捕撈上來的螃蟹分類、捆紮。

  稻蟹種植大戶閆偉介紹:“前面是古黃河觀光故道,這兒的水主要用的是黃河的水,我們是結合種稻來養殖的,稻蟹共生。這兒的螃蟹吃起來肉質鮮美,蟹黃比較緊實,因為全部用純天然養殖的。”

  魏集鎮萬畝稻蟹養殖基地,通過對土地進行整體流轉提升改造,建設配套設施齊全的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基地,提高水利、土地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真正帶動村民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

  睢寧縣魏集鎮農業公司銷售經理夏海雲說,目前采用的是"鎮農業公司+村合作社+農戶"的種養模式。在銷售方面,農業公司每年也都會舉辦豐收節,並且邀請網紅直播進行線上宣傳,打開知名度。從今年來看,周邊慕名而來的消費者比以往增加了很多,今年螃蟹的產量可達到240萬斤,又將是一個豐收年。

  【摘!蔬果累累】

  金秋十月,鄉村田野上隨處可見豐收的忙碌景象,人們滿懷喜悅,收獲用辛勤汗水澆灌出來的碩果。

  宿遷:摘番茄采辣椒 智慧農園"紅紅火火"

  在宿遷市宿城區蔡集鎮田窪智慧農業產業園,幾名工人穿梭在番茄藤之間,用手輕輕一擰,一個個鮮紅熟透的番茄就從藤上脫離下來,不一會就摘了滿滿一筐。采摘下來的蔬果將會通過線上和線下兩個渠道進行銷售。

  據宿遷市宿城區蔡集鎮田窪智慧農業產業園總經理潘海燕介紹,9月20號開始,可以一直采到明年五六月份,估計到明年要采摘幾百萬斤,收益如果好的話,能夠銷售上億。

  除了番茄,園區內還種植了辣椒等蔬菜,現在也到了收獲的季節。園區采用高科技智慧種植模式,增加了蔬菜的產量,平均每畝地年產量大概在7萬到8萬斤。不僅園區豐產豐收,他們還給周邊村裏的鄉親們傳授種植知識,不少村民到園區工作,增加了自己的經濟收入。

  阜寧:冬棗碩果累累 豐收鋪就致富路

  鹽城市阜寧縣碩集社區冬棗生態采摘園也進入了收獲期,飽滿的果實綴滿枝頭,猶如一串串銅鈴敲響了豐收的樂章,遊客忙著采摘豐收的果實。

  近幾年采摘園不斷提升種植技術,在品質上下功夫,果子越長越好,收成也越來越高。今年采摘園繼續走綠色生態的路子,讓冬棗產得出也銷得好,進一步拓寬了銷售渠道。棗樹成了致富樹,農戶也在冬棗種植上嘗到“大甜頭”,甜日子越來越紅火。

  鹽城市阜寧縣碩集社區冬棗生態采摘園負責人呂愛民介紹,今年豐產增產在五百斤,一百畝地能增產個三十萬元左右。今年的產值比往年高出20%,整個的產值在320萬元左右。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賈威 李明 劉磊 崔雨薇 汪樂萍 範娜 魏玉卿 李揚 楊偉東 張心宇 周楊楊 黃元 射陽縣融媒體中心/陳雙雙 周蓉蓉 彭嶺 海安臺 徐州臺 宿遷臺 阜寧臺 我蘇網綜合/梁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