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白鵝飛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救助站池塘邊,田誌偉給斑頭雁“卓瑪”與它的伴侶大白鵝“開小竈”。新華社記者 杜一方 通聯

新華社石家莊4月6日電(記者杜一方、高博)渤海灣畔,清脆鳥鳴聲伴著朝陽響起,又在蘆葦間的水面上蕩漾開來,老田開啟了一天的忙碌。由於常年在海邊戶外工作,海風和紫外線將老田皮膚塑造得黝黑又粗糙。

老田名叫田誌偉,是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大清河救助站站長。今年52歲的他在這裏守護鳥群,已達10多年。

作為“東亞至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一個“候鳥驛站”,樂亭沿海灘塗濕地眾多,每年數百萬只遷徙候鳥在此停歇。

在老田手機上,記者偶然看到一張大白鵝和斑頭雁比翼齊飛的照片,不禁心生疑惑,“鵝竟然會飛?”

“它不但會飛,還與一只斑頭雁成了家呢。”老田說。

不久,在救助站,記者便發現兩只外貌迥異的水禽現身東側池塘,形影不離的甜蜜“鵝雁之戀”簡直羨煞“旁鳥”。

田誌偉正在檢查人工孵化設備。新華社記者 杜一方 通聯

2014年5月,暴風雨後的一天早晨,老田發現了一只瑟縮在蘆葦叢中的受傷大雁。老田救起了它,取名“卓瑪”,讓它和同在那裏“療養”的兩只家鵝一起生活。

“卓瑪”從傷病中恢復後不久,曾試圖飛走。可能是沒有找到雁群,七八天後,它又飛了回來。後來,田誌偉自己也曾驅車2000多公裏,從渤海之濱遠赴青海湖幫“卓瑪”尋親。

遺憾的是,當他們抵達時,雁群已從那裏飛往雲貴高原過冬去了。老田舍不得把“卓瑪”孤零零留下,於是又一起踏上了歸途。

半年後,“卓瑪”給老田帶來了驚喜:它與一起生活的一只母鵝“墜入愛河”。

後來,兩只鳥每年都產下幾十個蛋,經過老田的人工孵化,兩只雌性後代“大寶”和“二寶”相繼誕生。對於第一代鵝雁之戀的結晶,老田欣喜地叫它們“斑頭鵝”。

2019年,“大寶”也做了“媽媽”。它與雄性家鵝結合產下的蛋,成功孵化出三只雌性“斑頭鵝”。次年5月,第四代“斑頭鵝”破殼而出,鵝雁之家迎來“四世同堂”。

渤海灣畔的“愛情故事”是老田多年護鳥的一個縮影。曾經,老田在大清河鹽場上班,承包水塘和水庫,頗有生意頭腦。20世紀90年代,他已是當地有名的萬元戶。

2011年,為救助鳥類,老田放棄經營良好的生意,瞞著家人用7萬余元承包了鹽場一塊荒地,蓋了4間房,建起35畝的鳥類救助站。最初幾年,老田將很多積蓄都搭了進去,旁人不解,妻子也埋怨他。

但老田還是選擇了堅持。在無數次護鳥中,老田練就了“千裏眼”和“順風耳”,他能從鳥兒體態和鳴叫中快速判斷傷情,熟練地給傷鳥餵藥、縫合、接骨,了解的鳥類達700多種……

救助站池塘裏,斑頭雁“卓瑪”與它的伴侶大白鵝形影不離。新華社記者 杜一方 通聯

老田還曾作為京津冀多個機場驅鳥顧問,觀測附近鳥類種群、數量、活動規律,為機場布局鳥害防治工作采集寶貴一手數據。

如今,大清河救助站已成為唐山乃至全國聞名的愛鳥者之家,10多年來經救助站解救、收養和放飛的野鳥百余種,數量上萬只。

老田給記者算了筆賬,救助站現有137只鳥,一天餵鳥要花近200元。每天7只東方白鸛要吃15斤鮮魚,4只草原雕要1斤半雞肉,22只遺鷗要8斤蝦……

老田喜歡靜靜望著藍天上盤旋的鴿群。從懵懂少年到了知天命的年紀,老田說,他也有點累了,有一天可能就幹不動了。

老田已經想好,將來把傾註多年心血的救助站交給國家。他想走出去,把愛鳥護鳥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