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修水閥門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荊州,一座被長江水滋養的城。

奔流不息的江水,蜿蜒於江漢平原腹地,給荊州這座城帶來了肥沃的土地、豐饒的物產、浪漫的文化,同時,還有難以克服的水患。

洶湧的長江水時常衝破限制,淹沒良田,給生活在這裏的人帶來極大傷害。

所以自兩千多年前起,生活在長江之畔的荊州人,便開始了與長江鬥智鬥勇的生活。

孫叔敖修渠

阻洪水於城外

較早和水患作鬥爭的,是一個叫孫叔敖的人。

你可能聽說過這個名字,這是歷史上頂有名的人物。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一個板塊叫作《循吏列傳》,專門寫賢良之臣,其中便有孫叔敖。

公元前601年,不到三十歲的孫叔敖當上了楚國令尹,乃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楚莊王給的官職不小,但需要他來搞定的任務也十分棘手。

那時的荊州地區,有個稱呼,叫作古雲夢澤,現在聽著挺浪漫,但在當時來說,卻是夢魘一樣的存在。

整個荊楚大地在當時就是一片沼澤密布的漫灘地,只要長江一鬧情緒,老百姓辛苦種了一季的糧食,便都祭了江水,顆粒無收了。

為了解決長江水患,孫叔敖決定修一條水道,打通長江與其最大支流漢水,將古雲夢澤的漬水排出,以求變水患為水利,變灘塗為良田。

可是在2600多年前,開鑿這樣一條水道極為艱難,條件原始,沒有工具,能靠的只有人力。孫叔敖便用自己令尹之便,聚楚國全國之力修渠。

渠修成以後,不僅大大緩解了長江水患,還能行舟與灌溉,為楚莊王日後問鼎中原打下堅實基礎。

而為振興楚國殫精竭慮的孫叔敖卻積勞成疾,去世時還不足四十歲。

如今兩千多年過去,孫叔敖當年修建的江漢通渠已經無跡可尋,但他不懼洪水、為國為民的擔當精神卻一直影響著荊州人。

萬裏長江,險在荊江。

處在長江U形彎道上的荊州,一直以來都面臨長江水患的問題,孫叔敖之後,荊州人民與長江水患的抗爭也從未斷過。

東晉時期桓溫築防洪大堤、明嘉靖年間築萬壽寶塔……荊州人通過各種方式對抗長江水患,希望能拒洪水於家園外。

全民轉移

“接”洪水於城內

然而這個願望,在近現代有了一個極大的改變。

1953年,一座擁有54個閘口的荊江分洪工程在長江荊州段南岸建成。

這個工程的目的是為減輕特大洪水對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威脅。該工程建成後,相當於為長江裝上了人工導流閥門,遇到險情便可開閘放水,保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安寧。

但這也意味著,處在分洪區的人,時刻面臨著家園被淹沒的危險,而荊州,正處在分洪區。

1954年7月,長江暴發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荊江分洪工程首次啟用,家住分洪區內的荊州人第一次舍棄了家園,為洪水讓路。

並且在此之後的幾十年間,他們每年都會進行撤離演練。

1998年,長江再次暴發特大洪水,兇險程度遠超1954年。奔騰不息的長江,在連日暴雨的侵襲下,變成一條暴怒的巨龍,瘋狂撕咬著千裏江堤。

如果再不啟動荊江分洪工程,上遊的降雨來水再稍微超一點的話,荊江大堤都有可能發生潰口性險情。

這樣的險情一出現,便會面臨嚴重後果,整個江漢平原、長江中下遊的武漢市及其他城市,將永不復在。

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為尚未到來的洪水讓開通道,三十多萬荊州人沒有絲毫猶豫。

他們迅速收拾行囊、打開所有門窗,僅僅用了一夜的時間, 便完成了快速轉移。

他們盡管深愛著這片土地,但更懂得“責任”二字。就這樣,無數普普通通的荊州人用“舍小家,為大家”的擔當精神,創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洪史上一大“奇跡”。

不僅如此,這一夜,還有更多的人在為分洪區的人們做著最後的努力。

荊江大堤上,數百萬抗洪大軍,用血肉之軀,在長江之中築起了一道更加堅不可摧的防線。

就這樣,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一個更大的奇跡出現了:荊江大堤轉危為安,分洪區沒有分洪,荊州人民的家園最終保住了。

時隔數日,家住分洪區的人們重返家園,依舊如往常般勞作,那一夜的緊張與堅毅,又悄然融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樸生活。

從修水道、建堤壩,拼命將長江水患攔截於家園外,到舍小家、為大家,毅然任洪水淹沒自己的家園,荊州人對付水患的方式變了,但他們身上那種不懼風浪、勇於擔當的精神卻愈加鮮明。

就在與洪水不斷鬥爭的過程中,荊州人形成了不怕事兒、能扛事兒的精神品質。這種生生不息的精神,不僅造就了荊州人本身,也造就了荊州這座城,使得這座長江之畔的千年古城,雖歷經風霜,仍熠熠生輝。

今晚20:00,繼續鎖定CCTV4,再次走進荊州古城,品味荊州人不屈的性格與勇於擔當的精神品質。

《記住鄉愁》第七季

播出內容:《荊州——鐵肩擔家國的荊楚傳奇》(下集)

播出時間:2021年1月13日(周三)20:00

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本期編輯:李崢】

來源:CCTV4《記住鄉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END

敬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