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肉丸原版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 西安人的一天,往往從一碗肉丸糊辣湯開始。攝影/學文映像

-風物君語-

糊辣湯

西安人的星辰大海

肉丸糊辣湯,大抵是最受爭議的西安美食,沒有之一。

尤其當河南老鄉在場時,但凡聽說“胡辣湯”裏加了肉丸,總不免眉頭一皺、白眼一拋,再配合一聲綿長而頓挫的“咦——”。畢竟大多數人眼裏,河南是胡辣湯界的“武學正統”,出了大中原,別地兒的都像是“勾過芡的鹵子”。

▲ “中原正統”,河南胡辣湯。圖/視覺中國

但對於老西安們來說,肉丸糊辣湯獨樹一幟,絕對是堪比羊肉泡饃和肉夾饃的“美食名片”,充分展現了西安飲食大開大合、橫掃八荒的氣概——

調料,放的是香飄八百裏秦川的油潑辣子,足以喚醒每雙惺忪睡眼;主食,配的是黃土地般厚重瓷實的饃,足以填飽每副轆轆饑腸;加上筋道的肉丸、濃稠的湯汁和大塊的蔬菜,每一碗糊辣湯,都是蛋白質和澱粉濃縮而成的“雙倍快樂”。

▲ 西安糊辣湯,不怕胖的,你過來啊? 攝影/學文映像

當夜色將盡,回民街上屬於遊客的熱鬧逐漸褪去;拐幾道彎,西安人的一天剛剛從一碗糊辣湯開始。

出了西安城,再無糊辣湯

西安的肉丸糊辣湯和河南胡辣湯,完全就是兩回事兒。

正如張三豐出身少林、自立武當,西安糊辣湯雖然從河南傳入,卻是自成一派——在外形上依稀能看出“中原絕學”的根腳,但具體到一招一式,無論是用料、做法、口感、風味都與原版截然不同,是地地道道的西安滋味。

▲ 別再說胡(糊)辣湯醜了!P完圖誰還不是個小仙女呢?左圖為在家自制的河南胡辣湯,右圖為西安肉丸糊辣湯。 攝影/學文映像

光從名頭上講,西安糊辣湯的“糊”,就和河南胡辣湯的“胡”有了區分:

河南胡辣湯的“胡”,以胡椒為主料,芳香辛辣,喝完渾身舒泰,到西安則添入了花椒和油潑辣子,麻香十足,一口直擊靈魂;而在“糊”的程度上,西安糊辣湯略勝一“稠”,除了添加土豆這種高澱粉食材,湯汁更是要勾芡——在河南胡辣湯裏,這一手勾芡可是兵家大忌。

▲ 別問我為什麼這麼稠,碳水就是正義! 圖/網絡

老西安判斷一家糊辣湯地不地道,首先就看它夠不夠“糊”——

大碗濃湯上桌,顫顫巍巍不灑,一塊熱乎著的饦饦饃掰成塊狀,泡入碗中攪勻。等到一頓風卷殘雲,連饃帶湯混雜著肉丸蔬菜吃下後,碗底不留剩湯,這才是西安肉丸糊辣湯應有的姿態,說明店家勾芡功底紮實,湯汁粘稠醇厚。老饕們一碗下肚,吃得幹幹凈凈,同樣也心滿意足。

▲ 碗底不留殘湯,是一碗糊辣湯的及格線。 攝影/學文映像

而從食材上看,西安糊辣湯和河南胡辣湯更是毫無重合之處。

河南胡辣湯博大精深、流派眾多,每一座城乃至每一個縣都有不同風味,用料也分葷素,有肉丁、面筋、木耳、海帶、黃花菜等等。相比之下,西安糊辣湯簡單耿直——以筋道彈牙的牛肉丸為主力,衝鋒陷陣;固定幾樣塊狀蔬菜為輔助,緊隨其後。

一鍋由牛棒骨為主的濃湯,經由兩個多小時熬煮而成,其間要先下蔬菜——必不可少的是土豆和蓮花白,前者保證湯汁渾厚,後者則負責口感清甜,由此引申出的胡蘿蔔、西葫蘆、豆角、菜花等等,都是用以在渾厚與清甜間保持平衡。

▲ 滿滿當當的蔬菜,讓人產生“這頓吃了不會胖”的錯覺。 攝影/學文映像

然後牛肉丸子閃亮登場,在濃湯中迅速汆熟,澱粉的附著和牛肉的緊實,讓丸子同時具備了外在的軟糯和內裏的筋道,足以攪動風雲,香飄十裏;最後分幾次勾芡收尾,猶如點睛之筆,讓糊辣湯的口感從靜水深流化作滔天巨浪,時刻衝擊著你的味蕾。

至此,離糊辣湯的誕生還差一步——最後賦予它靈魂的,是每一位到來的食客。

辣子、饃和肉丸,誰才是糊辣湯的靈魂?

在西安,一道美食往往是由廚師和食客共同打造的。

一碗糊辣湯,最先打動客人的往往是香氣撲鼻的肉丸,然而只有西安老饕們才清楚:決定這頓早餐成敗的,永遠是客人們親手掰的饃,和依據自己口味不多不少的油潑辣子。

▲ 糊辣湯往往煮一大鍋,賣完即止。攝影/圖瑞 圖/圖蟲·創意

淩晨,大鍋熱湯出爐,掌勺師傅持勺而立,時不時攪動著鍋中風雲。這時候有人尋味而來,老一輩西安人往往會提前掰一份饃,在碗底均勻鋪好,只待那木勺翻飛,“大碗三勺,小碗兩勺”,糊辣湯穩穩落入碗中,把掰成小塊的饃完全浸透入味,使其充分吸收了湯汁,變得松軟而綿密。

▲ 濃湯+饃=快樂。 圖/截自紀錄片《無飯不起早》

當然,你也可以等湯入碗,先扒拉兩口解解饞再開始從容掰饃。西安人配糊辣湯的一定得是半發酵的饦饦饃,比羊肉泡中由“九份死面、一份發面”構成的饦饦饃質地稍軟,掰出來的塊,也要比羊肉泡裏的體積要大。一張饃還帶著熱乎勁兒,掰開了與糊辣湯融為一體,入口說不出的酥軟香甜。

▲ 給大家表演一個節目:美人掰饃。 攝影/學文映像

另一種選擇是配臘牛肉夾饃,私以為“肥瘦”比“純瘦”更香。在還熱乎著的饃裏,夾入足份足量、煮至酥爛的臘牛肉和牛肥油,一半殷紅混雜著一半雪白,大口咬下,牛肉的香、肥油的嫩同時迸發,再喝一口糊辣湯,熱流將食物送入胃中,讓人毛孔舒張,從口腔暖到了心窩裏。

一碗糊辣湯中,在地位上唯一能與饃匹敵的,當屬油潑辣子。

每一家店,都會把大盆的油潑辣子擺在大桶的糊辣湯邊上,待湯入碗,掌勺師傅輕飄飄問一句:“辣子要?”等待食客回應加多加少。少則小勺一挑,如同一抹紅雲;多則手腕一抖,恍若晚霞鋪天。不論哪一種,油潑辣子都不會搶了糊辣湯的戲,反而為之蒙上一層濃郁香氣。

▲ 有了油潑辣子,肉丸糊辣湯才能活色生香。 攝影/學文映像

陜西的油潑辣子,很少會刻意追求辣度,而是著眼在“香”上。待辣椒曬幹炒脆,用槽碾細了,將辣椒面與八角、茴香、花椒、桂皮等香料按照各家的“獨門秘籍”混合均勻,一大瓢放了少許醋的熱油直潑而下,辣椒的香與辣在多方配料的陪襯下、在高溫熱油的激發下被提升到極致,濃縮在這一道油潑辣子中。

因而西安人評價一家本地餐館,指標往往是“這家的油潑辣子香不香”;而對於一家糊辣湯店來說,油潑辣子香過隔壁,才是留住食客的“不二法門”。

千層山,萬重浪,比不過老家一碗湯

每一場與糊辣湯的美妙邂逅,都是和西安店家的久別重逢。

“要個大碗!”

“辣子要?” “多加辣子!”

“饃要?” “一個白饃!一個肥瘦!”

▲ 糊辣湯可以泡饦饦饃,配臘牛肉夾饃,也可以敲一個黑皮鹹鴨蛋,夾在白饃中吃。 攝影/學文映像

西安人愛交朋友,也愛挑朋友;老西安的館子被食客選中,同樣也在挑選食客。

吃羊肉泡饃,你要是能把饃掰得仔仔細細,呈現均勻的黃豆粒兒大小,掌勺師傅“識英雄重英雄”,少不了給你多加幾塊羊肉;擺一大碗滿滿當當的褲帶面,如果拌面的姿勢瀟灑從容,扒蒜的動作熟練優雅,也能引來周邊食客的擊節叫好。

▲ 泡饃中的饃,顆粒會比糊辣湯中的小一些,掰起來也更費勁兒。攝影/李佳妮 圖/圖蟲·創意

喝糊辣湯同樣是這個道理。熟客到店,掌勺師傅未必能叫出名字,也不會笑臉相迎,只是默默遞過去一個半饃——顯然是早有默契,對客人的食量了若指掌;每天清早,周邊的街坊鄰居提著自家的保溫桶來打糊辣湯,店家也毫不吝嗇,三勺有半,一大桶盛得滿滿當當。

食客對於糊辣湯的熱情也讓人吃驚。平素以慵懶、從容、不著急著稱的西安人,喝起糊辣湯來比誰都積極,甘願起個大早守在店鋪門口,顯然是從昨晚就開始饞這一頓了;有時候店裏排起長龍,座無虛席,西安人也毫不介懷,擺出老陜吃面時的經典蹲姿,乖乖跑去門口大塊朵頤。

▲ 西安,街坊四鄰晨趕早去店裏打糊辣湯。圖/視覺中國

西安的糊辣湯老店,往往都以自己的姓氏排行、名字或者行走江湖的綽號為店名,譬如什麼“劉老虎”、“李維一”、“老常家”等等,和互聯網時代花裏胡哨的IP截然不同。用名字做招牌,砸了,那就是一輩子的事兒,這是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高超手藝帶來的信心。

而離鄉萬裏的西安遊子們,心裏總有糊辣湯的一席之地。相比於名揚天下的河南胡辣湯,口味更加小眾的西安糊辣湯,在外地更難找尋地道的門店,以至於漂泊在外的西安人思鄉心切,卻“舉目見日,不見糊辣湯”,只能想著早日回家,大口啜飲糊辣湯,吃飽再豪邁地喊一句:

“老板!拿個冰峰!”

▲ “來嘞!” 攝影/agent6 圖/圖蟲·創意

- END -

文丨九月

封圖 | 學文映像

*特別鳴謝 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