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挖到古董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拿起“考古神器”洛陽鏟,層層挖土,再細細地掃去浮塵,神秘的“寶貝”慢慢呈現全貌,歡樂也能因此雙倍疊加……“考古盲盒”火了。

圖源河南博物院。

據媒體報道,12月初,有網友發圖文帖直播“考古盲盒”開盒全過程,他先後挖出了青銅虎符和兔首印章,引起網友圍觀並紛紛表示“被種草”。

據了解,“考古盲盒”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它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結合,把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鑒、銀牌等“微縮文物”藏進土中。在網上,“考古盲盒”處於脫銷狀態,每次補貨都會秒空,河南博物院官微評論區則滿是“催貨警告”。

“考古盲盒”為什麼能火?就目前看,註重用戶體驗,無疑是個重要原因:文物愛好者或者盲盒玩家在挖掘過程中,能“感受到考古學家的快樂”——能挖出什麼,充滿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本就頗具刺激性。

這對傳統文化傳播跟文創無疑不乏啟示:在很多人眼中,文物連接的是“傳統”,盲盒代表的卻是“潮”,二者似乎不搭。

但“考古盲盒”卻將二者較好地捏合:讓文物形象借盲盒形式出圈,也能讓曲高和寡的文物形象跟包括年輕人在內的社會大眾更貼近,還能如某些人說的,對傳統文化進行時代化的“轉碼”,連接起過去與當下。而好玩的遊戲化體驗,也能帶動人們學習與感受的熱情。

“文物+盲盒”,如果只是兩張皮強行捏合,那可能也沒太大價值。從這些“考古盲盒”的設計看,有關人員顯然用了心:等級區分是盲盒產品吸引玩家的重要元素,考古盲盒就將盲盒內的藏物設置成傳說級別、傳承級別和史詩級別這三個等級。

運氣好的人,可以挖到“十二生肖獸首印章”“大將軍虎符”“武則天金簡”“杜嶺方鼎”等“寶物”,運氣差的也能挖到一抔來自文物勝地洛陽邙山的土。

到頭來,這也能讓很多文物形象走入尋常百姓家:從盲盒中得到的“寶物”,可以成為很多人家中的擺件,讓微縮文物進入人們的生活情境,也讓家庭氛圍中多些文化氣息。

尤其對年輕人來說,“考古盲盒”也為解決文物走近年輕人的難題,提供了參考思路。

對幾十歲的大齡人群來說,童年時與古錢幣、古董家具、陶制文物等物件的接觸,可能會建立他們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隱秘聯系。但對於95後、00後的Z世代年輕人來說,他們與文物之間,永遠隔了層玻璃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參觀博物館,雖然也可以體會震撼,但如果能真正擁有些許能與自己雙手產生接觸的微縮文物,感受會有所不同。“考古盲盒”就讓其變得可能。

近些年來,文創產品出圈動作頻現,故宮文創日歷就曾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而“考古盲盒”將文物跟“潮玩”概念結合,也是讓傳統活起來的新嘗試——它以契合市場思維與年輕人需求的方式,拉近了文物跟人們的距離,讓文物作為文化的載體,更多地活躍於人們的視線當中,吸引人們去觀察它、了解它。這顯然是好事,類似的嘗試也多多益善。

但需要提醒的是,“考古盲盒”這樣的新興消費熱點,也應註意避開某些盲盒產品自掘的陷阱——要在正統性、品質感、價格與質量等方面多加考慮。畢竟考古盲盒不是簡單的生意,還被賦予了傳播與延續文化的使命。

文物“借潮出圈”是好事,這類嘗試可以再多些。

□韓浩月(專欄作家)

編輯:馬小龍 實習生:祁倩倩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