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刀尖上滾珠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新華社南寧12月25日電(記者何偉 趙曼君)駐村第一書記黃劼一進村,幾個三五歲的孩子迎面跑來,大喊“黃書記爺爺!”憶及與廣西百色市田東縣印茶鎮龍貴村群眾共處的點滴細節,黃劼說,一種宛若親情的幸福感湧上心頭。

201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直屬機關文聯秘書長黃劼主動請纓到龍貴村擔任第一書記,獲知村裏一些孩子小小年紀就輟學在家或外出打工,他驚詫不已。

龍貴村位於桂西一處山坳,是田東縣“十三五”貧困村。從村中心望向四周,除了山還是山。一條新近硬化的道路串起6個自然屯,幾乎每個屯都有輟學孩子,其中2人與父母一起外出打工,4人自己外出,列入了全縣輟學生名單。校方和村幹部多次家訪,勸返效果不大;打電話勸返時,對方常以“不明白、不知道”為由婉拒。

↑黃劼到村民家“走親戚”,一位村民一手拉住他,一手豎起大拇指。資料圖由受訪者提供

通往龍貴村的路有三個高落差、夾角形似刀尖的急彎。沿著“刀尖”下至最低處,便是龍外屯。當地人說,多數情況下,坐車到不了這裏,連司機都要步行。黃劼到任時,這條道路的硬化施工正在收尾,隨後他發現,從龍外屯坐摩托車到學校通常不要半小時。家長無須交學費,還能拿一筆教育補貼。他納悶,為什麼還有孩子不上學?

黃劼實地走訪後發現,買生活用品、每周往返學校的車費等開銷仍是少數村民的負擔。有的孩子跟不上課堂進度,久而久之便不願踏進校門。更深層原因是思想觀念,有的人認為書讀多了沒什麼用,還不如早點打工減輕家裏負擔。

龍外屯一名14歲的譚姓女孩本該念初一,卻隨家人到廣東打了3個月的工。“我問她,你這麼小,哪個工廠敢用你啊?她說,一家人做串工藝品珠子的活兒,按件計費,媽媽帶回出租屋做,兩個姐姐也做,沒覺得有什麼。”

女孩的說法令黃劼久久難忘。他深切體會到“扶貧先扶誌”“扶貧必扶智”的內涵。為了徹底扭轉輟學情況,他本著“一個也不能少”的想法,挨家挨戶摸底,講解教育優惠政策,為此翻遍村裏的山,險隘處只能手腳並用,“有時候找學生,跑到家裏沒找著,就到山上找、到田裏找。”

↑黃劼給孩子們上“開學第一課”。資料圖由受訪者提供

在努力抓脫貧攻堅工作的同時,黃劼把艱難的入戶勸返工作看作“走親戚”。他說,當地老人不太懂普通話,僅憑一兩次入戶熱絡不起來,“不管白天黑夜、晴天雨天,我只要有空,就到輟學孩子家裏走走,陪他們坐坐,聊聊家常,感情就融洽了,其余工作便好做。”經黃劼一次次努力,那名14歲女孩重返課堂。

龍貴村不少房子建在陡峭的石坡上。平日出門,第一件事就是“下山”。為了到輟學孩子家“走親戚”,“記不清黃書記摔了多少次跤,有一次右手摔傷,3個月都提不了重物。”村黨支部書記韋文漢說。在龍貴村,一個貧困戶的孩子長期不上學,黃劼與他面談10多次,思想上做通了,還幫著聯系學校,男孩終於重回課堂。

在駐村工作隊員、村幹部持續努力下,6名輟學孩子一一返校。

“親戚是越走越親,和群眾的關系也要多走才融洽。”黃劼說。農忙時節,他白天和村民一起割稻子,晚上入戶宣傳以獎代補、就業獎補、小額貸款、雨露計劃等政策。每到此時,身後便跟著一群喊“黃書記爺爺”的小孩,爭相替他敲門,膽大的拉著他的衣角說“去我爺爺家”“去我外婆家”。

2018年,龍貴村獲得百色市“治理有效紅旗村”稱號。

如今由於身體原因,黃劼已結束駐村工作,但仍掛念著村裏這幫“親戚”。現任駐村幹部、村支書碰到工作困難時常和他通話,有村民特地到南寧“走親戚”。黃劼告訴他們:“隨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