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到豬吃魚什麼意思周公解夢的簡單介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胡文輝

魏水華君近有帖子《國家肥腸地理》(“食味藝文誌”公號2021年4月30日),在吃貨來說是不可無的文字。其綜述現狀,我不敢置一辭,而其追溯歷史,則尚有可議之處。

帖子提及,《禮記》的“肝膋”即用豬網油(腸系膜)包裹肝臟,《齊民要術》的“灌腸”即中國最早的肥腸吃法,查證原文,皆不甚確切。

“肝膋”見《禮記·內則》,原文作:“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舉燋其膋,不蓼。”東漢鄭玄註:“膋,腸間脂。”(參《禮記正義》卷二十八)這裏“肝膋”的“膋”確應指豬網油,但“肝膋”的“肝”卻是狗肝。又,《禮記·效特牲》另有一句:“取膟膋燔燎升首,報陽也。”鄭玄註:“膟膋,腸間脂也。”(參《禮記正義》卷二十六)這是說供奉祭品時,同時還要燒豬網油以添香氣,可見當時烹調肯定已用上豬網油。但這些都算不上真正的吃豬大腸。

至於“灌腸”,見後魏(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第九“炙法”:“灌腸法:取羊盤腸,凈洗治。細銼羊肉,令如籠肉,細切蔥白,鹽、豉汁、姜、椒末調和,令鹹淡適口,以灌腸。兩條夾而炙之。割食甚香美。”(參繆啟愉《齊民要術校釋》[第二版],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版,第617頁)可見“灌腸”明明是用羊腸來做的,與豬殊不相幹。而且,即便後世用豬腸來做灌腸(香腸),跟吃大腸畢竟也不是一回事。

不過,《禮記》裏倒確有關於吃豬大腸的記錄。

前些時候因其他問題查對文獻,曾檢讀《禮記·少儀》一篇,偶爾註意到有這樣一條:“君子不食圂腴。”鄭玄註:“《周禮》圂作豢,謂犬豕之屬,食米谷者也。腴,有似[於]人穢。”唐孔穎達疏:“圂,豬犬也;腴,豬犬腸也。言豬犬亦食米谷,其腹與人相似,故君子但食他處,辟(避)其腴,謂腸胃也。”(《禮記正義》卷三十五。另參孫希旦《禮記集解》卷三十五)從字面來講,“腴”意為肥膩,“圂腴”當指豬狗內臟特別肥膩的部分,肯定應包括大腸,甚至主要是指大腸,故鄭玄、孔穎達的解釋大體是合理的。不過,鄭玄說“腴,有似於人穢”,孔穎達認為指豬的腹部與人相似,則顯得迂曲,應指豬大腸也承載糞穢才對。這樣,就不妨簡單化地說,“腴”即肥,也即肥腸!

“君子不食圂腴”這句話,需要反過來理解:它沒有說“不食”(圂腴),而只是強調“君子不食”(圂腴),易言之,非“君子”之“小人”自然可以吃。這就從反面表明,當時必定是有人吃豬大腸的。

需要說明,我隨後查檢若幹中國飲食史的著作,發現《禮記·少儀》這條材料,清人夏曾傳早已拈出(《隨園食單補證》特牲單“豬腸”條,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年版,第82-83頁)。那麼,關於中國人吃豬大腸的最早史證,我不過是“重復發明輪子”而已。除去《少儀》此條,夏氏還引錄了三種訓詁文獻,經查對原文,略引如下:《說文解字》:“脟,脅肉也……一曰:脟,腸間肥也。一曰膫也。”《廣韻》:“䐈,肥腸。”《廣雅》:“……膋,脂也。”這些字及其訓釋,可見古人對豬大腸的認識和指稱,似可作為吃豬大腸的一種旁證。蓋若非食髓知味,對大腸之肥膩,是不會如此清楚的,對大腸之命名,也不會如此考究的。

“君子不食圂腴”,寥寥六字,透露出上古飲食的兩重意味,一是等級性,一是歧視性。

秦漢以前,肉食消費並不豐富。據專家估計,當時豬肉的消費,大約是人均每年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頭豬(約十公斤),而且分配極不平均,一般只有貴族階級才能吃上豬肉。《國語·楚語下》雲“大夫食豕”,《禮記·王制》雲“士無故不殺犬豕”,皆可為證(以上參羅運兵《中國古代豬類馴化、飼養與儀式性使用》,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頁)。正因此,在著名的“曹劌論戰”裏,才會有這樣的對話:“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見《左傳》莊公十年)這裏的“肉食者”,指當權者,而“肉食”之肉,想必以豬肉為主。這是體現在吃豬上的等級性。

同時,對於動物的某些特殊部分,尤其是內臟,古人或視之為禁忌或不凈,《禮記·內則》有“狼去腸,狗去腎,貍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腦,魚去乙,鱉去醜”的種種講究,疑即由此而來。同理,對於豬,貴族階級既視其肉為禁臠,又雅不欲食其大腸。這是體現在吃豬上的歧視性。

這一點,日本中古封建制下的情形可作參照。彼時日本人有“聖潔的稻米”與“骯臟的肉食”的二分觀念,上層階級多吃稻米,下層階級多吃雜糧,對動物蛋白的吸收主要通過魚類,只有流浪漢才多吃肉食(參[日]原田信男《日本料理的社會史:和食與日本文化論》,周穎昕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頁、第62-63頁)。具體在吃魚上,也有違反味覺的習氣,比如今日貴重的金槍魚,當時貴族階層卻視為低檔食料,稱之曰“古來下魚”(參[日]宮崎正勝《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許建明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19-220頁)。——中國人之於豬大腸,日本人之於金槍魚,皆體現出封建社會在食物上的等級性和歧視性。當然,其實是大人先生們“走寶”了,正好“益曬街坊”!

不難想象,以古時豬之經貴,縱然“君子”不吃大腸,也決不會浪費,“小人”絕對會吃的。這意味著,在中國飲食史上,從一開始,豬大腸就是平民之美食、窮人之恩物。由於士大夫對豬大腸的歧視心理,無產階級反倒能打破“肉食者”的味蕾壟斷,有緣享受到一點豬之佳味。這,可說是體現在美食發展史上的“理性的狡猾”吧。

責任編輯:黃曉峰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