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篩玉米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來源:人民網

初冬深山溝裏的夜晚,總是顯得比往常更加寂靜。遠處山梁上一束燈光,打破了周邊的寂靜,蜿蜒穿梭於山間。

楊成因為藜麥收購的事情,最近總是到深夜才驅車沿著公路兩旁玉帶般的太陽能路燈,返回村委會宿舍。

布塄溝村貌

2019年1月,這位來自中國石化的80後小夥子,二次接手扶貧工作,來到了甘肅省東鄉縣布楞溝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說實話,剛到村上的時候,腳下走的石化惠民路,喝的是石化通的自來水,學校等公共設施到處都是石化元素,當時我內心自豪感爆棚。”

東鄉族自治縣,曾經是人們口中“大山開會的地方”“地球裸露的肋骨”“渴死麻雀摔死蛇的地方”,而布楞溝更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2012年貧困發生率高達96%,人均純收入1216元。

曾經的布楞溝,全是泥土路,村民吃水都靠走山路去馱。

2013年,中國石化便承擔了定點幫扶東鄉縣的任務。7年多過去了,布楞溝村水引來了,路修通了,新農村建設好了。中國石化還幫助東鄉縣實施完成了教育、醫療、生態、人居、產業等多方面脫貧攻堅的重要項目工程。截至2019年底,布楞溝村貧困發生率低於1%,人均純收入7218元。

東鄉工作組成員錢有、張文濤、楊成(從左至右)在豐收現場

東鄉藜的誕生

藜麥原產於南美安第斯山脈,興盛於古印加文明,被稱為“糧食之母”。據中國農科院專家考證,除安第斯山脈之外,甘肅中西部是國內最適宜種植藜麥的區域。

這種作物的神奇之處不僅僅是富含人類所需的各類營養,更具有人體必需的9種氨基酸、9種礦物質、13種微量元素,蛋白質含量高達16%~22%,品質與奶粉及牛肉相當。

中國石化把藜麥種植技術帶到了東鄉,在3年時間裏,不僅打破了東鄉的傳統農業結構、改變了老百姓的種植習慣,更成為助力脫貧攻堅、讓貧困老百姓增收摘帽的利器。

藜麥

“其實藜麥產業的推廣,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連我自己都是第一次聽說,更別說是老鄉們了。”這是楊成回想起來經常說的一句話,最讓人頭疼的是,藜麥生長初期和東鄉本地一種叫作“灰條”的雜草幾乎一模一樣。

“一種餵給牲口吃的雜草,還能賣高價錢?”高山鄉灑勒村村民馬西拉在2019年種了3畝多藜麥。最開始的時候,他經常向楊成提出質疑,甚至還說:“你是布楞溝村的第一書記,不是我們村的,為什麼要聽你的,萬一藜麥長不出來,賣不了,我們找誰去,還不如出去打工。”

越是關鍵時候,越要咬緊牙關。

為解決老百姓的困惑和擔憂,中國石化東鄉幫扶工作組,聯合甘肅省農科院,把最具權威的專家請到田間地頭進行指導,還多次舉辦培訓。在不同時期用不同方式,從田間管理到心理輔導,農科院的專家和工作組成員,幾乎跑遍了21個村的田間地頭,並且建立了互動機制,針對種植、科普、除草、施肥、蟲害等田間管理技能,進行了長期指導和重點監測。甘肅省農科院的專家黃傑說:“我現在比東鄉人還熟悉布楞溝流域種植藜麥的地形和村落。”

藜麥豐收之後

2019年9月底,中國石化成功在大樹鄉喬魯村舉辦了東鄉縣藜麥收鐮儀式。老百姓最關心的是誰來收、多少錢收的問題。4000畝的藜麥,6個鄉鎮21個村,對於第一年大規模種植藜麥的東鄉,已經不是個小數目了,這個問題同樣拋給了中國石化。

幫扶小組的成員們在初冬時節,奔波於各村種植戶家中,了解產量質量情況,“誰來收,多少錢收,怎麼收”的問題遲遲未定,中國石化北京總部與東鄉縣委、縣政府的討論與定奪,可以說是幾經周折。

幫扶小組的成員們奔波於各村種植戶家中。

錢有是中國石化定點幫扶青海澤庫縣的掛職幹部,於2019年7月完成3年掛職任務返京,10月便作為中國石化藜麥收購工作總負責人,再次領命奔赴東鄉。他開玩笑說:“和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剛同甘共苦後,又來到黃土高原與東鄉族百姓一起發家致富。”

“到底是什麼支持著你去完成這項工作?”面對記者的提問,經歷了3年離家時光,剛剛返回3個月後又再次披掛上陣的錢有回答得很簡單:“是黨員的職責和信仰。祖國和老百姓需要,家裏有愛人和父母照顧,我就甩開膀子幹。”

布塄溝村貌

20多個日日夜夜,錢有與工作組成員,以及中國石化甘肅石油一起,完成了從收購農戶調查、清篩設備勘察、存放糧庫考察,到測算收購成本和時間、制定收購方案、考察加工工廠、測量運輸距離等準備工作,最終在10月底啟動藜麥收購工作,中國石化與東鄉縣委、縣政府及種植戶們一起,在隨後的一個月裏,完成了262噸的收購任務。

村民馬西拉拿著賣藜麥的收據,高興地說:“沒想到這個東西,能讓我們致富,我們老百姓願意種啊。”

村民懷抱豐收的藜麥,十分喜悅。

楊成在藜麥收購現場一幹就是20多天,他清楚地記得,11月的東鄉,氣溫已經非常低,一位年近65歲的老奶奶看見自己的藜麥賣了1萬多元錢非常激動,她用東鄉語說:“我種了一輩子土豆,從來沒有見到超過10000元的收入。”

其實在東鄉,傳統農作物就是土豆、玉米和小麥,這些農作物主要被老百姓用作自食和餵牲口,很多情況下只能賣掉一半,到底能有多少收入,他們幾乎沒有計算過。如今藜麥的引進,打破了他們的傳統觀念,藜麥種植附加值高、收入高、產量相對穩定,而且與原有作物實行倒茬種植,不僅能讓土壤墑情得到改善,收入還能有所增加,所以後來大夥都稱楊成為“藜麥書記”。

扶貧車間 在家門口就業

藜麥熟了,老鄉樂了,可中國石化東鄉工作組卻還在為藜麥加工廠的建成忙碌著。

2018年5月,張文濤被中國石化派往東鄉族自治縣掛職副縣長,為實現藜麥從種植、收購到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他沒少操心。作為鎖南鎮馬場村扶貧車間——藜麥加工廠建設的負責人,從科研、選址、設備招標到成立集體所有制公司,建立健全帶貧機制,每一道加工工序,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廠長妥正方說:“現在我們廠的藜麥加工設備,在國內來說都是領先的,能夠把我們東鄉老百姓自己種植的藜麥,加工成產品,再流通到市場銷售,我是信心十足。”

2020年4月,扶貧車間正式投產,馬場村19名貧困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夢想。他們不僅學習到了工業自動化生產的技術,還改變了以傳統種植為主的觀念,不僅自家靠種植藜麥增加了收入,而且務工還有了二次收入。

中國石化產業扶貧基地

如今,東鄉藜麥正在完成它的蝶變,加工好的成品,通過中國石化全國2.7萬座加油站及石化員工,走向全國各地,楊成放在布楞溝巾幗孵化創業園的藜麥產品,經常被來布楞溝觀光旅遊的遊客們搶購一空。

2020年,中國石化在東鄉種植藜麥突破10000畝,預計產量達到1800噸。據悉,未來5年時間,東鄉將在全縣範圍內推廣種植藜麥達5萬畝,配套建設藜麥深加工基地(萬噸級規模),通過市場化轉變,進行加工處理後生產藜麥餅幹、藜麥能量棒、藜麥(粥)飲料等產品,繼續依托科研機構技術力量,更新優勢品種,提高藜麥種植畝產收益。

一棵藜麥,道出了扶貧人的熱情和情懷;一棵藜麥,展現了央企的擔當和責任;一棵藜麥,改變了老百姓的觀念和收益;一棵藜麥,堅定了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如同“東鄉藜”這個品牌一樣,裏面融入了更多的情感,更多的情懷,更多的責任,更多的期待。

中國石化利用自身易捷便利店優勢幫銷農產品

隨著東鄉百姓對藜麥的感情變得越來越濃,感恩奮進奔小康的信心也越變越堅定,在摸索出“輸血”變“造血”經驗的艱辛歷程中,中國石化也體現了其高質量推進精準扶貧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做出應有貢獻。

來源|人民網-能源頻道